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德国雾霾为何神奇消失?

2017-01-17 时史洞见




德国上空也曾迷雾笼罩


青山、绿水、一望无际的草坪,还有大片的森林,这是德国随处可见的画面。空气清新,天空蔚蓝,似乎德国从未有过雾霾一样。


其实不然,德国也有过雾霾,不仅空气受到污染,而且河流也曾经污浊不堪。以鲁尔区为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西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而鲁尔区就是西德机械制造及重化工业中心,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行业高速发展,让该区雾霾不断肆虐,空气和河流重度污染。


当年的鲁尔工业区


除了鲁尔区之外,西德多数地区也未能幸免。著名的莱茵河曾经一度是条鱼类无法生存的“死河”,慕尼黑、斯图加特、法兰克福、科隆等城市上空也一直笼罩着迷雾。


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德国人不是去购买抗雾霾的口罩,也没有往家里搬空气净化器,更没有安装防雾霾纱窗。当然,更没有去找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来论证雾霾是中性的,与伦敦夺命大雾成分不同。




令人吃惊的是,雾霾很快从这个国家神奇地消失了。自1991年之后,德国再也没有响起雾霾警报,到了2007年,曾经一度困扰德国的SO2(二氧化硫)浓度下降到8微克/立方米。到了2012年,鲁尔工业区所有空气质量监测站中空气中PM2.5(悬浮颗粒物浓度)年均含量最高只有21微克/立方米(优的质量等级)。


在德国其他地区,不要说农村,即便是生活在大城市也能欣赏蓝天白云,呼吸到新鲜空气。那么,德国人为此到底做了什么?


在地皮最昂贵的慕尼黑市的中心,

竟然修建了很大的森林公园


面对雾霾,德国人选择了主动宣战,而不是被动的自我保护。对雾霾的治理,可以说两手都硬。第一只手是法律严、实施硬,法律法规的实施没有任何商量余地。1971年,大气污染治理首次纳入联邦政府的环保计划。1974年,德国第一部《联邦污染防治法》颁布,对S02、H2S和NO2开始执行严格的污染限值。该法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已成为德国最重要的法律之一。


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德国政府首先严禁废气废水排放、积极推进废水及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而且加强了执行和监督力度。同时,运用技术手段限制废气排放、加强监督管理、促进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政府对新型能源提供补贴,给风电和太阳能提供更好的入网条件和价格,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


当年的慕尼黑


作为汽车大国,德国有关部门对汽车尾气的排放设立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对小汽车、轻型车、重型卡车、大客车分别设定具体的排放限制。此外,对车辆排放进行严格检测,大幅降低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和颗粒物含量。尽管德国高速公路不限速,但在城区一般都限制在每小时30公里至50公里的车速。其中,在慕尼黑市就设立“环保区域”,只允许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驶入。


德国法律法规的实施从不打折扣,尤其在环保领域。德国垃圾分类管理极其严格,把公民对家庭的垃圾分类变为一项义务,政府的垃圾回收站对各类垃圾也专车回收,绝对不会把民众已经分类的垃圾又倒入同一辆垃圾车。


同时,德国的城市规划也处处反映出环保理念。大城市看不到高楼大厦,也没有复杂繁琐的立交桥,成片的森林在城市随处可见。即便在慕尼黑这样德国房价和地皮最贵的城市,市中心竟然修建了一个很大的森林公园,使“让森林拥抱着城市,让城市依偎着森林”的理念不仅只停留在口头。


当年的埃森市,环保工作者在清洁指示牌,牌上写着“雾霾”,汽车和摩托车必须在早上6时到上午10时,下午3时到晚上8时限行


不管是在柏林还是慕尼黑,大面积的森林公园一律让人工化的设计让位,公园里看不到花哨的人工假石流水,只有成片的森林、茂密的灌木、自然清澈的河流以及与人和谐相处的野生动物。这些森林公园就像大城市之肺,不停地扬清除浊。


把“环境保护”作为信仰来虔诚对待


硬性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有力的行政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德国的环境。但是,如果没有民众的全力配合,效果不会如此明显,成果也难以持续。可以说,今天德国的环保成就是和德国民众的配合密不可分。民众对环保的支持,来自于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


那么,德国人的环保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环保教育。德国是最早提出“环保教育”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幼儿园注重先育人后教学,育人就包含环保意识的培养。从孩子到成人,都有大量的机会接触“环保”课程。


今天的鲁尔工业区


德国人相信:如果人类没有环保意识,自然家园就会受到破坏;如果没有和谐的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他们把“环境保护”作为信仰一样虔诚对待,从孩子到老人,都有很强烈的环保意识。在任何一片角落,都很少看到乱扔的垃圾,人为破环境的行为更是鲜有发生。


一位居住在慕尼黑的朋友说,他曾经和正在上幼儿园、只有五岁的女儿开了个玩笑,散步时故意把一张废纸扔在地上,她女儿马上在后面拾起并“教育”他:幼儿园阿姨说不能随便丢弃垃圾。为了不让爸爸再乱扔那张废纸,她一直把它拿在小手中,直到发现公共垃圾桶才把它扔进去。


今天鲁尔工业区里的最大城市埃森市


当他女儿10岁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始教育垃圾分类知识,并带全班同学到垃圾处理站、堆肥厂、污水处理厂参观,让他们体会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把帮助家长进行家庭的日常垃圾分类布置为作业。现在他12岁的女儿环保意识极为强烈,不仅不会乱扔垃圾,而且还会对垃圾进行分类。


由于从小受到系统的环保教育,环保理念已内化为德国人自觉行为。为了保护环境,德国人愿意放弃一些享受。例如,私家车尽量选择排量小、污染小的,而不是大马力的豪车。短途一般会骑自行车或步行,有人宁愿骑半小时或一小时自行车去上班。


在慕尼黑的各条街道上,都有自行车专用通道,骑车的人很多,在森林小道上,自行车更是穿梭往来。这种骑车的现象在德国其他大城市也比比皆是。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还体现在许多细节上,例如,在采暖上,德国人在家从不烧树叶和木头,而是选择节能减排的方式,如使用天然气集中供暖,使用节能家电和可再生能源等等。


今天的慕尼黑


通过长期持续的宣传教育,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环保理念成了每个德国人生活习惯,这就让肆意排污的行为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进而倒逼政府提高环保标准。2006年德国KGM公司计划在帕德伯恩修建一座垃圾焚烧厂,由于符合排放标准,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民众表示反对,于是议会转变立场。


2008年,帕德伯恩议会通过了一项名为“发展项目冻结”政策,规定在新发展规划未出台前,禁止建设任何大型工程项目,这实质上是对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喊停。在公众和议会的压力下,帕德伯恩市政府不得不制定了更严格的排放标准,重新对该项目进行评估。



严格的法律和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再加上民众强烈的环保意识,让德国彻底摆脱了雾霾的困扰。近30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工业区还是生活区,再没有出现雾霾弥漫的现象。






延伸阅读:


雾霾走开,


我不想消失在空气里!



这几天的雾霾,让健康问题更加凸显了。


大家又可以比拼气质了。为什么?因为雾霾看不到脸。


窗外风景确实朦胧,我却清晰的看到了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的未来。


昨晚回家,我还戏谑着把雾霾怪到了宋冬野头上,对吧,你在哪儿吸不好,非要在北京吸,看看这天,都让你吸的霾了......


说真的,昨晚我看着以下的街道走回家,心里真的特别失落。




回家看微信,朋友圈有人发这个图,才知道原来北京的PM2.5已经达到436......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我曾经在“不只是好玩”上发过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因为雾霾死了几万人的伦敦1952年,或许就是我们的2016年”。


记得我第一次看到伦敦雾霾的惨烈的时候,心里真的是一颤,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雾霾真的是会死人的。所以我一张张图从Facebook上下载下来,写下了下面的文章:


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大量的工业和生活煤炭的燃烧,当时伦敦周边的大型的火力发电站每天都排放超1000吨的烟雾颗粒,2000吨二氧化碳,140吨盐酸,370吨二氧化硫等。



1937年,英国足总杯半决赛,门将在浓浓的雾霾中艰难的寻找对手。



1938年的伦敦,一名女子拿手电筒给雾霾中的车引路



情侣们带着口罩在户外约会。



连宠物也被迫戴上了口罩。



1952年12月5日的伦敦,同样的白昼如夜,消失的地标,浓雾甚至弥漫进了室内,很多活动被迫取消,人来人往都戴着口罩,人们走路都要低头看路,一不留神就会绊倒。



1952年12月5日开始的一星期内,伦敦市民开始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的症状,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


短短几天时间,英国4000人突然离世,超过10万人感染呼吸道疾病,波及儿童老人,很多逝者都因为支气管和肺部重度感染,当时因为严重大雾,救护车都没法正常工作,数周后又有几千人死亡,共计死亡1万2千多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毒雾事件”,也成为了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想想,我们有13亿人,如果毒雾在我们这里发生了,会怎样。



大雾虽然在几天后渐渐散去,但这场如日全食般的黑暗和让人震惊的伤亡数字却让英国人开始深刻反思。



1953年伦敦专门成立了the Beaver Committee(比弗委员会),用来调查雾霾事件,制定对策。


1956年英国颁布了《Clean Air Acts》(清洁空气法案),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强制伦敦市区的工业电厂等全部关闭,只能挪到郊区,城市里设立无烟区,无烟区里禁止使用产生污染的燃料,下国为伦敦市区一个烟囱被拆除。


英国开始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用灶,减少煤炭燃烧,改天然气,冬季集中供暧,家用壁炉改造费用政府补贴70%,违反规定的人严惩,10-100英镑罚款或3个月监禁。


治理污染道阻且长,1957年到1962年,伦敦又发生了12次严重的雾霾事件。



1968年,英国又扩充了《清洁空气法案》


1974年,英国颁布了《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规定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了油品(用于机动车或壁炉)中硫的含量。



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1980年之后,汽车数量暴增,尾气开始替代煤炭燃烧,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1993年,所有英国出手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减少污染。


2008年2月,伦敦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升至25镑每天,闹市区停车位月租高达650镑,全球之首,市区车流量得到有效控制。


混合动力低污染的公交车投入运营。



政府用车几乎绝迹.上到首相,下到部长和议员都自行车,地铁上下班.



当然还有大面积的绿化



60几年过去了,伦敦慢慢的摘掉了“雾都”的帽子,但这片固执雾霾可不是仅靠一阵风吹走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数万人生命上的血的教训,是英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换来的。


之前觉得柴静那个视频就是为了传播自己,现在才觉得她确实90%是为了传播,但还有10%是因为确实意识到了危害。


就像伦敦,可以摘掉雾都的帽子一样,我相信我们的城市也可以变得空气质量棒棒的,但前提是,意识到这片固执雾霾可不是仅靠一阵风吹走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共同努力换来的。


别像英国一样,等到真的开始大规模死人了,才意识到事情严重了。


今早,推开窗是这样的。




雾霾好重,早晨上班,电梯上已经有人在聊自己嗓子疼干咳了。讲真,随着身边更多的人有了呼吸道问题,才意识到雾霾确实是个大问题了。



至今,我写文章之前,北京还是这样。


想起之前网上看到的一个妈妈这样描述:


女儿3岁,去年十一,放任她在外面的雾霾中玩了一个小时,换来的是2个月的咳嗽,各种西药中成药都完全没效果。最后灌了半个月的中药,有几次还捏她鼻子灌下去的,才算治好。这个事儿在小家伙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她和布娃娃玩过家家经常玩喂药的游戏,经常会说:你乖乖喝药,我不捏你鼻子啊……


听到这句话我和孩子她妈都有想用头撞地的感觉。

我不知道为人父母的,看到自己的宝宝因为雾霾不能出去快乐的度过童年,会不会影响心情,反正我是很不开心。不希望闺女成为ipad宝宝,游戏宝宝,电视宝宝。


经常宅在家里的孩子,性格会很容易暴躁,自私,易怒……有孩子的人可能会有体会。

而且周围有很多朋友的娃,大概也都是三四岁,已经换上了慢性支气管炎,或者近乎哮喘,每周有两三次要去医院做雾化,经常还要去医院打吊针……




据天气预报说还要持续好几天......


说真的,我不想消失在空气里。


看看“阅兵蓝”:



我想要这样的北京......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时史洞见】



你|价

的|值

分|连

享|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