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前让你笑,如今让你哭:银幕内外的小丑黑材料

2017-08-27 云起君 奇爱博士讲电影


不知道人们注意到没有,各个城市的麦当劳门口,小丑形象的“麦当劳叔叔”已经消失不见了。


有人认为这是麦当劳的“宣传策略”,但麦当劳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并非是基于宣传策略考虑,而是一个“不得已”的决定——因为在当今的欧美,小丑已经不再是那个带着红鼻子,脸上涂着厚重油彩逗孩子开心的角色了,他已经转变成了恐惧的代名词。


《小丑回魂》海报


即将登陆北美银幕的新版《小丑回魂》,更加印证着这个论断的正确。在这部改编自史蒂芬·金小说的影片中,小丑成为了整个小镇上孩子们的梦魇,更加奇特的是,这个小丑并不住在马戏团,也不在嘉年华里工作,而是住在下水道里。与其说,这是文艺作品对于小丑这个形象的“改写”;倒不如说,这是文艺作者开始追本溯源,从小丑的根基挖起,用了“由内而外”的方式,将小丑内心的阴险、丑陋和暴力,大白于天下,并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当今社会的“小丑恐惧”。


约翰·韦恩·加西


在创作《小丑回魂》里的吝啬鬼小丑(Pennywise)的时候,史蒂芬·金坦言自己受到了1978年的杀人小丑约翰·韦恩·加西的影响。加西曾经是一个悲哀的孩子,他在9岁时遭到猥亵,成年后离开了家庭在殡仪馆工作。他随后念了大学,生活还算富足。可是,“饱暖思淫欲”,没安生几年,他就因鸡奸罪被判刑十年。在监狱里,加西表现积极,做了厨师长、加入了商会,所以18个月就被保释出狱。


出狱之后,加西根据自己的形象设计了Pogo小丑这个角色,参加当地的游行和筹款仪式。很快,他就成为了当地的明星。不过,表面上改邪归正的加西,内心却依旧是那个阴暗的少年。在他做Pogo小丑的六年时间里,他或蒙骗或强迫地从大街上带回了数十位少年,并在寓所迷奸了他们,最终统统没有留下活口。前前后后一共有33人被其杀害,而警方用了大半年时间,才找到了32具尸体——这些尸体,大多被埋在了加西的地下室里。


1990年版《小丑回魂》剧照


如此骇人惊闻的惨案,让史蒂芬·金灵感大动,将小丑形象从喜笑扭转到了恐怖之中。作为文化坐标的转变,其创作于1986年的吝啬鬼小丑影响深远。


小丑渐渐不再是搞笑的角色,而变成了犯罪的好基友。从去年开始,欧美各国经历了一场“小丑恐慌”。大量的带着小丑面具的小混混,制造了诸多的“恶性事件”。最起先,这仅仅只是一些恶作剧,但是随着玩闹的升级,一些杀人越货之徒也干起了实实在在的“犯罪买卖”。那段时间里,伪装成小丑犯罪,成为了风气。

 

假若把文化坐标再向前推移一些,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行的两大祖师爷,都不约而同地循守着“表面欢欣无比,内在悲催无比”的悲惨人生。似乎,小丑“悲剧性”角色的宿命,从一开始就写就了。喜剧,不过是人们对这个“舞台形象”的一厢情愿而已。


约瑟夫·格里马尔迪的小丑形象


在英国摄政时代的哑剧舞台上,约瑟夫·格里马尔迪以“乔伊”为名的小丑一战成名。他为这个小丑设计了满脸雪白,双颊通红的形象。而这也是最接近于现代小丑的形象。在舞台上,格里马尔迪独树一帜的舞台风格让其名噪一时,观众看到他总会笑道肠胃抽筋。


但是离开了舞台,格里马尔迪却说自己“在白天,总是忧郁”。这个被称为“现代小丑之父”的先驱,儿时遭受家庭暴力的侵扰,成年后死了妻子,死了儿子,整日郁郁寡欢。虽然倾尽一生能力演绎小丑,但最终却在穷困潦倒和烂醉之中孑然死去。


让·嘉斯帕·杜布拉


与之同一时代的法国巴黎,也有一位地位堪比格里马尔迪的小丑让·嘉斯帕·杜布拉活跃在舞台之上,相比较于格里马尔迪那种暴力而又自毁的表演方式和性格,杜布拉的内敛和艺术感,充满了巴黎式的诱惑。所以,杜布拉不仅在舞台上备受赞誉,在舞台下他也常常接受观众的赞美。


不过在1836年,有一个孩子在大街上认出了杜布拉,并朝他大叫。不知道这触动了杜布拉的哪一根神经,他走上前去,用自己的拐杖将这个孩子活活打死。如果说,格里马尔迪只是一个无害的、抑郁的可怜蛋的话,那么杜布拉就是一个十足的暴力狂和祸害。


《匹克威克外传》企鹅版封面


在那个年代里,对小丑形象了解最为透彻的,是文豪狄更斯。在格里马尔迪死后,狄更斯为其整理了一本回忆录。也正因为如此,狄更斯才在自己后来创作的《匹克威克外传》里,塑造了一个整日酗酒、郁郁寡欢并最终走向灭亡的小丑角色。在狄更斯的笔下,格里马尔迪是用牺牲自己的尊严、毁灭自己的人性来博取观众的笑声。狄更斯写道:“每当格里马迪让观众笑得开怀,他就会承受等价的痛苦。”——在幽默的假面下,阴暗结节终将爆发,小丑只是对自我的伪装和逃避而已。

 

放在今天,狄更斯这个结论,也相当正确。无论是离开了哑剧舞台也好,在马戏团里插科打诨也罢,还是在各种搞笑节目里充当“喜剧调剂”,小丑从来就没有代表过善良、正义和美德。


只不过在20世纪或者更早之前,孩童没有娱乐,只有小丑相伴。而小丑与儿童的羁绊越深,他就会被看得愈发纯洁善良。其背后的那些恐惧和黑暗也就会被不知不觉地隐藏起来——这就给了现当代的作家、艺术家和电影人更大的挖掘空间——哪儿有秘密,哪里就有邪恶。


《蝙蝠侠:黑暗骑士》剧照


随后,大量恐怖阴暗的小丑形象被创造了出来,生活中的小丑逐渐消失,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就此诞生:小丑的形象越恐怖,人与小丑之间的良好关系就越难维持。然后就会产生更多的恐惧,并更加坐实了小丑的恐怖。如果再加上艺术性的创造和哲学性的思辨,则更容易让人囿陷于这种“内外反差”的暴力中。


这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对于《黑暗骑士》中小丑的“犯罪大师般”的崇拜。时年24岁的美国青年詹姆斯·霍尔姆斯,仿照小丑这个角色的某种“酷毙”的行为,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他陈述自己的行为是“对小丑的模仿”。于是,现实生活所影响的电影文化,反过来成为了生活的黑暗指南。无辜的麦当劳叔叔,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被湮灭、被雪藏。


《小丑回魂》剧照


可是,说到底,对于小丑的恐怖,并不是对于小丑本身的恐怖,而是对于化了小丑妆、或者是带了小丑面具的人的恐怖。有人在《小丑回魂》大获成功之后问史蒂芬·金,对于“杀人小丑”的恐惧风波的看法。史蒂芬·金沉默了一下,随后说:“时间会让大家冷静看待小丑的形象,大部分小丑还是正面的、搞笑的艺术形象。”可这终究是他的憧憬:银幕上黑暗暴虐的小丑越多,银幕下的小丑的生存空间就越小。

 

在加西之后,电影中的小丑基本都是一些狠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对于真实小丑的某种“认知倒错”——电影中的恐惧越大,现实中的不信任感就越多——史蒂芬·金的“时间会让大家冷静”,或许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毕竟新版《小丑回魂》,肯定会再度带来一波新的“小丑恐惧”。




银幕上的五大邪恶小丑


《小丑回魂》


片中小丑是一个十足怪异的角色,依靠诱骗孩子为专长。气球和红鼻子,不再是搞笑的道具,而是死亡的气息。而下水道居住地的设定,又让这个角色沾染了一丝腐败与酸臭之味。


《蝙蝠侠》《黑暗骑士》《X特遣队》

无论是杰克·尼克尔森、希斯·莱杰还是杰瑞德·莱托做主演,小丑总是那个不怕死的疯疯癫癫的犯罪大师。他不在乎死伤多少人,只要能把犯罪的破坏力做到最大,哪怕是掀翻一座城也在所不惜。


《残虐你,娱乐我》

造型其丑无比,残虐能力无人能及的小丑形象,在这部电影里算是“大放异彩”。虽然影片水准一般,但是这个暴虐的小丑形象,却也是无法逃遁的。


《鬼驱人》

片中的小丑是一个玩偶,但却制造了整部影片里最为惊悚的恐惧效果。其实,只要使用得当,各种各样的娃娃都能取得类似的效果,不信?看看《安娜贝尔》。


《电锯惊魂》

“标配版”小丑:人生苦难,患有不治之症、小孩没出生就挂了,于是报复社会。标志性造型是白面红唇,黑色燕尾服,红色领结。用各种陷阱来构陷受害者,一遍一遍地折磨自己的猎物。




东京爱情故事  T恤

淘宝口令

【电影系列 | 东京爱情故事 T恤】

复制链接再选择浏览器打开

http://c.b1yt.com/h.k6hFvh?cv=Gp2DZBtFnmS 

或复制这条信息¥Gp2DZBtFnmS¥后打开手机淘宝


往期阅读

好莱坞是如何搞砸《黑暗塔》的?

神奇女侠要撩奥斯卡?华纳步子迈的有点大

《银魂》来了!日本漫改真人电影迎来了春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