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戏骨”张立宪的读库难题

陈实V 记者站 2019-12-28

 
文丨陈实 黑羊 来源丨记者站
(ID:jizhezhan)
 
距离那封求助信发出2天后,老六迎来了自己的50岁生日。
 
老六,是张立宪的自称,也是圈内人对他的称呼,他现在的身份是《读库》的创办人及主编。
 
给老六五十岁生日做注脚的,是读库在两天前发出了一封求助信:
 
因位于北京顺义区的读库仓库面临搬迁,读库的仓储、配送体系将整体搬离北京,读库求助读者参与到“把您的书房变成读库库房”的活动中,化整为零,借以减少搬迁周转的成本。

 
这是读库创立19年来,读库仓库第6次搬家了。

求助信发出后,知名演员姚晨、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等大V先后转发助力,呼吁大家给予帮助。

虽然各方的善意带来了一些好的结果,比如一些朋友提供了条件优厚的解决之道,一些人想要直接捐款或借钱,但这些好意,老六都拒绝了。

还有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购买读库的书籍,帮助读库消化库存,网店的日销量是平日里的数百倍,但从目前的信息来看,读库的新库房还悬在空中,老六和读库的未来,依旧充满变数。


 
1
 
 
昨天上午,老六更新一条微博,叫“五十岁的六个愿望”,希望自己在下一个生日到来之前,可以达成六个愿望。
 
包括陪伴女儿、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在办公室尽量不点外卖、多拜访一些有趣的人、读一点书、多做一些不急于兑现的事情。
 
虽然没有提一句“读库”,但明眼人一眼就可看出,第六条里“一些事情不能按照理想面貌出炉”,说的,大概还是读库。
 
从11月4日至今,老六就发了几条微博。除了今日这条生日便签之外,其它的,全是与读库或者读书有关,包括那封求助信以及关于求助一事的回应。
 
这大概就是老六的日常。


但在公开求助之前,老六的外在人生还算顺利。
 
他毕业于人民大学新闻系,与曾经供职央视的刘建宏、《城记》的作者王军是同学。
 
个人叫好又卖座的畅销书叫《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在北京文化圈里长袖善舞,好攒局吃饭,很多北京文化界名人大V都在微博上与六哥互通有无。嬉笑往来间,其实老六也是大V。

 
老六后来因主编《读库》而名扬四海。《读库》是人文类杂志,与《读书》《万象》等一起,组成中国人文杂志仅存不多的刊物群。
 
百度百科中说这一段甚为震撼:(他)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
 
2012年,老六还主演了一部高书群导演的“警察抓小偷”电影《神探亨特张》。
 
出演这部电影的,还有老六的朋友们:陈晓卿、史航、周云蓬、孔二狗、宁财神……来的都是腕儿,却没有一个是专业演员。
 
然后这部电影夺得了这年金马奖的最佳影片。
 
这样“彪悍”的出版人生,按说《读库》在老六的手下应该顺风顺水,而这背后,却有太多难以掌控的意外。
 
10月24日,老六在微博上透露,今年的双十一、双十二因为另外一件意外,会有较大动作,而细节会在11月4日正式公布。
 
11月4日,意外确定,是读库库房的第六次搬迁,包括读库库区的货架、货位、仓储物流、安保设施、配送团队和体系整体撤离北京。
 
为在短时间内提升销售收入以弥补此次搬迁开支,同时降低库存、化整为零,避免长途迁移所导致的损耗,除极少数预订图书和合作产品外,全线产品全部八折销售。
 
这在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与其它出版机构不同的是,读库从一开始就是自建独立的销售渠道,拥有自己的配送平台和客服服务,保证了所有销售渠道的价格的统一,而“八百年不打折”也成了读库特色。
 
该求助信发出后,读库收到了不少援助的信息,但都被老六一一拒绝。好消息是,读库系列图书的销售,成绩不错。

读库在京东上上线的促销活动
 
来自京东平台的消息称,求助的消息发出后,读库在京东平台上的店铺11月4日成交额是10月日均成交额的近300倍。
 
经济观察网记者在探访读库北京库房后发出的报道中称,由于库房搬迁需要清仓和回款,外加赶上双十一,读库进行了力度较大的促销活动,但客服对搬迁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
 
记者站(ID:jizhezhan)就读库求助一事向读库方面发去询问,但未获得回应。
 
 
2
 
读库,取“阅读的仓库”之意,创刊于2006年。作为综合性的人文社科读物,读库每两个月出版一期,每期三十万字,主要以刊发社会、历史、文化和科学方面的非虚构特稿为主,文章篇幅多在一万字至五万字之间,人物、事件和作品通过这样的篇幅得以充分展现。每期累计发行六万册。
 
读库奉行的是“有趣、有料、有种”的编辑理念。“我们把书做好,等待您来发现”一直醒目地挂在读库的官网上。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从一开始,老六就为读库的组稿和编排提出了独特的要求,比如,学术文章、文学作品、艺术评论等作品类型一概拒绝。
 
在制作上,读库同样不同于市面上的一般书籍,在用料和做工上,都极尽考究。
 
老六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2007年,读库为全年订户单独制作了一个笔记本册子,使用了书籍装帧设计大家张守义的插画,但因为纸张的原因,小册子付印后的效果,并没有达到老六的要求,最后,他又重印了一批,效果满意才算了结。
 
后来,读库又开发了以儿童图书为主的“读小库”品牌,以套装形式出版,分五个年龄段,每年为每个年龄段推出四辑,每辑包括十几种图书,涵盖文学、自然、历史、科学、艺术、社会教育等不同领域。在形式上,又根据年龄段分别有纸板书、立体书、绘本、小型文库本等。

 
以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非虚构类图书为主的读库小册子,也是读库引以为傲的产品,特别是读库小册子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珍贵艺术遗产进行发掘、保护和整理,引发了不少赞许。
 
另外,读库还开发了以日课、年历等为主要特色的文创产品,同样大受欢迎。
 
或是因为读库长久以来保持的高水准,亦或是因为老六强大的号召力,读库系列产品做下来,逐渐拥有了一大批拥趸。
 
读库官网上的描述称,读库的用户以城市新兴中产阶级为主,年龄主要在二十至四十五岁之间,大多已为人父母,以一线城市居多,普遍拥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消费能力。
 
 
3
 
 
在早期,从选题、约稿、组稿到编排、设计、印刷,虽然也有帮手,但大部分的工作都是老六一个人来做,这一做就是十几年。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大,才逐渐引入更多的人力,整个出版的流程才得以分解到不同的人身上。

 


可以说,从一开始,老六就跟读库的深度绑定。而在这套标准约束之下,读库出品的书籍,能够始终保持质量上的稳定,这多少也与读库的这套独特的选编模式有关。
 
这在当下的出版行业中,极为难得,但读库的模式,也暗藏着一些问题——首先便是抗风险能力的问题。
 
在此前的2012年,北京暴雨,读库位于北京房山的库房被大水冲垮,《读库》八成的库存书被冲走,其余两成被泥水浸泡后变成了废纸,损失惨重。
 
后来,老六又在北京寻得一处库房,读库的运营得以继续。
 
此次再度遭遇库房搬迁的问题,虽然老六在后续的回应中说,诉苦骂人晒惨,强调客观因素而不思进取,不是一个五十岁老男人的人生追求。
 
但从出版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客观因素却是任何出版商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根据中国出版协会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受国内纸张涨价、印刷厂搬迁、新媒体冲击、出版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2018年上半年,全国各出版单位共申报各类图书选题141527种,比2017年同期减少9406种,同比下降6.23%。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19年全国图书选题分析报告也显示,2019年,全国561家图书出版单位(含21家副牌出版社)报送的选题数量,相比2018年,同比减少2.99%。
 
出版行业市场萎缩,已是既定现实。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读库独特的工匠式的生产模式,势必造成出版效率和书籍周转上的缺失。
 
例如,虽然很早就开通了互联网的直营销售网络,但读库依赖的,更多的还是其自建配送和客服体系的体系,这样虽然能够保证读库出品的图书价格体系的稳定和统一,但在无形中拉长了图书的销售周期,对库存的压力可想而知。
 
这一次,读库试图通过选择偏远地点来换取较低廉的库存成本,便是这一模式所带来的后果。
 
陈晓卿在转发读库求助信时说:早上醒来看到这个,心里很不是滋味……老六从不张口求人的,这次看来真的为难了。
 
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从不开口求人的老六和他的读库,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但就像老六说的那样:无论如何,读库还得做下去。


阅读更多
写作者的内心,不应只有10w+
89名新闻工作者获记协援助,总台周泉泉等获30万元
在这里,回到媒体上半场,一起出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