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鏖战渭南石鼓山,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

李超 中建铁投集团 2020-08-30

        在秦岭北麓,渭河南岸,这里有着独特的黄土地貌,流水带走泥沙,沟壑破碎大地,一个个黄土塬矗立在沟谷的包围中。

        贫瘠的黄土、破碎的山岭、滞后的交通,这一切都限制着渭南地区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完善国家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西北部地区的铁路客运能力和经贸文化发展,奠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建设,中建铁投集团(时称中建铁路建设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兴兵入陕,肩负了建设宝兰高铁、造福陕甘人民的使命。

        作为宝兰高铁重点控制性工程,石鼓山隧道的建设是整条线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2013年3月,石鼓山隧道破土动工,吹响了秦岭北麓这场鏖战的号角。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然而在这片沟壑纵横的黄土残塬区,开了山便是河,过了河又是山。起伏剧烈的地势无疑加大了施工的工程量,但最大的困难却隐藏在这些山丘的腹内。

        秦岭北麓一直是中国古冰川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在这里,因为复杂的第四系气候演变和常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另一方面,地层的多次大规模断裂和抬升使得地层变形、岩石变质,泥岩、砾岩、砂岩、粉质黏土、黏质黄土等多种土层纠缠了数个世纪,地质结构尤为复杂多变,岩层极易崩塌,围岩十分软弱。在这样的条件下,把1300米的VI级围岩和3030米的V级围岩同时纳入整个施工图来施工,这在中国的铁路建设史上是为数不多的。此外,黄土塬地区常年流淌的渭河支流提供了充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早年间养育着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但对石鼓山隧道的建设而言,河水流过拱顶,地下水渗透着洞身,无不加剧着开挖的风险。



        围岩软弱,土层富水,2015年4月,石鼓山隧道通过高风险认证。涌水、突泥、掉块、沉降还有塌方,这些风险时刻威胁着工程的施工,全体人员在雨季到来后更是进入24小时待命的紧张状态,生怕在某一个雨夜里,架起的钢架被沉降的黄土压成了金拱门。在这样的地质水文条件下,施工环境和施工风险压迫着每个人的神经,石鼓山隧道一榀一榀缓慢地推进着,在最困难的时期甚至一度陷入停滞。

        为克服技术难题,加快施工进度,从2013年开始,在科学严谨的管理下,公司凭借对业内隧道技术的学习和先进经验的汲取,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和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先后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和前铁三院设计大师史玉新等数十名业内知名专家参与到石鼓山隧道超长软弱围岩的研究中,逐步加强对BIM等业内新技术创新应用,针对超长软弱围岩的开挖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自行业和上级单位的目光不断向石鼓山隧道聚焦,软弱围岩问题的解决愈发受到重视。



        寒霜压翠柏,飞雪掩青苍。对于国家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者而言,攻坚克难是砥砺奋进的使命,是薪火相传的担当。为确保施工进度,建设石鼓山隧道的每个大年夜里,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都坚守在冷清的山上,北纬34°的阳光无法带来足够的温暖,西伯利亚的风越来越冷,呼嚎着灌进隧道里,把施工现场裹着棉袄的技术员打起一个又一个的冷颤,山坳间的雪地,映着和故乡一样的月亮。



        直射点一遍又一遍地来回,凭借着钢铁般百折不挠的意志,在建设石鼓山隧道的3年中,公司十数名专业工程师以及数十名一线技术人员以石鼓山隧道为依托,针对《超长极软弱围岩高风险隧道超前加固与支护及设备配套研究》、《超长极软弱围岩高风险隧道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研究》、《超长极软弱围岩高风险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研究》和《新意法(岩土控制变形分析法“ADECO-RS”)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的应用》五个课题全力攻坚,最终完成了《超长极软弱围岩高风险隧道安全施工技术研究报告》,并取得了业内多项技术成果,有效地保证了现场施工安全有序地推进。

        2016年8月5日,在全体参战职工三年又五个月的鏖战之下,石鼓山隧道顺利贯通。作为位列全国前三的高风险湿陷性黄土隧道工程,项目创造了VI围岩浅埋地段单月开挖支护40米的纪录,向业内展现了中建铁投的实力。同时,石鼓山隧道软弱围岩的技术攻关为解决类似施工难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国家铁路技术的创新发展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段在石鼓山隧道鏖战的经历也培育了许多优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更为重要的是,宝兰高铁在“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中独特的战略位置对助力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发展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