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工作室能孵化出下一个独角兽么?

陈实V 记者站 2019-12-27
来源:“传媒老王”微博


文丨陈实 来源丨记者站
(ID:jizhezhan)


今日,“传媒老王”发微博称,“要被孵化,问题是我都这么老了,这蛋蛋还能孵化出东西么?”
配图显示,“传媒老王工作室”已入驻陕西广播电视台等单位打造 的孵化器,位列005号。
从他发布的材料来看,该孵化器由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字节跳动和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       
据“传媒老王”透露,入驻只是开始,合作谈成后,将在明年春天正式启动。
据《西安日报》此前报道,在今年2月份举行的中国(西安)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分别与陕西广播电视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今日头条-陕西广电视频创作中心项目意向协议》。
从时间线以及合作方名单等细节上看,该孵化器开启工作室入驻,应该是上述合作的落地。不过,对于孵化器邀请工作室入驻以及合作的具体细节,目前没有更多消息。
媒体机构成立工作室,在媒体行业内并不新鲜。
根据公开信息,媒体机构最早成立记者工作室,应该可以追溯到1999年。这一年,《武汉晚报》成立了以记者个人名字命名的“范春歌工作室”
此后,媒体行业还相继产生了以《温州晚报》副总编辑郑雪君的名字命名的“雪君工作室”,以《齐鲁晚报》记者张刚的名字命名的“张刚工作室”,《深圳特区报》的“徐华工作室”等,他们发挥自身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参与到社会治理、公益事业中来,最终成为闻名全国的记者品牌。

例如,正在转型智库型机构媒体的南方都市报,早在2014年就组建了数据工作室,此外,南都还成立了南都创客工作室、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地位的明确,南方都市报还在2017年率先成立了“南都大湾区工作室”。
同样在广东,2016年6月,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尹铮铮工作室”在广东广播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当时的报道称,这是广东广播电视台第一家以新闻资讯传播和融媒体内容生产为主体的工作室。
去年年初,东方今报推出5个以记者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例如,“老夏工作室”“张雅平工作室”“高冬丽工作室”“梁新慧工作室”“董彩虹工作室”。
大河报则同时兼顾上述两种模式,分别成立了以记者名字命名的记者工作室,以及根据领域进行划分的工作室,例如法律工作室、商业工作室和交通工作室等。
此外,设立记者编辑工作室的,还有大河报、天津津云新媒体、兰州广播电视台、无锡广电集团等。
从这些情况来看,这些工作室的成立,基本有两种模式:一是根据媒体发展和媒体业务的需要成立对应的工作室,另一种是根据记者编辑的个人情况成立相应的工作室。
但与早期成立工作室,更多的是想借助于这种形式,进行打造名记者、名专栏的尝试有着根本性不同的是,如今的工作室,不少都肩负着为其所在媒体机构增收的任务。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从媒体的角度出发,成立以记者名字命名的记者工作室,看中的,无外乎记者本人在业务能力以及行业资源上的优势。
另外,不少媒体除成立记者编辑工作室,也有着通过内部孵化、内部创业的形式,激发员工。
例如,行业内比较知名的有由《财经》杂志与记者宋玮带领的小晚团队共同成立的“晚点”项目,双方运作的公众号“晚点 LatePost”,因屡有独家信息,而成为财经科技领域知名的媒体品牌。

从该公众号的注册信息来看,该品牌的运营主体,宋玮持有公司49%的股份。
此外,新京报旗下的“我们视频”项目,起初成立时在体制上更是有着很大的创新,核心员工持有项目运营主体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员工持股,在这当时全国媒体体制中还是有着巨大的突破的。“
如果以1999年“范春歌工作室”的成立开始算起,媒体成立工作室,至少已有20年的时间。
20年来,媒体行业迎来了无数变化,媒体面临的形势早已不同以往。
虽然媒体成立工作室的初衷,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其核心依旧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从业者的积极性,深挖记者编辑的价值。
中部某省一家都市报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站(ID:jizhezhan),虽然因为记者岗位调整,该报设立的记者工作室有所变化,但从结果来看,成立记者工作室的实际效果还不错。“元旦前,我们还会再推出一批新人。”他说。
也有媒体观察人士认为,如今不少媒体成立记者编辑工作室,最大的诉求已由打造品牌专栏转为创收增效,全员经营的理念虽然没有对和错,但真正做到”名利“双收的工作室,并不多见,不少工作室最终证实是在舍本逐末。
阅读更多
2019年传媒行业观察:这一年,潮水正往何处去?
县级融媒体建设,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最后机会吗?
新京报“剥洋葱people”:如何“剥出”好的人物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