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谈“国才”:服务国家,沟通世界(三)

2017-04-19 国才

415-16日,“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的1800多名高校外语教育专家、学者、高校教学管理者以及一线教师汇聚一堂,围绕“外语战略、国际人才、智慧教学”这一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的交流探讨,凝聚智慧,共谋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大计。


借此机会,“国才”采访到了多位专家学者,倾听他们对国际人才的真知灼见,聆听他们对外语教学的远见卓识。


今天推出第三篇,采访嘉宾: 

石坚教授


王俊菊教授


石毅副教授


石坚教授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教司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课题组副组长。


国际人才要具备多种能力

国际人才要有一个宏观性的理念,就是要为人类谋利益而努力。一个真正的人才,首先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发展,立足于我国的国情,立足于中华文化。其次,不仅要为中国的发展努力,更要为人类的福祉努力。这就要求国际人才/国家人才有出色的双语或多语沟通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辨析能力,能够和不同文化国家、不同语言背景的人沟通,这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人才。

具体来说,国际人才要求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这种沟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跨文化交际的素养,而这种素养首先应该对中国文化、对中国文明有了解,对世界文明、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也有了解。在语言的学习上,我们要考虑的是母语与外语,在文学的学习上应了解中国与外国,而在文明的学习上把握好东方与西方。把这几点结合起来,他就会是一个具备国际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在语言和文化学习的背后,还有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我们在技能的培养上,常常忽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不仅仅是作为工具性的语言,而是这种语言特有的思维方法、思辨方式和其背后的文化,这样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问题,处理得更恰当、更到位。



“国才考试”契合人才培养的目标

就我的观察,“国才考试”偏重于能力,这点与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契合。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只有智慧才是学生能受益终身的,只有能力才能伴随他走得最远。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的不是积累了多少词汇,修了多少门课,拿到了多少分,而是学生能够把知识通过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转变为智慧和能力。

考试的内涵往往是对学生学习的导向,“国才考试”不同于我们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英语专业的四、八级考试。四、六级和专业四、八级是作为学科或者课程的考试,指向性非常明确,比如在学习上规定考生要达到多少词汇量,具备什么样的语言基础,学生要对应考试达标的情况。“国才考试”偏重于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学生的基本素养,激励学生去提高实践应用的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语言本身在“国才考试”中只是能力和素养呈献的载体,所以“国才考试”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方法、思考学习的目的、提高学习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楚怎么做一个国际化的人才。


对目前英语教学的思考

我们的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乃至专业设计,目前来看与真正的人才需求、人才规格是脱节的。目前大学外语、英语专业教育中应试教育的痕迹还比较重,一方面,学生看得比较重的是一纸证书,而不太注重真正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上,仍更注重语言的基本技能训练以及这些语言技能在应试中可以达到的相应要求。如何来培养学生,让学生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通晓国际事务,既有精湛的语言技能又有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这方面有很多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一个好的考试,若设计得好,也可以引导教学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在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上,可不可以进行重点在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设置:一年级我们着重培养“读与写”,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二年级着重培养“写与思”,在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三年级着重培养“思与批”,就是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四年级着重培养“批与创”,即在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的外语教育能够嵌入这样的思考,那么我们可能在外语战略、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会具有非常好的前瞻性,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有很好的适应性,只要具备了能力、素质和潜力,在不同的职场工作和学术生涯中就能很好地调节,很快地发展。


王俊菊教授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美国普渡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会长。


“国才考试”将反推整个国际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目前,国际人才是国家非常重视培养的人才类型之一。加强国际人才的培养对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看来,国际人才必须要拥有全球化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综合素养。这要求国际人才在培养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扩大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我国对于国际人才的选拔还暂时停留在决策层面。“国才考试”为我国国际人才的培养起了个好头,但教材的编写与课程的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考核评价体系,“国才考试”将反推整个国际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刷新大家的观念,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国才考试”符合我国对国际人才的实际需求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国才考试”的理念设置非常超前,在我国众多外语考试中有自己独到的地方。目前,大部分考试可能更多关注语言能力的考察,而非在实战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语人才的培养不应只局限于语言能力和知识维度,还应关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才考试”的推出,符合当下我国对国际人才的实际需求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虽然大家都在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强调要面向世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我认为真正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还是非常匮乏的。同时,很多大学生在沟通协商方面的能力也比较欠缺。很多专家也指出,虽然现在信息渠道非常发达,但不少同学还是相对自我封闭,在人际沟通,尤其是跨文化沟通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沟通协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体现在生活的各个维度和不同方面,而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还不够全面,需要加强。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说起来容易,但实际上发现好的、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它不仅体现综合分析等基本思维能力,也是评价批判思维的重要基础和指标体现。能够找到好问题,就说明你具有分析的能力、综合的能力、评价的能力乃至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能否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也需要长期实践的积累和多方面的培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国才考试”和职场紧密结合,大有可为

我认为“国才考试”和职场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很关键,也很必要。这学期,我在教授英语应用文写作,就发现很多学生在这方面有欠缺。从小学、高中到大学,学生们很少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实践经历也非常匮乏。“国才考试”在这方面可以大有可为。

现在,用人单位在选聘人的时候,肯定希望毕业生一到工作岗位,就能独当一面,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际上,我们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空缺,二者的衔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不能强求把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课堂上解决,也不可能要求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解决所有的问题。可以把“国才考试”作为一个平台,利用网络资源的便捷优势开发出一些在线课程。学生在课余时间按照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有选择地去学习,这对大学课堂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说,将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


石毅副教授

外交学院英语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外语院校大学外语教学协作会副会长。


国际人才应该具备六方面的核心素养

中国培养的国际人才应该具备六方面的核心素养。首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因为我们是为中国培养国际人才,将来他们在国际组织或相关部门工作,代表的是中国,所以政治素养应该是第一位的。第二,国际人才需要具有全球视野,了解国际形势、热点问题,世界每天都在发生什么等等。第三,要了解中国国情。国际人才服务世界,但中国培养的国际人才首先要了解中国,对中国的方方面面要有比较透彻的认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并能够用外语正确表达。第四,国际人才需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这一点在英语教育界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第五,国际人才需要有过硬的语言基本功,这既包括外语,比如英语,以及其他相关语种,又包括汉语,尤其涉及到翻译的时候,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高质量翻译的基本保障。最后,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例如国际商务、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国际法律、国际谈判等等涉外的相关专业知识。


国际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除上述素养之外,国际人才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核心是非民族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不管人才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信仰哪种宗教,他们必须首先解除自我民族为中心的世界观,这是跨文化交流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国际人才要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此外,根据跨文化沟通的场合不同,国际人才要有一定的商务谈判技能,具有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就某一个话题来进行深度讨论的技能,能够以恰当的方式与对方交换意见,甚至说服对方,能够体现自己的立场,达到自己的目标。不同层次的跨文化沟通中需要的素养不尽相同,国际人才也需要根据工作的具体要求具有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外交学院去年有122名同学参加了首次“国才考试”。我看了“国才考试”的样题,样题涉及到跨文化交流沟通,包括一些商务谈判能力,这很重要。目前中国是国际上非常重要的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积极进取,对外交往比以往更加活跃,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总体而言,国家对于高端国际人才的需求很大。高校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服务于国家发展,因此,高校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到培养方案的调整,具体到每一门课、每一堂课都应该围绕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来进行。同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等等环节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工作能力。


高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环节

现代大学教育基本上走出象牙塔,除了培养学术人才,也培养面向广大就业市场的各类人才。高校除了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训练,考虑到未来就业,还要培养一些可迁移的能力,比如说思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这些方面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实践教学来提升的。

具体来说,实践教学有很多种,包括从课堂教学延展出去的实践类活动,比如辩论、演讲、模拟联合国、模拟新闻发言人、模拟外交谈判、模拟商务谈判、模拟法庭等等,也有一些是实战类的,比如派学生参加外交外事实践活动。外交学院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外交活动,如APEC峰会和“一带一路”峰会中,都会派很多志愿者参加。此类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无疑大有帮助。无论是前期持续至少几周的培训,还是最后到比较核心团组进行陪同或者语言服务,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都很重要,包括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协调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涉外礼仪等等。此类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单位,成为高端国际人才的重要环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