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一弛 2018-05-23

文 | 张一弛


距离因乘坐滴滴顺风车,被司机残忍杀害至死的空姐离世已经第九天。


随着司机的溺亡,滴滴撤下了100万的悬赏通告,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主要领导出面慰问家属。


但并不意味着,事情就此结束。


昨天,北京海淀法院网法官姜楠在“办案札记”中,整合案例,披露了长期以来滴滴出行车主的犯罪情况。



文章最后,姜楠法官写了这么一段话:


从地域范围上横跨全国,从时间范围上集中在近三年,从罪名性质从杀人、抢劫等恶性案件到故意伤害、诈骗、盗窃不等;但都显示,滴滴平台所衍生的刑事案件数量,远高于为公众知悉。


作为一个深植于日常消费、掌握海量数据和交易量的公司,现在也许是时候要求滴滴出行拿出彻底整治的方案了;而这显然不是100万悬赏和暂停现有注册审核能够解决的。


仅仅2018年1月到4月,三个月里滴滴竟然被各地政府约谈了近30次。


更严重的是,涉及业务不仅有滴滴网约车,滴滴青桔单车、滴滴小蓝单车、滴滴外卖都榜上有名!


其中单车是恶意投放,网约车则是存在大量违规网约驾驶员和车辆,并且不按照政府规定接入相关数据,外卖则是不正当竞争,这些违规违法行为极大的扰乱市场秩序。


滴滴约谈记录


涉及滴滴司机犯罪的刑事案件中,强奸案件11起。

 

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滴滴也算是检讨的痞子,更是流量和KPI的奴隶。

 

滴血的滴滴有那么难管吗?显然不是!



流量之罪,

一切为了速度和规模


流量是什么?


在很多创业公司眼里,流量是社会符号,它的”能指和“所指”是“互联网+发财”。流量对每一个追求者意味着更高的估值,更多的投资,更高的社会地位。


2015年的夏天,滴滴顺风车上线时,价格低于出租车、快车,和新鲜的乘车方式,让不少司机和乘客充满了新鲜感。


滴滴用疯狂的补贴和烧钱大战,挤跑了Uber,在美团的冲击下也依然保持了老大的风采。




到了2016年6月,滴滴顺风车披露了运营一周年的成绩单:平台共运送2亿人次出行,总行驶里程达到29.96亿公里,使用乘客数突破3000万人,覆盖城市已经达到343个。


2018年,就在上个月,连续几周滴滴一直在与银行谈话,期望最早于2018 年下半年上市。滴滴若上市,预计能至少达到700亿到800亿美元的估值,而滴滴高层的理想估值,更是掩盖不住野心,在1000亿元之上!


为什么这么着急?因为滴滴成功在2018年IPO,将超过Uber成为全球最早上市的网约车公司。



这两年,无数的新公司,在包装自己多厉害时,用的标题往往是:《市值从0到100亿,XXX只用了三五年,而阿里用了十年》。如果再往前数,和传统制造业相比,更可谓是奇迹。


比起技术和口碑来说,创业明星这四个字显得更加耀眼,也更容易搞定。


而滴滴的产品和两年前相比,不仅没有任何技术上的进步,反而为了追求业绩和KPI成为了宰人的工具。


滴滴初入市场,卫星地位、大数据、云计算,各种黑科技的运用,号称几个人就能管好一个城市的出租车。那现在,审核一下司机是否有犯罪前科就做不到?每次能接起乘客的求救电话就做不到?



我认为,做不到和不想做,是两个概念。



忙着悬赏,

不如回头看看自己的程序有多流氓


流量之罪给滴滴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滴滴不满足于做打车软件了,它更愿意把自己刻画成一个社交平台。


社交平台上,有一招屡试不爽的吸引流量的方式:性暗示。案发后,诸多女性用户才发现,自己只要使用了顺风车,就会被系统里收集到以下信息,由车主或其他同乘打分



姑且不论这样的收集合法与否,从商业角度,难道不应该是收集:乘客的乘坐时间偏好,座位偏好,是否吸烟,是否抱持环境清洁,是否有礼貌,是否准时、是否及时付费等等这些有效信息吗?


“胸还是可以的”,“胸非常大”,“爱穿丝袜”,“忍不了”。这些评论不经审核,公开出现在一个打车软件上,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再来看滴滴的海报广告词,性暗示就更加强烈了。滴滴一方面用女性的口吻,轻佻的来上一句,”不怕贴标签,就怕你不约 ”,这句话就足够让不少单身男青年加入顺风车司机的行列中。


刻意放大男女社交属性在顺风车业务上的作用和存在感的海报,还有很多:


1. “你有短裙,我有暖风,粉色星期三,为她免单”


这个,是温情版撩骚。意思可能是,我的暖风,需要用你的短裙等价交换。免单是白免?免单的差价部分,是不是要女性用性资源来弥补?


2. “不仅是顺风,而且顺眼”


这个,是高级版撩骚。意思可能是,我们的乘客都是肤白貌美又顺眼的美女,如果长得不太顺眼,建议您就别打顺风车了。



逼的不少滴滴女性用户为了防身,纷纷把个人资料页面,都从面容姣好的90后小姐姐,变成了目光凶狠的50后铮铮老汉 。



2016年,支付宝同样意图在社交业务上有所作为,上线了一个名为“圈子”的新功能。根据当时的规则,只有女性用户可以在圈子里发布图片,其他用户只能浏览和赞赏,芝麻信用750分以上的男性用户才可以评论。


这一功能随后被网友讽刺为“支付鸨”,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为此道歉,并关闭了所有打色情擦边球的圈子。



滴滴是背靠互联网应运而生的产品,追求流量本来无可厚非,曾经,在滴滴被传荣出租车租赁行业围剿,受到有关部门歧视打压时,多少网友曾经为之呼吁。


但一个月前用大数据杀熟,恶意给乘客加价的事件还没解决,如今却用大数据鼓励司机、乘客、以及女乘客“约起来”的。


他们没有想到用于保护女性或其他弱势乘客,也包括弱势司机,女性乘客是受害者最多的群体,但司机也有被劫持杀害的。




做商业,真的一定要做到这等下三路的形式?




滴滴,

该重新思考你的定位了!


回到事情的本质,普通人打了一辆车,我的商业诉求都是很明确的——我要出行——我要抵达某个目的地。


所以打车软件做社交,本身就是个伪痛点。


流量焦虑,时代焦虑的结果就是,做出行的转型做社交,做社交的转型做内容,做内容的转型做电商,但是转型的后果,却是让用户来背锅。



有人为滴滴辩护,认为平台在杀人事件中不应该承担责任,司机和乘客的纠纷一直都存在,并不是从有了滴滴才开始出现的。


但是,在人员审核和平台定位上,滴滴不应该承担责任吗?


可是,审核严了,非本地人、非本地车、车辆不达标、车辆没有办理营运证明,都不能投入运营,顿时线上车辆剧减,乘客叫不到车,忽悠投资人的大数据就没基础了,估值和盈利就都是泡沫了。


审核不严,反正车有人坐,数据就有,违法成本不就是被约谈几次,道歉,认错,整改,再犯....


所以,滴滴面临两个选择:


1. 在没有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前,将有危险的服务取缔掉, 而不是简单整改;


2. 就以破釜沉舟的心,彻底找到问题的根本。


毕竟,悬赏100万追凶,整改一周,都是治标不治本。滴滴时间不多了。



在1999年,著名的互联网企业Google建议的企业非正式标语是“不要作恶(Don’t be evil)”,这一企业文化和行动准则一直保留至今。对于从事互联网行业的组织而言,出于善意使用互联网这柄双刃剑,相比互联网本身更显重要。


烟草公司不会为健康做出任何保障,所以每个烟盒上都写了一句“吸烟有害健康”,滴滴如果不打算保障顺风车的乘客安全,那不如在顺风页面也给个温馨提示:


搭车可能丧命,

一切后果自负。


< END >

 ❖ 创哥重磅推荐 ❖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 后台回复 目录 或点击下列关键词 ─

获取更多 10W+爆文

帅哭时装周  | 碾压优衣库 | 霍金的宇宙

疯狂代孕 | 人手一辆特斯拉 | 张召忠

搬空4城百姓舌尖3 | 难卜生死小黄车


创日报:每天一个颠覆老炮的创业奇葩!

 商务合作    18600637322

 原创转载    13521228560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