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本土猪要灭绝了?!

创业见闻 2023-05-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酷玩实验室 Author 蛋蛋姐


养猪难不难?

王健林曾说过:养猪有什么难的,比盖五星级酒店总简单吧,结果亏了10个小目标。

作者/ 蛋蛋姐

来源/ 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创业见闻(ID:chuangribao)授权转载



最近,一直价格猛涨的猪界,又传出了大新闻——“猪芯片”还没有国产化。


我想你看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可能跟我一样:这尼玛是啥,啥玩意儿猪芯片啊……


事情是这样的。


9月1日凌晨2点34分,1040头种猪,坐着专机从欧洲的丹麦抵达中国的四川双流机场。



国内猪肉很紧俏,但这些猪,却不是用来吃的——它们是用来帮中国的猪传宗接代的。


这还只是第一批,9月4日,第二批1045只活猪,沿着相同的航线抵达。


四川并不是个例。今年以来,全国已经累计引进种猪超过2万头,远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乍看起来,这是好事。因为非洲猪瘟,国内存栏猪数量腰斩。从国外引进种猪,能够帮助国内缩短猪周期,早日完成猪肉供给。


然而,进口种猪不同于进口猪肉。


过去10年,四川每年要从外国引进2500头左右种猪。这样直接造成,今天四川境内90%的猪,全都是洋猪的后代。


由此可见种猪的影响力。


土生土长的四川企业家刘永好,在9月2日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表示:


对养猪来说,种猪就是芯片,现在“猪芯片”必须要冲上去,要解决种猪国产化问题。



芯片,是高科技行业的核心命脉之一,这已经因为中美贸易战而成为中国人的常识。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猪界,也有一样的“猪芯片”:这就是种猪。


谁掌握了种猪的核心技术,谁就站在行业金字塔顶端,谁就掌握了行业定价权。


我国每年要吃掉全球一半的猪,猪肉在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中占比高达63%。因此,掌握了猪肉定价权,就是掌握了一个国家的胃,也掌握了这个国家的温饱。


从“猪粮安天下”这个词,就能看得出,猪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国外种猪技术先进,我国的种猪进口猪还在增加。与之相对的,就是猪芯片的国产化道路,变得更加困难。


更加绝望的消息是,中国本土猪,已经濒临灭绝了。


如果,中国本土猪消失,中国就再也无法培育自己的猪芯片了。


到那时,中国人吃猪肉的问题,要完全依赖进口猪芯片?


到那时,中国猪肉的价格,是不是任由别人说了算?你我,还能不能吃上便宜的猪肉?






1



中国的猪要灭绝了!


我国每年吃掉约7亿头猪,全球第一。


通常来说,“全球第一”会让人产生莫名的自豪感。当然吃猪肉第一也很厉害,但是知情的人,却隐隐感到担忧。


7亿头,这里面,有多少是洋猪?有多少是本土猪?


根据调查数据,1994年之前,中国本土猪还占据着市场90%以上的份额。


此后,本土猪的生存状况一年不如一年。


到了2007年,本土猪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下滑到2%。


根据第二次全国猪口普查,哦不是,是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的结果,国内90种地方猪,超过80%的品种数量在急速下滑。其中,有30余种濒危或濒临灭绝。


并且,这些濒危的猪种,曾经是全国老百姓都很器重的猪。


杭帮菜中的代表作、大名鼎鼎的东坡肉,据称,是大文豪苏轼改良创制。



这道传承千年的名菜,地道食材是浙江本地的猪种——两头乌。


大名鼎鼎的金华火腿的原材料,也是这种猪。



就是这样一个口味、颜值并重的猪种,很长时间内,规模在1万头以下。


这种猪,猪如其名。头部和臀部是黑的,有点类似国宝熊猫,并且数量较少,因此也被称为“熊猫猪”。


如今,国内野生大熊猫数量大约2000只。如果按照存世数量计算,国内有太多的猪种比两头乌更称得上“熊猫猪”。


比如,另外一道享誉全国的名菜——回锅肉,最地道的材料是四川成都的成华猪。



这种猪,四肢短小,就像狗中的柯基,长得膘肥体壮,曾经是四川境内的猪肉主力品种。


2013年5月,成华猪仅存100头左右。如果不是成都专门成立了成华猪保种场,这种猪或许就已经灭绝了。


湖南长沙的罗代猪,命运比成华猪还要凶险。


这种猪,身上汇聚了很多美好的词汇。因为周身黑毛,四肢白色,被称为有“乌云盖顶、四蹄踏雪”。美食家称其,“肥而不腻、瘦而不硬、肉质细嫩”。



然而,这种猪数量最少的时候,仅有8头。


然而,这些猪已经算很幸运的了,毕竟还未完全灭绝,如今也成了国家保护动物。


在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为期5年的走访调研中,横泾猪等记录在册的8个地方猪种没有被发现。项城猪、定县猪、龙游乌猪和窄勒黑猪4个猪种,确认已经灭绝。


全球每天大约有75个物种灭绝。然而,同样是物种灭绝,大家的命运却大不相同。


世界上最后一只加拉帕戈斯象龟,不仅拥有独立的姓名,以及衣食无忧的晚年。去世后,还获得全球范围的追悼。


虽然,加拉帕戈斯和象龟,这两个名词,跟绝大多数地球人没有太大关系。



最后一只北方雄性白犀牛,被特种兵24小时保护。



最后一只白鳍豚,获得“国葬”级礼遇……


然而,最后一只项城猪是何时消失的?这个问题,却没有人答得上来。


其他8个还未探明生存状况的中国地方猪种,以及30种濒危的猪种,它们族群的最后一只,都可能随时消失。


这些事,却基本没有人关注。


要知道,这些猪,每一种都关系着国内老百姓的肉类蛋白的摄入情况,以及为此花费的金钱。


而且更重要的是,每消失一种本土猪,我们的“猪芯片”国产化就加重一层困难,将来我们的猪肉供给就更有可能受制于人。


为什么就不给本土猪留一条活路呢?






2



洋猪强势入侵



洋猪入侵,不仅击垮、击毙了本土猪种族,影响我们的猪肉供给安全,甚至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经济。


如果我们始终无法研发出自己的猪芯片,那么,这种影响将会是不可逆的。


1956年,在贵州省发掘出一部中兽医古籍——《猪经大全》。这本成书于清朝的著作,图文并茂,显示了我国古代的猪,是黑的。



除了颜色不同,黑猪的体态更接近狗中的柯基、腊肠,也跟当下流行的大白、长白猪有很大不同。



直到1927年,上海影戏公司拍摄的电影《盘丝洞》,猪八戒最早的影视形象,很接地气,是一头黑猪。



延续到196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六龄童版本的西游题材,猪八戒也是黑猪的形象。


然而,到了六小龄童时期,1987版《西游记》,猪八戒这一角色,突然从黑猪变成白猪了。


这可以说明,这个时期,在国内已经能普遍看到白猪了。


根据目前公开资料,我国从1960年代,就开始从丹麦引进洋猪——长白猪了。这个丹麦,就是9月份坐着飞机到四川双流机场的那批猪的母国。


此后,又从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引进大白、杜洛克等猪种。我国的猪界,进入“万国猪”时代。


其实,我国的黑猪,具备很多的优点。除了肉质好,最突出的就是:抗病性能与繁殖力强、耐寒冷。



缺点是,长肉比较慢,在放养状态下,从小猪崽到出栏,一般要经过18—22个月。


在1990年代抗生素普及之前,我国本土猪的缺点,基本不算缺点。


然而,从1990年代之后,尤其是1992年南巡之后,国内经济进入快车道。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1980年代,我国城乡居民每年人均肉类摄入为12.7千克,而且90%以上肉类来自猪肉。到了2000年,就近乎翻倍,达到20.22千克。



这时候,靠国内本土猪,肉就不太够吃了。


尤其是抗生素大剂量使用之后,洋猪的抗病性能,几乎和本土猪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此时,对于国内本土猪来说,洋猪具有两大“致命”优点:长肉更快;吃的饲料更少。


洋猪只需要大约100天就能出栏。并且,从原来吃五六斤饲料长一斤肉,逐步变成吃三斤左右饲料就能长一斤肉。


可以想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养洋猪的人越来越多,养本土猪的越来越少。从1994年到2007年,短短十几年时间,我国本土猪市场占有率就从90%,暴跌到只有2%。


中国的“家”字,底下的“豕”就是指猪。直到1990年代以前,全国各地都有养“年猪”的习俗。年头养猪,年尾杀,除了过年食用,剩下的做成腊肉、火腿,供一年食用。



对于本土猪,我们拥有9000年驯化史、食用史,然而,短短十几年,历史就翻篇了。


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以后的子孙后代,可能见不到黑猪了。


这就是猪芯片的威力。


而且,这还不仅仅是一个本土物种灭绝的问题,在这背后,是一个关乎国家安全的重大经济问题。


进口来的洋猪,具有长肉快的优势。不过,也具有一个劣势,就是性能不稳定,繁殖几代后,容易退化。


当然,对于外国猪企来说,这也算是一个优势——因为洋猪不断退化,就需要不断从国外引种。


一头原种猪,价格常常高达2万元。


我国每年从外国进口的种猪和猪的精液,就要花好几亿。


这还不仅仅是价格贵的问题。


种猪,站在了整个猪产业的金字塔,直接决定整个体系的价格。我们买猪肉花的每一块钱,都受到种猪价格的影响。



而一旦洋猪完全入侵,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就更加直观。


一旦本土猪完全灭绝,国内养猪将全部依赖国外进口。到时,猪肉的价格,就要看外国种猪公司的心情了。


更极端地说,中国人能吃上多少猪肉、能吃上什么样的猪肉,甚至于,中国人还能不能吃上猪肉,全都看外国人的心情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我们吃的猪肉越多,就越危险。


我国的本土猪,到底还有没有希望?中国离本土猪芯片,还有多远?






3



猪芯片还要在自己手里



一定要跟大家说明的是,我们的本土猪,还是很努力的。


只是,国外对猪芯片的研发,时间上领先我们很多。


早在1960年代,法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如何培育产仔量多的高产母猪。


在很长的时间里,欧洲种猪的产仔数量一直徘徊在10.5头左右,迟迟没有突破。


一直到1980年代,四个英国的育种公司组成了罗斯林研究所,从中国进口了一批梅山猪,自此,梅山猪的高产性能,进入全球的商业猪群。



在那之后,欧洲种猪产仔14—16头,成为常态。


1990年代,随着基因技术的成熟,让“高产”这一性能关联到具体的基因,这也成了外国育种公司手中的“密钥”。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高产了之后,猪崽的平均体重就会下降,死亡率则增加。


外国育种公司,又开始进行断奶前死亡率的提升,随后,又着手对瘦肉率、疝气、八字脚等问题进行改善。


总之,就是将更有卖点的基因逐步挑选出来,终于组装成了一个个“新猪种”。



如今猪界的主流,有三大品种:杜洛克、长白、大白。


其中,杜洛克长得快、耐粗饲、瘦肉率高,但是繁殖率低;长白猪,母性和奶水很好,适合繁殖。


因此,一般杜洛克用来做公猪,长白做母猪。它们这个组合称为曾祖代原种猪。


种猪的繁育,是讲究配套的。


杜洛克与长白,生出来的子代猪,具有二者的优点。杜洛克与长白的孙子代,性能也可以。不过,到了重孙子代,性能就不稳定了,就不适合做种猪了。再生出来的猪,就只能杀了卖肉了,就是商品代猪。



即使进口曾祖代原种猪,让杜洛克和杜洛克繁殖杜洛克,让长白和长白纯种繁殖长白,因为老化、变异等因素,每年仍需保持50%的更迭率。


所以,如果依赖进口,中国猪界很难摆脱“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恶性循环。


真正要拿到猪芯片自主权,必须要自己进行研发,具备培育出曾祖代原种猪的能力。


这一点来说,我们的开始时间确实比较晚。


我国养猪历史悠久,数千年民间养殖,不断筛选,保留了猪中肉质、生长速度、产仔数量等各种优势性能。


然而,直到1980年代,我国才确立了第一批国家级禽畜遗传资源基因库、保护区和保种场。



1998年之后,我国才逐步培育出苏太猪等15个新品种,以及配套的种猪系。


由于国内种猪起步晚,市场竞争力赶不上国外种猪,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国内吃肉需求高涨,再加上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国外的种猪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国内猪因为长得慢,渐渐受到冷落。


再加上猪猪又不够可爱,不能像象龟、白犀牛、白鳍豚这些动物一样激发人的保护欲,这就造成了生而为猪的悲剧——


即使一口气灭绝了4种,也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一直到2007年,本土猪一度已经锐减到市场占比不足2%。直到这时,全国200个生猪县才开始实施良种补贴项目。


我国猪界仿佛如梦初醒。


自此,我国种猪培育如火如荼开展了起来。甚至,只有1000母猪的企业,也进行种猪的生产。


这种追求“小而全”的企业,响应政策,遍地开花。然而,培养出来的种猪,效益很低,市场竞争力很低。


又过了五年,才筛选出具有高生产能力的核心育种猪5万头。


也是在这一年,对于本土猪的保护,也达到空前的高度。畜禽保种经费增加到史无前例的5320万元。


不过,因为庞大的市场规模,这些钱仍然是杯水车薪,均到每一种国家级地方种猪上的经费,不足40万元。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2017年,对扬子鳄这一个单独物种的保护经费,就达到5000万元。



当然扬子鳄也很可爱,只是本土猪的生活状态令人揪心。


实际上,从我国在猪界的地位来说,这是很不应该的。


到2016年,我国已经有像温氏、正大这样的养猪巨头,拥有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猪场95家。


我国的种猪总量和企业规模都是全球领先,还是猪肉的世界第一大消费国,但至今没有诞生出一个世界级的种猪企业。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外育种公司,长期以来坚持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


2014年,中国的猪企天邦想从一家知名育种公司CG引种。


天邦知道直接引种,对方很不可能同意。


于是,天邦就大比例入股,结果在已经占股40.69%的情况下,对方还是技术保密。


对方不仅不愿意把用到哪些基因组公布出来,甚至都不愿意把软件安装到中国。



并且,“我们去引种的时候,往往不可能拿到最好的种猪。”


过去,本土猪命贱,如今,仿佛因果循环一般,我们买洋猪变得很贵。一头2万,而且往往买不到最好的种猪。


今年以来,截止到8月,中国共买了2万多头种猪,就已经花了4亿多元。


去年,央视栏目中,专家口径中,我国现有种猪群达到15万头,种猪的自给率已经达到94%。


现实,或许并没有这么乐观。或者说这个94%背后的猪种,含金量并没有想象中高。


按照中国一年要吃掉7亿头商品代猪计算,需要父母代的猪约3690万头。


再往上倒一辈,需要祖代的猪200万头。


再倒一辈,需要曾祖代的猪大约28万头。



如果曾祖代猪只有15万头,理想模型下,或许也能完成7亿头商品代猪的出栏。但是,这15万头猪会很疲劳,或许会产生很大的损耗,很难长久。


因此,距离真正的猪芯片的国产化以及自给自足,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


最起码,投身实业的刘永好、四川养猪大户,面对中外记者的对话中,明显就没有专家那么自信。


更何况,目前我国能够“94%自给”的种猪,也多是在引进洋猪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多年来,进入中国的洋猪,都不是最好的品种,退化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每年仍需要数万头引进外国种猪,改善基因。


去年,牧原董事长秦英林曾表示,在猪的育种方面,牧原公司执行了自己的独立育种方案,已经摆脱了对进口猪种的依赖,十多年已经没有从国外引种了。


天邦也表示,皮特兰这个种在全世界第三方的种猪公司的测定过程中,天邦胜出了,它的生长速度特别快,料比特别好。


不过,总的来说,国内的种猪培育,仍然没有脱离杜洛克、长白、大白三大系。



真正意义上的猪芯片国产化,不是,0.9版本的杜洛克,或者0.95版本的长白。


真正的中国猪芯片,应该是基于强势“中系基因”的种猪,然后加上具有卖点的基因,在全球市场,与洋猪进行差异化竞争。






4



本土猪的复兴


是的,我国仍在大批进口洋猪。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猪芯片的竞争,我们已经落败。


这是因为,市场每一天都在变化,而变化,也常常意味着机遇。


2014年以来,我国猪肉消费区域饱和。猪肉,也迈入消费升级阶段。


同质化的长白、大白、杜洛克,已经不能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了。


好消息是,比普通猪肉价格贵20%,甚至贵一倍的本土猪肉,正在卷土重来。


在广州等沿海地区,土猪市场占有率已经从低谷的1%左右,恢复到10%。



风味不同的本土猪,正在迎来新一轮春天。


猪芯片的争夺赛,已经从原来的长肉快、产仔多、瘦肉率高等少数几个基因的较劲,变成了全基因组的重新挖掘。


今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院级联合攻关重大任务,通过肠道微生物、分子营养、病原免疫、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编辑等国际前沿科学技术手段,对猪的饲料利用率和抗病能力进行改良。


我国种猪领域的智囊团,已经在向更宽阔的领域进行探索了。


作为有千年猪历史的国度,品种繁多、品类丰富的中国本土猪,是我们巨大的优势。


在新一轮的猪芯片竞争里,丰富多彩的中国本土猪基因之中,就藏着致胜的密码。


如今,我们已经认识到保护本土猪多样性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猪被很好得保护了起来。


但是,对本土猪最好的保护,不是放在保育场或者博物馆。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就是无情的自然法则。


只有把本土猪的优势基因,筛选出来、复制出去,在全球占领越来越大的地盘,这个物种才能真正繁衍不绝。


正如兵法所说,最好的防守,是进攻。


希望有一天,全世界都吃中国猪。



END

创业见闻



商务合作、企业专访请联系:15201297736
汲取商业能量掌握未来能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