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财富保卫战——为焦虑的中国投资者量身定制的四幅肖像

2016-10-03 时史洞见





“钱往哪儿投”,的确让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中产阶级感到不知所措,但人们似乎又必须给口袋里的钞票寻找出路。

编者按:人们对于财富的感知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再一次清晰和敏感起来:部分城市的房价如同再次坐上电梯;资本市场如同这变化的季节天气;大宗商品市场企稳发力;汇率利率预期不定;投资通道亟待拓展……于每个人而言,都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手段来保卫财富,对于大多数中产阶层而言,尤为如此。

如果您正在面对一场财富保卫战,我们希望这一组报道和文章能够让您更为直观地感知眼下财富环境的冷暖,能够让您知晓宏观大环境的变化趋势。我们希望我们提供的报道和信息,可以成为您的财富气象站,让您更清晰地判断下一站的财富风向。

我们和您一样身处焦虑,也和您一样期待财富带给您、公司、行业以及整个国家的自由和幸福。

似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比现在更让人焦虑。不少地方的房价在2016年下半年又一次开始撑杆跳,不绝于耳的“拐点”注定了姗姗来迟,没有人可以预测它究竟何时到来。股市距离上一年的腰斩已经一年有余,大盘至今尚在3000点艰难地攀爬,人们立于股市之门,进退两难。



房市和股市之外,基金、债券、理财产品、甚至是贵金属产品,像是一波一波的浪潮,似乎不能引起人们长久的关注,要么是信心不足,要么是兴趣不够。“钱往哪儿投”,的确让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中产阶级感到不知所措,但人们似乎又必须给口袋里的钞票寻找出路。正如采访中一位中产人士所言:“不投就意味着缩水。理财在以前是一个可选项,现在是一个必选项。”

于是,这个手握资产的群体选择了勇敢,用起杠杆和其他一切手段,展开了与房市、股市的博弈。他们希望资产价格下降,他们又担心资产价格下降。他们对未来有期许,他们对未来又充满了不安。


杠杆人生

2016年7月,34岁的民商律师冯昱(化名)通过“假离婚”避开了限购政策,在北京北五环拥有了第二套房。不过他似乎开心不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是一个LOFT格局的两居二手房,套内使用面积64平,总价花了310万元,离他的第一套房距离不算远。2008年,这套房的第一任房主通过期房买到的总价是90万元。

冯昱对过去的物价和房价记得分外地清楚。2005年,他还在劲松租房,彼时牛肉大概9块钱一斤,他承租的那套50平米的老房子,最终被房主40万元卖了出去。十一年过去,劲松同样的老房子,均价大约在6万元一平,牛肉现在则是28块钱一斤。牛肉涨了两倍,而房子涨了六倍还多。

冯昱告诉经济观察报,他买二套房,一是考虑孩子上学,这套房子所在学区可以进入一所外国语小学,二是觉得北京的房子买了应该也亏不了。



事实上,从2015年6月,冯昱便开始看房,锁定了这个小区之后,他便一直在观望,从7月观望到了12月,发现房价每个月都在蹭蹭地涨。他说,“同样的房型,7月份250万元能拿到,12月就要300万元了。”冯昱终于坐不住了,没敢继续犹豫,在今年的1月份签了买卖合同。

但当时的冯昱手头并不宽裕,第一套房尚有20万元的房贷没有还清,二套房的买卖合同需要先交10万元的定金,而冯昱手头只有6万元“家庭现金流”,于是他便开始了他的一系列煞费苦心的“腾挪之术”——先从朋友处临时筹得4万块元,解决了定金问题,然后通过从父母处借得20万元,还掉了首套房的房贷。

只有还完贷的首套房,才能到银行进行抵押贷款,用于第二套房的首付。冯昱就这样贷到了150万元,贷款期限为10年。紧接着,他花了9块钱,和妻子快速办理了“离婚”手续,当天,便去进行了房产证的更名,将原先两人的名字,变更为一人,这样才进入了购房资格核验程序。

冯昱自己算了一笔账,310万元的房子,首付在220万元的时候,核算下来,实际总支出才最低。于是,在首套房的抵押贷150万元之外,冯昱又通过双方的朋友和亲戚处筹得了80万元,最终交付了首付。剩余80万元,冯昱申请了最长的30年贷款期限。

就这样,手头只有6万元现金的冯昱,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最终拥有了在北京的第二套房产,冯昱自己戏谑地称之为“杠杆人生”。北京的房价还在涨,暂时他还不用担心。

现在,让冯昱感到吃力的是眼下的生活。两笔贷款,需要每个月还2万多块的房贷,亲戚朋友的筹措款也就是两三年的还款期限,眼下正在读幼儿园的孩子每个月要花4000元,一家人还有吃穿用度。对冯昱来说,这意味着,在妻子每个月一万元的收入之外,他每个月要赚至少4万元。

4万元的硬性任务改变了他的生活。去年11月,也就是在决定买入二套前夕,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从律所出来自己单干。

冯昱说,他原本的生活不是这样。如果不是二套房,他会换一种方式为经济“做出贡献”——消费。5年前买的一辆韩国产SUV可以换一辆新的,每年和家人至少一次海外旅行,工作也无需太过于卖命。

但冯昱最终选择了第二种生活——继续开着他的韩国车,省去了国外的旅行,那些“钱少事多”的客户,他也愿意多加伺候。换做以前,他可以不接这样的单。

不过,冯昱终归在北京拥有了第二套房。对于以后的房价能不能稳住,冯昱坦言:“不知道,但现在还是寄望于一线城市的坚挺能力。”


“皈依”黄金

和自嘲与房价做“最后一搏”的冯昱相比,1954年出生的周弘生(化名)显得谨慎、持重得多。

2016年9月28日上午,已经从一家国有企业退休了的周弘生从建设银行兑付了到期的30万元短期理财产品,随后步入了离之不远的菜百看黄金。因为银行的理财产品今后不再刚性兑付,用他的话说,不能再“保本”,他决定不再继续买入理财产品。

当天上午11点,黄金的价格为289元/克,四楼的投资金条专柜前顾客没有想象中那么多,销售人员介绍说,五年前这个柜台是另一番景象,“当时买黄金的人拍成队绕了好几圈,国庆周更是围得水泄不通。那时候黄金的价格是400元/克,市场买涨不买跌。”

周弘生没有出手。他觉得,黄金的价格可能还有下行的空间。“美元可能会继续涨,金价还要下探一会儿”




周弘生自嘲是一个保守的人。从前年开始,他的邻居以及一同退休的同事,都向他推荐过当时最为热门的互联网理财门路——P2P,他却一直没有碰。此前的职业生涯都在制造类企业的周弘生告诉经济观察报:“收益那么高不正常。一家普通工厂的利润率才能有多少?金融是辅佐实体经济的工具,却比实业的利润率更高,我觉得不合理、有问题。”

事实证明,他的保守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他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因为他有一位同学便在上半年遭遇了一家投资平台的跑路,6万元打了水漂。

但“保守”也让他错失了好几次机会。周弘生回忆说,2002年北京市大兴区的九龙山庄刚建成没多久,当时有一套140多平米的房子只需要65万元,但最后因为两万块钱的差价周弘生没有买,如今那里的价格涨到了3万多元一平米。类似这样的事情,他经历了不止一次,除了在2007年出了首付帮助儿子买了一套婚房之外。“手头也不是没钱,但确实没有多买一套,更不用提用杠杆买上两套三套”,周弘生坦言很后悔,但他随即又说:“能不能发财是一种机缘,这是没办法的事。”

让周弘生感到失望的是基金,因为他在这上面没少花精力。周弘生自述,2007年开始,他和老伴开始陆续买入基金,到因为意见不同,两人分开买,前后一共投入40多万元买了多达7只基金,在后来的6到7年间又陆续退出,总结下来,没有亏,但也仅仅是“略有盈余”,比放银行高了一点点而已。

比起基金,股市是他不愿提及的“噩梦”,周弘生自述损失惨重,手头的几只股票在两个月之前已经卖得差不多了。“股票这样的东西,对技术要求高,还要会分析宏观经济,随大流的买,也就只有随大盘走的命。”

周弘生会忍不住把自己过往的投资经历进行一番“假设”:“2002年黄金每克的价格也才刚刚过百,假设那时候买的话,比不了房价的涨速,但也是过去两倍多的价格。”走出菜百之前,周弘生表示一周后会再过来看看。


赌在股市消沉之后

对股市,有恨便有爱的人,坚持着这份爱的是70后的吴疆(化名),尽管,眼下他还有100多万的资金被深套其中。

在一家科研机构担任管理岗位的吴疆自言是一个投机者:“在涨跌中寻找差价赚钱,”所以,股市是一个最适合他的选择。“相较而言,基金在中国发展还不成熟,债券的回报率更低,周期也会比较长。”吴疆说,至于期货,风险太大了,以他的财力玩不起。

2012年,吴疆根据自己多年的炒股心得,判断大盘应该是处于底部,便投入60万元,随后股市一路飘红,他的60万元水涨船高。2015年5月,上证指数达到了近5000点,吴疆又一次出手,投进股市50万元,这一次没有这么幸运,两个月之后股市便开启了一场暴跌模式。

不过,自诩具有专业精神的吴疆对比较为坦然。吴疆认为,后市行情或会持续好转,今年年底前有可能涨到3600点,所以他的100多万元不会抽离。“A股现在这个估值是一个相对便宜的历史时期,加上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对于这个股市是个利好。现在是3000点,我个人感觉,今年的股市还没涨到位。”



更长期去看,吴疆认为股市会到两万点,当然,这需要一个很长的年限,因为中国经济终究要转型。“现在所有的资产配置,严重偏向房地产。房地产业压住了所有其他的产业,待到经济慢慢转轨之后,房地产资金会开始流出,配置到实体当中,尤其是升级之后的制造行业当中去,这个资金量是非常大的。”吴疆说,“股市是一个池子,待房地产基本到顶的时候,下一轮就应该是股市来装这些超发的货币了,房地产之外的过剩资金也会逐渐转向股市,这对实体经济会是一个利好。”

对宏观经济颇有研究的吴疆说话很直白:“这样起码对任何投机者而言,‘吃相’也会好看点。房子的问题会引起社会问题,但在股市当中赚钱或者亏钱,相对来说还是稍微公平一些。”

对于早几年专注于股市,一直没有投资多余的房产,吴疆表示看得开:“这也是个人投资偏好问题,无可怨念。”


“5%”的机会

49岁的宋杰(化名)今年刚刚从一家位于合肥的咨询公司跳出,成为北京一家创投服务机构的副总经理。对于眼下依然发高烧的房价,他引用了李嘉诚的一段话说:“当只有5%的人看到了什么,一定要仔细分析,这是不是个大机会。当50%的人看到了机会,可以跟着大流挣点钱,但不可以太贪婪,当90%的人知道这个机会的时候,那已经不是机会了。”

2008年到2010年,当时在一家咨询公司合肥分部工作的他,先后和妻子在昆明、普洱、成都、合肥等城市购入了房产。如今,几处房产价值大约是当时的两倍,虽然未能赶上一线城市的速度,但收益还算可观。

因为妻子是云南人士,他们还在昆明买入了数间商铺。宋杰说,“‘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后,昆明就从原来的偏远省会城市,变成了东南亚的前哨口岸了,身价上涨有这个因素在里面。”

有了多地置房经验的宋杰还是更加看中城市的“基本面”。他认为,判断一个城市的房产机会是看它有没有成为那个虹吸效应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城市的活力、张力,这个城市的财富和机会。今年猛涨的苏州、深圳、杭州、南京,无不如此。



“中国地域经济的分化很大,以后也会持续,这是基本事实。”宋杰说,“我想,局部城市、局部地区、局部项目,还是会有暴利的机会吧,只是需要投资者在选择的时候更加精细,但大部分老百姓不具备这种评估的能力。”

宋杰的房产暂时不出手,但也没有再准备购入新盘。眼下,他的业余时间用在了外汇身上。“此前也炒股,股价暴跌之后,一部分已资金抽了出来,一部分还套在里面。相对而言,炒外汇更考验智力,用数据说话。摸到了门道,自己能够把握的部分更多些。”

宋杰已经在为退休后做打算。因为炒外汇的时间不长,去年他的账户略有亏损,但他希望未来能够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成立一个小型公司,全身心做外汇,不必再有职场当中拉业务的烦恼和压力。

宋杰甚至鼓励起有云南珠宝渠道资源的妻子做大“玩票”性质的红蓝宝石生意,因为他发现有利可图。“红蓝宝石稀缺性高,不同于中国人独爱的玉石,它具有全球属性,品质好的话,投资价值很高。”宋杰告诉经济观察报。




相关阅读


货币泛滥加剧贫富分化,我们如何保卫财富?




无意中看到之前郝景芳获得科幻类雨果奖的中篇小说《北京折叠》这个科幻作品的介绍,《北京折叠》,被Fans嫁接剪辑成了一个6min短短的视频,限于篇幅,故事的背景、内容等和惊为天人的《三体》自然有一定差距,但从它描写的那个荒诞的北京所衍伸的深意来探讨,北京折叠不失为一个好故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325db2ary&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不同的空间里住着不同的人(典型的反乌托邦设定),第三空间是底层工人,第二空间是中产白领,第一空间则是当权者,预示着阶级的鸿沟越来越宽,物质、精神,最终导致地理、物理意义上完全隔离(细思极恐,当然这有点悯人忧天,和你无关)。在这个可以折叠的北京里,越上等的人不仅仅有更精致的生活,甚至有更长的时间。然而,原本靠被剥削的下层人民连被剥削的理由都消失殆尽,面对着自动化、技术进步、失业、经济停滞等各方面的问题,劳动力不再重要,因而,这些人(正如主角老刀)只能被“塞到夜里”,不参与社会经济的运作。

通过这部优秀的作品,我们引出今天的话题。在货币泛滥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的情况下,如何保卫我们的财富?


世界各国国民财富差距有两个极端:一类是瑞典/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就像我们教科书中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财富均衡、人人平等、社会祥和、百姓安居乐业;另一类则是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像极了我们教科书中描述的罪恶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吸毒暴力、犯罪不断、环境肮脏不堪,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这种差别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不同而引发的激励机制不同造成的(《国家为什么失败》这本书里有很好的解释),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总是有富豪和屌丝。
在同样的国家体制和文化传承下,人之所以贫富当然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智力、勤奋、胆魄、运气、上辈的财富/知识教育积累……我们鼓励并坦然接受这些个体客观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
遗憾的是,现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主观人为因素太多,比如本篇要讲的央行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是它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并最终会引发经济停滞甚至经济危机。本文抛砖引玉,望给你一些启发。



作者A先生   来自公号米筐投


  

迄今为止,重创全球经济的两次金融危机的风暴源都来自美国,一次是1929年的经济危机,因股市暴跌而引发,专有名词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即是对这次危机危害的形象说明;另一次是2008年,因房价下跌导致次贷危机而引发,它的危害在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干预下小了很多。
之所以能如此,根本原因是1929年时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全球所有国家实行的金本位制(货币的发行以黄金储备为依据,这就控制住了基础货币的数量),而2008年时,全球各国实行的是国家信用本位(各国央行根据经济需要随心所欲的发行货币,没有数量上限)。关于两次金融危机异同研究的著作/论文可谓汗牛充栋,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们只扼要的说明上面两张图能表达出的信息:


1、两次金融危机爆发时,债务率(国家所有债务/GDP*100%)都到达了阶段性顶部,分别为1933年的299.8%和2009年3季度的359.7%。而后是债务率都在下降(2008年后的没显示),其原因是,企业/个人申请破产债务自然消亡或债务重组让债务变少,这是一个去杠杆的过程;


2、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贫富分化严重,财富鸿沟非常大,最富1%家庭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1928年为23.9%、2007年为23.5%,而后贫富分化都在缩减。其本质是富人的财富多为金融资产(1929年是股票资产,2008年是以地产/房贷为标的的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在资产泡沫破灭后,富人的财富在大幅缩水。图中2000年前后,有一波贫富缩小的走势,那是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带来的;
3、美国债务率和贫富差距走势的强正相关绝对不是简单的巧合,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一定资产的富人在经济复苏期更容易获得银行借贷(表现为富人的负债,包含在总债务里),而穷人因资产少在银行眼里就缺乏信用所以很难获得借贷,富人的借贷流入到资产当中,在随后的经济繁荣期催生了资产膨胀,从而拉开了持有较多资产的富人和几乎不持有资产的穷人之间的财富鸿沟。
这一切怎么发生的呢?  
1、信贷成就了资产泡沫并拉开了财富鸿沟


笔者不止一次的说过,目前市场中流通的货币(俗称的钱)并不是央行通过印钞机印刷出来的纸币(这只是小到可以忽略的数额),而是通过商业银行系统“贷款变存款、存款变贷款、贷款再变存款”的循环往复“创造”出来的——准确的说是信用,更进一步说是一些人的负债对应一些人的资产。


知道了这些,我们也就理解了央行放水的方式——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来控制市场中的货币量:货币宽松、资金泛滥是因为信贷过多造成的;相反,货币紧缩、资金枯竭就是信贷变少造成的。央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实现的,具体手段为我们常听到的逆回购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央行再贷款、降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
在经济周期中的复苏到繁荣阶段,或国家为刺激经济(2008年后尤为明显),货币的供应会大幅增加甚至泛滥。而过量的货币流入消费品领域会造成通货膨胀,流入资产领域会造成资产价格暴涨,那谁能获得这些过量的货币呢?上文说了,过量的货币是由信贷造成的,而能获得银行贷款的只能是富人——他们有基本的资产做抵押,在步趋繁荣阶段,社会货币增加带动资产价格上涨,富人就可以用升值后的资产贷更多的钱,再投资资产当中,以此形成资产膨胀的循环。而穷人因没有资产,在银行眼里就没有信用,自然贷不到钱,也就无缘资产膨胀带来的财富收益。
货币超发会使其购买力下降,但最先获得的超发货币其购买力是不变的,而这第一批超发的货币往往都是富人得到的(最先从银行获得贷款),到了穷人手里的钱(一般是工资所得)都经过了好多轮的流转和稀释,已经贬值过了。
富人更容易获得信贷,在向繁荣期发展过程中,资产价格的膨胀、生意兴隆收入增加,而其债务却固定不变,杠杆效应魅力让钱生出更多的钱,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则享受不到这些好处。信贷造成了资金泛滥,进而推高了资产价格,于是最容易获得信贷的富人与很难获得信贷的穷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以致形成巨大的财富鸿沟。



  
2、贫富分化如何阻碍消费投资并引发危机?
健康的社会是橄榄型的,超级富豪和绝对贫困人口都占少数,中产阶级占大头——他们创造着财富,又能分配到适当的财富,进而形成强大的消费群体,又反馈回生产领域,形成良性循环。
贫富分化的社会是哑铃型的,超级富豪和赤贫阶层占据两头,中间的中产阶级微乎其微,其本质是创造财富的底层大众并不分配财富,因制度体制的问题,富人的富建立在穷人的穷之上,他们分配了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形成既得利益者,并强化这种制度,并演化成汲取型的政治经济制度,引发经济停滞,变成溃败的社会,像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尼日利亚、津巴布韦……
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富人的所有消费都得到了满足,豪车、豪宅、旅游、奢侈品、高端教育……他们手里有很多的钱,但已无力再多消费了。而穷人却有需要无需求,因为没钱所以买不起房、买不起车、上不起大学,他们无法再增加需求。此时也就造成了社会总需求的停滞,因为需求不足,富人们也不会去投资生产,而这又会影响就业及收入,从而陷入经济停滞死循环。
如果在负债(穷人/中产/富人都会负债,只是富人对冲风险的方法和资本更多)过高的情况下,因还不起本息会引发债务违约,摧毁信用体系,国家控制的好陷入经济停滞,控制的不好就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相比经济停滞,短期内对社会财富/秩序的迫害更大,但它让矛盾解决的更彻底——债务完全出清、生产关系重新调整、市场参与者轻松上阵重新竞争,而经济停滞则没有解决问题根源。

于是,1929及之前的数次经济危机后,美国都重新进入了经济繁荣,并在大萧条后推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得以长期繁荣。而2008年次贷危机后各国央行的货币宽松干预政策却带来了经济停滞,贫富分化不但没消减反而在加剧,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SISI穆斯林极端主义、国际移民难民问题、国家间民族种族仇恨、英国公投脱欧、美国人热捧川普和桑德斯等现象。



  
3、如何不让泛滥货币稀释我们的财富


我们看一张图:我国历年M2与GDP数额走势图:

由图可知,从2000年至2008年,我国M2和GDP的差额还较小,拜2008年4万亿所赐,之后M2与GDP的差额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大。我们知道GDP是一年内一国国内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M2是代表的是货币数量,正常情况下M2的数额应该小于GDP(考虑到货币的流通速度),这才能保证货币不贬值。可现实是M2不仅大于GDP,且日益增大,这说明货币贬值的速度在加快,钱越发的不值钱!
作为普通百姓,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和货币政策我们自然无法干预和影响,面对加速贬值的货币,只能顺势而为才能拯救我们辛苦赚取的财富。
1、除留够数月日常开支所需的现金外,尽量少持有货币。每一次央行放水都是对货币持有人征收铸币税——表现就是钱的购买力下降,钱变得不值钱,这是避免被剪羊毛的最好方式;
2、持有有增值潜力的资产。这需要你保持学习并积攒自己的理论水平,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并不是所有资产都有增值潜力,此外还有一个时机的问题。如一线及强二线城市的房产更有增值潜力,而购买股票不要买在顶部;
3、一定要有适当的负债。很多人都认为无债一身轻,这绝对是错误的观念。负债去购买资产,当资产膨胀时,而你的负债是确定不变的,并且在货币贬值的过程中,负债的压力在减少,这是一个看多资产看空负债的完美对冲。
4、凡事都要适度并在自己的把控制力内,包括负债。负债是把双刃剑,繁荣期和资产膨胀时负债持有资产越多越好,而萧条期和资产泡沫破灭时,负债则越少越好,所以要控制好自己的杠杆负债,并保证现金流持续稳定不断,或做好应对突发的准备。
而要做到以上几点,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保持学习思考的状态尤为重要。


后记


每次通货膨胀几乎传不到底层去,印钞票、花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GDP涨了,底下的物价却不涨。人们根本不知道。”这是前两天获得2016年雨果小说奖的80后女作家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中的原话,这和笔者之前的观点《穷人才会造成通货膨胀,富人只会制造资产泡沫!》正好相契。


而这篇所谓的科幻小说其实正是越来越清晰的现实:阶层固化板结、逆袭日益艰难、由贫向富的流动近乎奢望,每一个体根据经济收入在各自的空间内生活,阶层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而一些政策如信贷宽松的货币政策却在加速着财富鸿沟。可是,穷人的收入虽少,但物价也低啊,毕竟买得起粮食;而用于刺激经济的海量货币只是推高了资产价格,那跟穷人无关,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富人玩的游戏。这是不是一个次优选择呢?

正如郝景芳在获奖感言中所说:在《北京折叠》这部小说中,我也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显然并非最好的结果,但也并非最坏的,人们没有活活饿死,年轻人没有被大批送上战场,就像现实中经常发生的那样。



版权声明:本公号除发布对于时政资讯、社会热点、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原创评述以外,亦致力于优秀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与本公号编辑联系删除。


你|

的|值

分|连

享|城


   点击关注,可以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本期编辑:李彤



觉得不错,踊跃  点赞 哦!


欢迎分享  到  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