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战争片,比《敦刻尔克》还另类

2017-09-11 亢蒙 奇爱博士讲电影


诺兰的最新作品《敦刻尔克》,上映至今,豆瓣8.6的分数碾压了一堆战争片。影迷们热情的讨论着这部电影不按常理出牌的形式,称其为“非典型性战争片”。



诺兰在电影里,没有使用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交叉剪辑技法。电影里的三段故事,时间维度都不同,从一周到一天再到一小时,三部分的情节编织在一起,全景式的展现了二战时期那宛如地狱的撤退作战。


《敦刻尔克》可谓诺兰又一部封神之作,影迷们的吹捧将其抬到了一个顶峰。但其实在“非典型性战争片”领域,诺兰并非第一个吃螃蟹者。



非典型性战争片TOP5


第五名

《芋虫》



若松孝二这个名字,一般影迷会感到些许陌生。但提到“粉红电影”,想必有的人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芋虫》是情色大师若松孝二晚期的作品,故事发生在日军侵华时期。若松孝二没有将镜头对准战争一线,而是拍摄了一个负伤士兵回乡的经历。



这位名为久藏的伤兵,在中国战场上无恶不作,负伤后四肢均被斩去,成为了像蠕虫一样的怪物。他回乡后,唯一能做的只有窝在床上受妻子照料。


战时的日本乡村农民活得贫瘠而艰辛,久藏被宣传为“军神”,像一桩活着的图腾被村民们敬仰。久藏在战争期间已经成为了杀人奸淫的怪物,回乡后,他如牲口一样只剩下生理欲望。所谓的军神,不过是个苟且偷生的昔日疯狗。


当天皇宣布这场虚妄之梦般的战争战败时,所谓的军神,蠕动着爬到池塘边,以溺死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芋虫》用战争后方农民的生活百态,加上伤兵回乡后性情大变,揭露了战争对于人性的异化。久藏代表着整个日本军国主义的鬼魂,他们寄生在阴暗的角落,寻臭而居。在这些芋虫的脑中,只有贪婪的侵占与索取,即便被伤得体无完肤,也要吸食妻子和乡亲的血液蜷缩而生。若松孝二用毫无战争场面的故事,传达了比战场更残酷的现实



第四名

《罗密欧点》



《罗密欧点》是一部鬼片,由韩国导演孔水昌执导。他曾编剧著名惊悚片《爱的肢解》,在《罗密欧点》里,他用一个鬼故事,描绘了别样的越南战役。


《罗密欧点》的故事主角,是9位参与越战的韩国士兵。他们接到命令,要去被称为“罗密欧点”的R高地寻找发出求救信号的士兵。仿佛受到诅咒般,进入R高地后,诡异的怪事接连发生。



先是士兵们遇到了突然而起的浓雾,然后是写着“双手染血者不归”的预言让大家人心惶惶。接下来,这个韩军小队遭遇了越军的袭击,打了半天终于歼灭敌军,却发现敌人的尸体好像早就死掉了般。


在进入了看似是据点的神秘建筑后,深夜竟然有美军坐着直升机前来,但这队美军随后也被证实早已死去。电影最后,层层迷雾散去,9人小队发现罗密欧点早就没有一个活人了,那求救信号是谁发出来的呢……


《罗密欧点》根据历史上的真实失踪事件改编,战争就像那浓雾弥漫且走不出去的R高地,一旦踏进,便堕入万劫不复。



第三名

《细细的红线》



《细细的红线》出自人称“天外飞仙”的泰伦斯·马力克之手。他喜欢在电影中大量加入空镜头和哲思性的独白。在这部基本没有情节的战争片中,南太平洋的岛屿风光,是整部电影里出现次数最多的“主角”。


其实这部影片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肖恩·潘、布罗迪、乔治·克鲁尼、约翰·库萨克、约翰·屈伏塔都在片场跟着马力克拍了大半年,最后的成片里,大家却只露了几分钟的脸。


像什么米基·洛克(《斗鱼》)、比利·鲍勃·桑顿(《缺席的人》),辛苦忙了几个月,最后都被南太平洋的密林镜头给替代了。



抛开电影里充斥的大自然景象,《细细的红线》描述的其实是一场攻坚战。1942年,日美两军在南太平洋的瓜达康纳尔岛展开激战,能否占领这个岛屿,标志着谁能掌控太平洋战争的主导权。


电影截取的,是这场战役里的一个片段:美军的查理斯火炮连要抢占日军的岛上机场,要摧毁占据在某座山上的残余日军。



这场正面强攻的艰难战役,在马力克的镜头中如同虚幻的白日梦。美军在密林中像是闯入迷宫的迷途者,那些优美绝伦的风景和生活在其中的乐天土著们,把战争的味道全都驱散了,仿佛战争根本不曾发生,大家只是探险者。


马力克用这种“战争片中去战争化”的方式,嘲讽着人类的愚蠢。在浩瀚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枪炮和自相残杀,都像是猴子玩的游戏——马力克给战争片影迷们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上帝视角“。



第二名

《白丝带》


典型的战争片,一般会描绘战争进行时,或战争结束后的故事,很少有导演去尝试拍摄“战争前”的故事。战争是如何形成的、好战分子们是怎么诞生的,描绘这些,需要进行更加纵深的思考与观察。


出生在德国的导演哈内克,用一部《白丝带》打破了战争片”无战前故事“的局限,用一个德国普通乡村的日常,刻画了整个德国纳粹党的形成本源。



《白丝带》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某德国乡村,电影的主角是一群村子里的孩子们,他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生活中受到着各种各样的教化虐待,他们在镜头前隐忍着,似乎默默接受了一切。


当村子里接二连三的出现各种意外事故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些事的始作俑者,就是这帮默默忍受一切的孩子们……



电影中,意外事故并非简单的恶作剧,而是“用白丝带勒住马脚,让人重伤”、杀死女工、暴打男爵儿子、火烧谷仓、把接生婆的孩子毒打致残等极其恶劣的事件。


哈内克在电影里向观众展示着这一切为何会发生:一战前的德国乡村,贵族掌握着整个村庄的财富,全村人都在被剥削的水深火热之中挣扎;整个乡村里,还弥漫着绝对的父权意识。父亲的意志高于一切,每一位父亲都在用至高无上的父权压制着孩子们的自由思想。在这双重的高压下,作为犯罪者的孩童们,便只能用宗教审判般的无情,惩罚和发泄着他们的惧怕和仇恨。


当有着如此思想和行为的孩子们长大,纳粹思潮和狂热的暴力冲动使德国走上引爆战争的歧路。



第一名

《小兵张嘎》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会质疑,为啥抗战经典《小兵张嘎》算是非典型性战争片呢?


第一,战争题材影片中,很少有描绘儿童参战的。《小兵张嘎》的故事背景是抗日时期,只有十几岁的张嘎子,面对日军、伪军的围追堵截,利用孩童的机灵狠狠教训了敌人,缴获了一把真枪之余,还成了八路军小侦查员。这样的情节,放在现在也可能会涉及到青少年教育问题,再难拍出。



第二,这部电影有着一般战争片所没有的孩童视角及轻松氛围,可谓抗战时期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张嘎子和村里的胖墩儿等小伙伴,在树荫蝉鸣下,调皮的和敌人周旋,几个孩子用闹剧的方式解决了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他们在宁静又闲适的白洋淀河畔,撒欢一般的折腾。


这样与战争的严峻和苦难相反的诙谐幽默,如《虎口脱险》一般的精彩桥段比比皆是,张嘎堵个烟囱、日军翻译官吃个西瓜,就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第三点,拍摄《小兵张嘎》的缘起,是PK“苏修”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伊凡的童年》里,出现了很多当时很先锋的摄影手法。《小兵张嘎》也不甘落后,单是片中罗金宝带着张嘎去找区队长一幕,就有一段精彩的长镜头。


先是两人面向镜头走来,然后转弯通过一处暗门,两人侧对镜头后又背对镜头,此时镜头由近及远,两人爬上房顶,又顺着梯子翻过去,镜头摇上来,越过一堵墙后又神奇的突然逼近角色……这段长镜头,现在想要复制一把,难。



上述三点之外,在影片的类型上,《小兵张嘎》也有杀手锏,那就是多类型的融合。战争片、儿童片、悬疑片三种类型交织在一起。尤其是悬疑元素,真假特派员的出现极大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在1964年那个贫瘠的年代,我们能拍出如此趣味横生又带有一定实验性的影片,实属难得,TOP1实至名归。



丁丁进化论 T恤

淘宝口令

【电影系列 埃尔热 丁丁进化论 T恤】

复制这条信息¥wOFS0eiTyVx¥后打开手机淘宝


往期阅读

开门见山,不如门后有人

全球电影节排名:多伦多、戛纳、釜山前三,你服吗?

奥斯卡外语片海选启动,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