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起底丨那个声称“中国人不配”的“新闻哥”,到底什么来路?

郑民 记者站 2019-12-27


文丨郑民 来源丨记者站
(ID:jizhezhan)


“50元提前看6集”的超前点播套餐,让腾讯视频和爱奇艺陷入了一场全民口水战之中。
就在腾讯视频负责人回应此次争议系对消费者“不够体贴”并修改点播规则,会员事件争议开始逐步降温之时,一个名为“新闻哥”的微信公众号再次成功引爆了网友的情绪。
事情缘于“新闻哥”公众号日前发布的一篇《中国人不配拥有精神生活!不配!》的吐槽文章。该文通过阐述得出了“中国人根本不配拥有精神生活”的结论。
在为超级会员辩护的过程中,“新闻哥”抛出了多个“会员付费自愿”“不能支持盗版”“视频平台严重亏损”“好内容需要付费支持”等多个论点,但这并没能成功说服愤怒的网友。
被指“傲慢”“无知”而引发网友情绪集体反弹后,今日,“新闻哥”刊文致歉:该文严重失当,已认识到错误并删除文章。
同时,“新闻哥”团队启动自查自纠,撤换公号当值负责人,对相关编辑停职。
在上述致歉中,“新闻哥”团队称,该文不代表腾讯在《庆余年》视频会员事件中的态度。
这样的表态并不是毫无来由,而网友对于此前文章的质疑,也与“新闻哥”的身份有着诸多联系。
“新闻哥”到底是谁?
1.腾讯新闻亲儿子

“新闻哥”公众号的注册信息显示,该公众号的注册主体为“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新闻哥”网站主页
新闻哥的官网主页也显示,定位于“换个姿势看新闻”的“新闻哥”,实则是腾讯新闻旗下的新闻栏目。
早期的“新闻哥”

公开信息显示,腾讯“新闻哥”最早创立于2011年。当时,腾讯“新闻哥”还是一个联合腾讯教育进行校园招募的品牌栏目。
身份转换发生在2013年。这一年的6月份,腾讯“新闻哥”以腾讯新闻旗下一档聚合网络热点的轻量化栏目的身份出现。
“新闻哥”的创立,承载着腾讯新闻在打造品牌栏目上的探索。在一篇题为《腾讯“新闻哥”微信公众号研究》的研究论文中,对腾讯“新闻哥”的上线,有着这样的表述:
主要针对于移动端的新闻资讯获取趋向于碎片化阅读这一特性,在提供新闻内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融合设备的技术特点和用户的使用环境,生产与之相适应的新闻内容。
此后,全新的腾讯“新闻哥”栏目,陆续在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新闻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线。
虽然走的是全平台的发展路线,但在具体的运营上,“新闻哥”实行的是差异化运营策略。
例如,在内容上,“新闻哥”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的内容,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但其核心定位是一致的,即始终坚持做民生类资讯,整体的风格上,保持幽默、轻松的风格。
不过,放眼整个行业,这种内容定位在当时和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不独特。
当时,属于同种类型的新闻品牌栏目,还有新浪新闻的“囧哥说事”,网易新闻客户端旗下的“每日轻松一刻”,以及搜狐新闻打造的“神吐槽”等。
在公开采访中,“新闻哥”一直声称,虽然身为腾讯新闻的“亲儿子”,但“新闻哥”在腾讯内部,并无特权。
不过,相比于其它同类栏目,“新闻哥”的优势在于,其可以背靠腾讯庞大的社交流量,这是其它栏目所无法比拟的。

2.与和菜头对骂“破圈”


伴随着微信公众号的爆发,“新闻哥”及时将主要阵地转移到了微信公众号平台上,顺势抓住了微信公众号的第一波红利。

“新闻哥”和“新闻妹”的漫画形象
依靠原创文章,以及极具人格化和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新闻哥”屡屡收获百万+阅读量。很快,“新闻哥”就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积累了一大批粉丝,并建立起了巨大的栏目声量,成为腾讯新闻旗下的王牌栏目。
公开报道显示,2016年6月的最后一天,“新闻哥”的总用户数突破300万。其中,仅2015年1月到2016年年中,就涨了200万粉丝。
曾经的“新闻哥”团队
虽然团队人数不多,但借助于良好的数据以及腾讯的品牌背书,背负着商业化KPI的“新闻哥”在营收上也十分惊人。
腾讯“新闻哥”团队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仅2015年年底,其商业化收入就达到8位数。
但作为一款面向C端读者的栏目,腾讯“新闻哥”的影响力始终囿于圈内。就在粉丝突破300万后不久,”新闻哥“与知名网络大V和菜头的一次隔空对撕,让“新闻哥”得以破圈。
事情缘于“新闻哥”彼时发布的一篇《对不起,我在腾讯混得太差了》的文章。在文中,“新闻哥”在回应外界请求“新闻哥”帮忙开通一天推送多次的权限时称,和菜头的微信公众号具备该权限,是因为和菜头与张小龙是哥们。
该言论,随即引发和菜头不满。此后,和菜头在其公众号中陆续发文,解释多次推送的权限是微信公众号在早期拉新时给予的,并不是因为其与张小龙的关系。
此外,和菜头还批评“新闻哥”“既蠢且失败”:“畏惧学习”“不尊重技术,也不尊重产品。”
虽然此番骂战让“新闻哥”一度爆得大名,但在连续交战后,双方一直纠缠在“圈子文化”和“新闻人的失败'等说辞中,最终不了了之。
这一次,本就是一个团队的“新闻哥”用所谓的“撤换当值负责人”这样的处罚来终结争议,多多少少也带着些“自罚三杯”的味道。待到热度过去,恐怕便无人记起。

3.“标签”争议


实际上,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腾讯“新闻哥”此前也曾因文章中观点,引发网友热议,而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

例如,在2017年年初,因韩国乐天事件,网上出现了一股抵制韩货的声音。当时,“新闻哥”在一篇针对此事的评论文章中称,打着爱国旗帜最闹腾的那帮人,缺乏影响中韩贸易的能力,“简单说就是,买不起雪花秀、三星手机和现代汽车。最多抵制一下韩国拌饭和泡菜”。


类似于“中国人不配有精神生活”这样的结论,这篇文章在批评网上抵制声音的同时,也给人贴上“心很大,能力却很小”“大多数人没有鉴别真假信息的意识或能力”等标签,同样引发了不少网友的不满。
在接受采访时,“新闻哥”团队的受访者曾总结说,“新闻哥”的工作,就是把有价值的新闻筛选出来,然后在有用和有趣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只是这一次,“新闻哥”玩过了火,最终伤到了自己。
阅读更多
媒体工作室能孵化出下一个独角兽么?
2019年传媒行业观察:这一年,潮水正往何处去?
县级融媒体建设,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最后机会吗?
新京报“剥洋葱people”:如何“剥出”好的人物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