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济南时报总编赵治国:在“新媒体之都”,如何打赢客户端之战?

磊子zl 记者站 2019-04-18

文丨磊子    来源丨记者站

(ID:jizhezhan001)


互联网公司审核部门纷纷迁入,传统媒体繁荣发展,新媒体多点开花——官宣中提出打造“新媒体之都”口号的济南,正在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

 

3月底,济南时报旗下的新时报APP上线,至此,驻济南媒体的主力新闻客户端达到了14个之多,且每家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这几乎可以说是“济南现象”。

 

如此高度饱和的市场,为什么还敢扎堆硬上?在济南时报、新时报APP总编辑赵治国看来,这是媒体转型必须要走的一步。

 

执掌济南时报三年以来,这位42岁的总编做到了报社连续三年盈利,他打造的“头版现象”成为济南时报的标签,他推动的内容、经营两端的新媒体转型之路,也成为地方都市报融合发展的一个样本。

 

新闻客户端怎么突围?纸媒如何前行?团队如何快速跟上?如何提升凝聚力?媒体第一责任人“着急”在何处,我们和这位媒体少帅做了一次深度而且坦诚的问答。

 


市场已经饱和,为什么还要做客户端?

 

记者站:首先还是恭喜新时报APP上线,新的客户端主要是做什么内容?另外这次是拿出了AI的黑科技,有什么特点?

 

赵治国:新时报APP是济南日报报业集团重点打造、以《济南时报》为班底的新闻客户端,承担了媒体转型深度融合的先锋队作用。内容这块我们规划的是三方面,第一是常规的新闻资讯;第二是本地新闻。深耕本土是我们都市报传统的立身之本,比如聊城“假药”事件,当地纸媒中我们是唯一一家报道比较全面的媒体;第三是全国重要的热点新闻,特别是牵扯到山东元素的,我们要勇于发声。比如凉山大火牺牲的山东五位烈士,我们派出了8名记者队伍,分赴四川、临沂和邹平进行全程报道,这个报道力度在山东媒体里也是比较少见的。

 

新时报APP是山东第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新闻客户端,也是第一个把AI技术应用体现在资讯前端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智能分发、语音互动、语音朗读、交互问答这些功能,智能写作机器人“时宝”可以每分钟1600字的速度快速生成报道。


济南现有的新闻客户端,从隶属关系上有一部分是济南的,还有一部分是山东省的,每一个客户端的用户和内容范围也都略有不同,这里面有的是党端,有的重在做山东外宣的窗口,也有纯市场化的客户端,这也是大家能并存的原因。

 

记者站:粗算了一下,驻济媒体已经有闪电新闻、齐鲁壹点、爱济南、海报新闻、速豹新闻、新锐大众、天下泉城这些新闻客户端,这么多APP扎堆,新时报凭什么还敢往里扎呢?

 

赵治国:首先我们是新生客户端,胃口没这么大,如果有100万用户规模,养活自己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是出于自身生存需求的需要。没有移动端,就意味着在竞争上和传播上就有短板,利用别的平台也还是会感觉掣肘。所以我们还是决定要上一个客户端,还是要迈出转型的这一步。

 

记者站:推广获客这方面是怎么打算的?在数据方面有什么目标没?会强制全员推广吗?

 

赵治国:下一步将有专门的推广团队来做。刚上线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活动,比如朴树演唱会,到APP来抢票,还比如“KOK世界篮球争霸赛”济南站的比赛,我们就拿下了冠名权。目前看数据还不错,DAU也很好,超出我的预期。

 

新媒体的核心逻辑是互动与分享,分享一定是带着感情和发自内心的。从新时报创立的时候,就让全报社的人参与进来,从起名字、到设计logo,每个人都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大家都有同感,就觉得这个“孩子”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带着感情,所以也就自愿参与到推广里来了,效果自然会好一些。

 


一个总编,两条赛道,怎么管?

 

记者站:新开一条赛道,你仍然是兼任总编辑,纸和端据我了解也是同一个团队,怎么协调?

 

赵治国:我们是双线作战,所以压力很大,但是我想还是要咬牙坚持,过了这段时间,一体化运营成熟了,就会越来越顺。别的新媒体开始都是另起炉灶,是两张皮,达不到融为一体,试错成本很高。我们直接推进一体化运行,这个确实很难,但是一旦挺过来了,有了成熟的体系和流程了,就可能是另外一片天地。

 

为了解决人手的问题,我们把所有副总编都用起来,当成APP的轮值主编,APP是三班倒,每一个班都有一个副总编带队指挥。记者基本都是两边兼着供稿,编辑也做报纸和APP,互换角色。

 

我目前的精力,白天重心在APP,晚上在报纸。APP属于投入的阶段。我希望用一定时间,把报纸和APP的互动做起来,不管什么媒体形态,影响力才是第一位的,所以纸和端一定要有互动。

 

记者站:报纸和APP,稿件如何优先?另外,采编团队的稿费、评分,怎么来算呢?

 

赵治国:这就是一个快和慢的区分。独家的优质原创型报道,重磅调查性稿件,一些需要控制节奏的内容,还是选择报纸首发,用传统的严谨细致的新闻生产流程,用一晚上的时间来打磨稿件,避免瑕疵。除此以外的常规资讯、突发新闻,基本都是APP首发。还有一些碎片化信息、即时性信息,就不在报纸上刊发了,只在APP上分发。

 

下一步的考评,我们会有一套专门开发的工作量统计系统,会统计原创、视频、照片、阅读量、转载率这些数据,由自动生成工作量的报表。这样以后报纸稿件就不专门打分了,报纸只有一个分,就是版面分。

 


济南时报如何做到连续三年盈利?

 

记者站:连续三年盈利,济南时报是怎么做到的?

 

赵治国:我总结了一下:第一是做内容的影响力,从新闻到广告都强调内容,进而改变整个的经营理念。我始终认为影响力变现是很重要的。这两年做了很多爆款产品和有创意的营销活动,我们传达出来的信息是,在济南时报投放广告是很有效果的。

 

第二是有奖有惩,时报这些年的好创意打出了影响力,提升了编辑记者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出去之后底气足,用户认可。在内容上我们加大了优质原创的奖励力度,设立了总编辑奖、每日好稿奖;在经营上我们有总经理奖。好的新闻报道我们每个月都有重奖,尤其是影响力大的报道,奖励力度更大。广告的好创意也要奖励,比如创意头版和创意特刊,在我们的报纸版面上可以抢红包、看AR视频、有奖互动等,线上的特刊传播也会做成H5、动态小视频等等,普通的宣传也做得好看,活起来。

 

内部考核指标上的奖惩明确,只要完成指标就有超额奖,完不成则有扣罚机制,即使是差了百分之零点几也不行。以前是好了坏了都一样,现在任何问题都要有说法,这一点对提升士气有很大作用。去年我们还发了年终奖,尽管有压力,但还是要发,要让大家觉得努力有回报,要让大家付出,就肯定要舍得兑现。

 

第三就是搞活动。山东的媒体其实都很会搞活动,集团层面倾力打造的泉水节、经济人物评选、艺博会这些活动,我们搭台唱戏,做了很多创收。包括时报自身的经营,比如医养名城百强榜,也是非常成功的。

 

记者站:新时报APP发布会上,济南市有关领导明确提出了打造“新媒体之都”的概念,你怎么看?

 

赵治国:山东有接近一亿人口,济南目前是800万,以后还要到1000万,济南的GDP总量也突破了8000亿,下一步还要冲击一万亿。莱芜划归过来以后,济南经济腾飞的趋势是很明显的。山东人也有很好的看新闻的传统,对媒体来说,这是有巨大市场的。


之前记者站的稿子里也说了,很多公司的审核平台都在济南。在高新区有做喜马拉雅、蜻蜓FM平台生意的音频生产团队,一年的销售收入能到三四亿,很多人都以为他们是在北上广,其实是在济南。从产业基础上看,济南有良好的环境配套。而且济南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不但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还争取到了中国新媒体发展年会永久落户济南,并提出了将济南打造成为新媒体之都的目标。可以说,这都为媒体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头版做好了,编辑记者信心是个提振

 

记者站:包括济南时报和齐鲁晚报的相互“调戏”,济南媒体之间的氛围给人感觉是还挺“好基友”的,这是怎么实现的呢?

 

赵治国:其实这是顺应形势的转变而变化的,现在都受互联网冲击,恶意竞争杜绝了,当然正常的良性竞争也还存在。驻济南的这几张报纸总编,我们有很好的业务研讨氛围,去年和友报的一个总编探讨一个新闻报道,打了半个多小时的电话。包括新时报成立,友报老总也会来参加,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记者站:济南时报“玩”的头版创意,被称为“头版现象”,编辑记者说起来也很骄傲,这里面有没有一些方法论的东西?

 

赵治国:报纸的头版就像海报一样,它是一个流量入口,也是注意力的目标。如果说头版十年不变,都比较平,放在以前可以,现在就不行了。我的想法是把封面做成刺激大家创新性和创造力的地方,每天头版编辑要做好几个版本,我们优中选优。头版编辑也形成了创新创意的潜意识,自然有就了压力,不可能做得太平庸。我们的头版编辑还有90后,经常会脑洞大开,做得很好。头版做好了,对我们的编辑记者信心也是个提振。

 

现在除了报纸头版,我们会多做一个APP的版本,开屏就是它。目前看效果还是不错的,编辑的创意也会多一个展示渠道。

 


媒体里一定要有个产品经理

 

记者站:时报上周搞了一个时报人回家的活动,怎么想到设计这个活动的呢?

 

赵治国:这也算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最初是因为好多老同事想回来看看,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把老同事、老领导请回来,叙叙旧。济南时报是一个黄埔军校,创刊23年来培养了很多人才,把他们请回来,一是给我们新时报上线加油打气,二是把济南时报多年来形成的优良基因和文化,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得到继承和发展。另外我们也想传达的是,济南时报是一个有归属感、有情有义的媒体,我觉得这很重要。

 

记者站:作为一个总编辑,压力来自哪里?另外时报还招人吗?

 

赵治国:压力还是在整体上,我个人肯定是压力很大的。报纸从内容到经营到APP,压力更多的还是转型的压力,这个团队还是传统报纸的团队,新媒体思维是需要大家一起来适应和转型的。

 

前三年我们分流了80多人,陆陆续续也进来了50多人,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年轻的新人,特别是既了解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的小孩。如果前几年是做减法,那么今年要做加法,一方面吸纳人才,另一方面引入竞争后内部再末位淘汰,要让团队始终保持活力,让更多的人走出舒适区,否则慢慢就有疲态了。

 

记者站:今年估计还会有不少媒体新上客户端,有什么建议?

 

赵治国:一定要把技术短板补齐,说白了,就是需要一个既懂传统媒体又懂用户的产品经理。




·END·


阅读更多

记者站独家丨吴晨光辞任一点资讯总编辑

逃离开心麻花

记者站独家| 360彻底退出,北京时间还有多少时间?

济南,新的互联网审核之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