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叫醒我们的是梦想,还是焦虑和生存?

2016-10-08 时史洞见


责任编辑:李彤





『阅读需要主张』


尽管每天都在倒计时,还是不忍心七天假期就这样过去了。今天早上,你是否已经重新回归了早高峰地铁的拥挤人流,夹在疲惫而木然的面孔中试图打个盹儿?假期中,无论选择了奔波却惬意的出游,还是回到家乡体验久违的舒缓生活节奏,或者索性在屋里睡七次酣畅的自然醒,都是难能奢侈的放松。
当提醒我们起床上班的闹铃重新响起,生活又进入了忙碌、焦灼或曰拼搏、奋斗的“正轨”,像地铁列车一样在隧道中明明暗暗地行进,向前或者绕圈。
10月6日,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先生因突发心梗离世的消息在网上传开,让许多人再次关注创业者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所忽视乃至放弃的健康问题。张锐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的内容——自己确实很焦虑、每天吃不好睡不好——被找了出来,成为人们为他悲剧性的早逝归纳原因的论据。
每一次类似的悲剧,都会引发同行们乃至每一个饱尝工作压力的职场人的哀叹与共鸣。可是,“别太拼了,好好睡觉”又哪里是那么容易做到?无论心头的闹钟是“梦想”牌还是“焦虑”牌,我们可能摆脱在困倦中被叫醒的生活吗?


国庆黄金周的最后两天,微信上许多人在感叹和纪念猝然离世的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在友人们的回忆中,张锐“有情怀、有激情、有拼劲、有锐力”,他“是一个很爱谈理想的人”,经常感叹“好多想干的事,时间不够怎么办”,又会“语速很快地讲春雨的转型计划,自己的理想和为这份理想付出的吃不好睡不好的焦虑”。
如果不知道结局,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创业者的好故事。但悲剧既已发生,就只让人感叹天妒英才,以及创业者群体的艰辛、焦虑和付出的代价。
春雨健康官方发布的讣告

类似的情绪在每次事件中酝酿。前不久,北师大35岁“青年千人”教授猝死离世的消息传出后,“揭秘大学教师真实工作生活状态”的文章热传,正是高校“青椒”群体的物伤其类;此前若干次互联网公司员工的离世,也必然会让针对这一行业的普遍性加班熬夜文化的怨愤声集中爆发;李开复、柳青的患病,也同样引发过类似的论调——患病乃是因为他们在事业上拼得太狠,缺乏必要的休息。

充足睡眠、按时作息,这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健康常识,但为什么又总是有人会为了事业而不顾这一常识?事实上,不用讲事业和理想这些高尚的大词,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为了工作、考试,或任一个deadline而马上决定舍弃几个小时或者一两夜的睡眠。“等忙完了再好好睡一觉”,只要还没有听到疾病乃至死亡的脚步声,少睡一些就不是什么大事。我们不都很清楚吗,不管现在有多少感慨,熬夜仍难以避免,坚持早睡只是心愿。

睡眠本来可以是一件个人化的事情——有的人倒头即睡,有的人多梦易醒,确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但当“睡不好”“睡不够”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再多睡一会儿”变成普遍而又被压抑的需求和愿望,它就不再是个体问题,也不只是生理问题,而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沉睡的中国人”

已经有很多人把睡眠和整个国家联系起来。


比如一位德国小哥Bernd,他2002年来到中国,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工作过。Bernd有一个神奇的发现——中国人常常能随时随地在大街上睡觉!他被这件事所吸引,成为专门拍摄sleeping Chinese ——睡着的中国人的“摄影师”,至今拍了700多张照片,并且专门建立了一个网站:


www.sleepingchinese.com


还出版了摄影集《沉睡的中国人》:



在他的网站首页,Bernd为来自全世界的到访网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在你点击观看我的这些照片之前,不要忘记你从本地媒体上听到和读到的有关中国繁荣发展的报道。他们会说中国是“沉睡的巨人”,“新兴的超级大国”,或者“苏醒的红色巨龙”,却总是另有言下之意,想以此来吓唬我们。事实上,中国看起来绝对要和平得多。
……在街头的每个角落,你都能发现有人用最不可思议的姿势,在不可思议的环境中打盹儿,甚至因为睡得太熟打起了呼噜,根本用不上床垫和枕头!那些人的平和、灵活性和适应力让我着迷,他们与中国的复兴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通过这些照片我能让你们有或多或少的同感,我会非常高兴。
sleepingchinese网站首页的信

在Bernd的镜头下,有些睡姿看上去相当喜感:



他将这几百张照片做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分类:Hard sleepers, Soft sleepers, Group sleepers. 确实让人鲜明地感受到这些中国人的“平和、灵活性和适应力”,这是他作为一个“歪果仁”的独到视角和感知。

但作为中国人,我们其实可以看到更多。就像sleeping Chinese 被中国媒体报道后,评论中点赞最多的往往是——“那是他们太累了”。比如:


骑着自行车卖掸子的流动小贩,就这样高难度地睡在了车子上,他可能走街串巷叫卖了一天,非常困倦。

带着安全帽的大哥,应该是附近工地的建筑工人,没有地方可供午睡,就躺在了长椅上。尽管在公共座椅上睡觉似乎并不合适,但看着这一场景,我们会很容易包容。


这位建筑工人,就直接睡在了砖块上,显而易见,这不会舒服。


卖肉的阿姨,大概是过了饭时,顾客渐稀,索性在肉案上午歇片刻。


潘家园一带的清洁工,“组团”躺在板车上休息。


布置绿化的园林工人,席地而卧。


这些照片的主角,多半是以体力劳动为生的“蓝领”阶层。他们的工作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而工作场所又不能提供休憩的空间,哪怕只是能遮挡视线与镜头的墙壁和天花板。所以他们才不得不采取随地而睡的休息姿态。
另一方面,无论是受雇于人的建筑工、园林工,还是自主经营的小商贩,他们采取这样随意、简便的休息方式,正是为了随时醒来就能马上进入劳作状态,好让休息尽量少耽误正事。尽管在城市中,他们的收入已经逐步提高,往往不逊于普通白领,但劳作的艰辛和相对传统的劳动及消费观念,让他们首先愿意放弃的,就是所谓的“舒适”。
这些“沉睡的中国人”其实正是“勤劳的中国人”的代表,他们随处而卧的睡姿可以作为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相当一部分人工作与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忙碌、疲惫却勤劳而不失乐观。



“睡不着”的都市人

Sleeping Chinese最大的缺憾,或许是限于街头随拍的形式,它不够全面。比如我们看不到高三的教室里每逢课间倒成一片的学生, 也看不到轻易不会睡在室外、却同样面临着睡眠问题的都市白领。
与那些照片中的“没地儿睡”相比,白领们更常遭遇的问题是“睡不着”。这一群体有更舒适的工作环境,更多依靠脑力和知识技能工作,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复杂的职场压力和生活焦虑。
据中国医师协会等根据对30个省份主要核心城市调查后发布的《2015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与往年相比,国人失眠问题的人数明显上升,2014年22%的中国人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而2015年这一比例上升为31.2%。《报告》分析,中国人失眠最常与工作相关(56.2%),其次是操心金钱,中国人的梦境中出现最多的是工作(29%)。

另外,从学历上看,大专及以上学历失眠指数明显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学历越高,失眠指数越高。高消费人群失眠指数大于中低消费人群,收入越高的人群失眠指数越高。——这些数据所显示的,正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焦虑难眠。在艰辛的奋斗之后跻身中间阶层,却时刻在为收入、发展、职场人际关系、房价、子女教育……而焦虑,朋友圈可以打扮得光鲜,睡眠质量却再难保护。
报告还计算了因睡不好导致薪水损失的数据。37.8%的中国职场人士在白天的工作中经常因没睡好而影响工作效率。以此生成了一个公式:睡不好的经济成本=日薪÷(1-睡不好而效率低的工作时间比例)-日薪。计算发现,每个中国职场人因睡不好平均每月损失3212元的工资。

《纽约时报》也曾在2014年有文章表达同样的观点,呼吁人们“Get Some Sleep, and Wake Up the G.D.P.” 因为人们睡眠不足会导致工作时间的疲惫、困倦和决断力下降,从而以各种形式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但这都是在与一个不存在的理想状态作比较,并且可能存在一个悖论。另有调查得出的结论是,GDP与睡眠之间的关联为:GDP走高,睡眠值走低;GDP走低,睡眠值走高。经济的高速增长会导致国人亢奋、焦灼的情绪,从而睡不着。
数据和调查或许有值得探讨之处,但大家的心理感受是真实的。当想获得一些可能的成果,我们就不得不与时间做一点对抗,而睡眠或许是我们可供放弃的唯一筹码。尽管睡眠本是自身的一部分,却不得不在这种对抗中变成我们的对手和敌人。
当然,不会在街头倒地就睡的白领们,会在疲惫之中发一发葛优躺的表情包,聊且自我安慰;也会在听了《感觉身体被掏空》之后参与刷屏,吐个槽,做个白日梦。
有意思的是,当大家因为《感觉身体被掏空》热泪盈眶时,尚且能在歌曲中找到一个明确的吐槽与发泄不满的对象——老板。但在现实中,当我们真的听说一位“老板”在长期过劳之后猝死,却同样唤起了强烈的同情和共鸣。身边的“老板”并不一定是养尊处优,而且会比其他人更殚精竭虑、疲惫不堪。而某种程度上,能坚持理想、打拼事业的他还是我们所仰慕的人物、所希望成为的另一个自己。

在“感觉身体被掏空”的同时,职场上的白领们依然能够对“理想”这样的词感同身受。为了事业失去生命当然不能说是值得,但换一个角度去想,如果同样难以逃脱“身体被掏空”的命运,能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拼搏一回,是不是又好过仅仅为了生存和金钱而“累得像只狗”?
只是梦想、理想和压力、焦虑或许只有一线之隔,这一条线便是身体的疲惫和难以忍受。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这只是气势正壮时的豪言壮语。真实的处境是,一边面对生存与职业的压力和竞争,另一边是不能忘记的“梦想”与自我要求,夹在其中,还能分辨清楚是被哪一边叫醒的吗?

“正视生活”的此岸并非安逸,“追寻理想”的彼岸也绝非乐土。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尽管人生的走向不会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控制,但我们似乎已经替自己的睡眠做出了选择,接受了它随时可以被牺牲的命运。


相关阅读:


保持不焦虑的经验可以总结成4个词:


舍弃、看透、冷漠、躲藏






生活是不是忙碌琐碎,由环境和遭遇决定;但面对这种生活焦虑不焦虑,通常由性格决定。


世界之流的速度已经变化,不管是谁,现代生活正毫不回头地碎片化,人们不可避免越来越忙碌,需要同时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


无人不焦虑,也是因为“焦虑”没有准确定义。因此,人们把所有难以明确定义的难过、慌张和无助都称作焦虑。而无论是谁,生活中都面对大的或小的意外,这是生活的真相。



因此,通过改变生活化解焦虑是很难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尽量做到不焦虑,需要性格上的技术——更好地面对不变的环境的技术。


相比之下,我是人群里生活比较忙乱、但比较不容易焦虑的人。趁着假期,简单写一些经验。




倒不是因为我面对的世界更完整、更简洁或更容易。历数工作十几年的经历,无论媒体工作还是创业,相对都是焦虑的高发领域。


焦虑高发领域有三个特征:1,同时面对更多事,像破房子,四处漏水;2,经常面临突发状况,随时感到前途莫测;3,这种的处境短期不会解除。


拿创业举例,无论是创始人还是在创业公司,都需要面对不规范的分工,同时解决多个问题;计划性弱,需要随时调整,随时完成;这种状态又很难看到结束之日,往往持续几年,其间面对外人意想不到的挫败,大的到公司生死,个人安危,小到一个项目成败,一个朋友离合。《创业维艰》里有一句话被传得很广,“在担任 CEO 的 8 年多时间里,只有 3 天是顺境,剩下的 8 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用了夸张手法,9 月 30 日是我辞职创业一周年的日子,我回头仔细算了一下,真正感到“顺利”的时间特别少,那几个瞬间太明显,我可以板着手指数出来,加起来恐怕也就不到一天时间。


用这三个标准去考察,你会发现焦虑面前人人平等,绝大多数人都在不同环境里面临相似处境。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尽量不焦虑?






我把自己尽量不焦虑的经验总结成了 4 个词:舍弃、看透、冷漠、躲藏。



第一个词是舍弃。


舍弃并不完全等同于流行的“断舍离”,但它们部分重合。我理解的舍弃,是善于挑选一段时间、一个场景内的主要目标,然后把跟目标无关的因素忘记。时间和场景变换,主要目标会变换,这时候就要看情况是否调整主要目标。


最典型的场景是工作和娱乐的变换。在工作状态下忘记娱乐,在娱乐状态下忘记工作,这就是舍弃。如果事情非常多,场景变换非常快,那么这种舍弃的节奏也随之加快,但不管是多么微小的间隙,都要舍弃次要目标,寻找主要目标。否则,两个不同标准会重叠,你会不知道按照哪个标准选择,有个精确的说法叫作“心挂两肠”,焦虑随之而来。



要做到快速取舍,需要慢慢培养一些明确标准,而防止标准的重叠:什么事重要,什么事不重要;什么事对,什么事错。这一点,是我在和导演徐静蕾聊天时得到的启发,她说到一个很令人羡慕的思考习惯,是画一条明确的线,线之上的,不纠结,去做;线之下的,不纠结,不做。当然,这条线并不容易画,需要价值观、判断力足够成熟,需要长期的总结和训练。



第二个词是看透,它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面对一个麻烦,尤其是急切的时候,绝不为其中无法改变的部分费神,只关注其中可以解决的部分。


已经发生或必将发生的事实不可改变,为它付出任何精力都是损耗。最典型的例子是“迟到”这个场景,我见到太多人,在约会、会议、赶飞机即将迟到的时候张皇失措,不断抱怨司机开错车道,选错路,或者绝望地思考着后果。但这一切都丝毫不会改变迟到的事实和它的后果。这时候应该做的,是弥补和防备可能的后果,哪怕系好鞋带以便下车后跑得快一些,都更有用。如果一切都已经于事无补,不如安心看本书,或者处理一些与此无关的工作。记住,不为无法改变的事情伤神,别人可能会因为你这种时候的状态感到奇怪,但这是这个情景下最正确的状态。



大的一层则是,从总体上认清麻烦不断是自己人生的常态,并且为此做好一切心理准备。不要为“麻烦出现”这件事耗费心神,不要懊悔,不要叹息不幸——除非这种懊悔和叹息是策略性的,能带来帮助。这样,你可以冷静对待任何麻烦,并且用最快的时间决断最好的应对方式。



第三个词是冷漠。


这一点包含在上一点里,但值得单独拿出来说。


冷漠主要是对自己而言。很多焦虑的来源,是“太爱惜自己”。而化解这个焦虑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简单地问一句”有什么大不了的“。从战术上把一切自己无法改变、必须承受的后果看成“没什么大不了的”,在我看来是问题发生后唯一正确的心态,它有些自欺欺人,因为很多后果可能非常严重,比如破产,甚至死亡。但假如你曾经试过多问几次自己这个问题,你会发现世界变得不那么可怕了。人可以承受绝大多数坏事,并且能够度过绝大多数危机,失恋、失去工作、失去财产都是并不致命的麻烦,更不用说你面对的大多数麻烦根本到不了这个层级:诸如一件工作没有做好、丢了一个钱包这种小事,不是无法弥补的过错。大多数情况下,都还来得及。



还要记住一点:有些痛苦根本无法解决。这也是冷漠的价值:不要呵护自己脆弱的幻想,要让自己承认这个事实。接受它然后想想怎么办,反正你早晚要接受。



第四个词是躲藏。


要给自己准备一个随时可以躲进去忘记一切的庇护场。


关于这一点,我在之前一篇文章里说得很详细,那篇文章叫《我面对吵闹生活的一些生存窍门》。简单来说,就是给自己寻找一些可以快速进入又快速出来的状态,这些东西可以是一本小说(比如古龙小说)、一个歌手、一些游戏画面,或者一个你非常喜欢的人,一段你难忘的回忆,它们的特点是,你可以在耐心就要失控的混乱时刻,花二十分钟甚至十分钟躲进去,让自己彻底放空,享受片刻沉浸,用最短时间给自己吸取最大的耐心和宁静感,然后出来继续面对一切。



很多时候,抽一根烟或者涂一次口红就是充当着这种效果。有些经常焦虑的人喜欢抽烟,有些女孩每天需要到卫生间补几次口红,这些小举动其实就是躲藏,三五分钟时间,可以积攒很多能量。


一定要有短暂放空的办法,大多数事情不会被10分钟耽搁,而这10分钟却可以给你带来处理大多数事情需要的力气和耐心。




其实,上面四条如果非要简单总结,那就是“理性”。判断利弊和得失,判断后果,专注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对问题产生情绪。


理性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但如果不断提醒自己,你会发现一切都在慢慢变好。生活会仍然一团乱麻,但你面对乱麻会更加镇定。


最后一个问题是,过于理性的人会不会显得像台机器,缺少人情味儿,因而生活很无趣?不必担忧,人天生具有感性和理性交织的能力,根据“舍弃”原则,你有足够多的场景需要发挥感性的能力,但不要在那些它会让事情更糟糕的时候使用太多感性。



所以,最后一条建议是,别在对待自己的时候使用太多感性。既然要面对世界冷冰冰的逻辑,适当让自己变得冷酷一些。



版权声明:本公号除发布对于时政资讯、社会热点、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原创评述以外,亦致力于优秀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与本公号编辑联系删除。


你|

的|值

分|连

享|城


   点击关注,可以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觉得不错,踊跃  点赞 哦!


欢迎分享  到  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