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国领袖的尴尬事

2017-02-19 时史洞见




外交是一门艺术,但有时也会很尴尬。


从一个暴露在公众视线下的细微之处来看,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关系好像并没有很友好,这在社会媒体上炸开了。


川普将安倍的手拉近,拍了几下,握手时长19秒。



当他们握手完毕,川普放开了手,安倍的脸上却露出了遗憾的表情。


媒体离开时,川普还对安倍说:“手很非常有力啊。”


握手发生安倍在进入白宫后——他的出场方式似乎有一点笨拙;安倍的车因转弯转的过大,所以不得不来个三点掉头,避免撞到白宫西翼。



在进入到白宫之前,川普在摄像机前给了安倍一个大大的拥抱。


安倍无法挣脱川式大手的“依依不舍”,还被人家乱摸了小手,《太阳报》形容这19秒的握手“Never-ending”(永无止境)、“eye-watering”(痛不欲生)。


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74za9kns&width=500&height=375&auto=0


“手挺有劲。”

这是太平洋东岸的大国元首,对西岸的另一个发达国家领导人的评价。

如果各位还不清楚由来,一起重温一下被刷屏的镜头 ↓↓↓


根据媒体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此次访美,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与特朗普会面,两人“热情”握手19秒。

真是全球瞩目的19秒呵。


尴尬了!领导人的手


有美国媒体评论,两人的这次握手看似领导人之间的“强权攻势”,“最终以安倍做了一个夸张的转动眼珠的动作结束”。

不知道安倍的手劲跟印度总理莫迪相比如何。印象中,英国威廉王子此前访问印度,曾与莫迪会面。当时两人握手后,威廉王子的手顿时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如图↓↓↓


再看看莫迪和特朗普的前任,诸位已经很熟悉的奥巴马握手的场景。看起来,这个手劲也应该不小。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紧紧握手”是热烈友好的代称。换句话说,现在这国际外交,能握手就不错了,有些时候没能握上手,可能不仅仅是尴尬,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

有时候是“错过”。

2015年3月17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设宴与爱尔兰总理科尼共同庆祝圣帕特里克节。根据当时的画面,爱尔兰总理伸手想“示好”,没想到奥巴马却没看见。为了缓解“尴尬”,科尼假装看了看手…… 



奥巴马“做客”的时候也曾尴尬过,2016年3月,他访问古巴,与古巴总统劳尔·卡斯特罗在古巴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但结束时,卡斯特罗将原本伸过来想握手的奥巴马的手举了起来,这一刻被称为“历史上最尴尬的握手”↓↓↓


 看不见!你伸过来的是啥?


还有“历史上最值得琢磨的握手”。

例如去年年底,在秘鲁首都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的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相遇,两人倒是握了手。但是其中一张照片显示,两人握手时居然都没有目视对方。


难道领导人也会“眼神不好”?

当奥巴马还是总统的时候,有一年到意大利出席G8峰会,当拍摄全家福大合照时,身为东道主的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伸手,想与奥巴马握手。

没!想!到!奥巴马“没看见”,直接从他身边走过。


具体什么原因,奥巴马没说。不知道退休后写回忆录会不会说上一笔,但是当时有舆论认为,这可能跟贝卢斯科尼丑闻不断有关。

当萨科齐还是法国总统时,也有过“看不见”的时候。有一年欧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伸出手想与向他走来的萨科齐握手,谁知萨科齐毫无反应地走过。卡梅伦愣了一下,为了掩饰尴尬,他假装拍了下萨科齐的胳膊,算作打招呼。


这样看不见是有点故事的。当时卡梅伦在修改《里斯本条约》时大唱反调,令法、德两国修改条约强化财政纪律的企图落空。为这事,萨科齐对卡梅伦可是窝了一肚子火。分析认为,萨先生拒绝握手应该是因为这档子事。


错误,在十几年后被纠正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发现,中国领导人居然也被“拒”过。

已故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书中回忆,1954年,在商讨越南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代表美国,当时杜勒斯曾对记者说,只有两人在汽车相撞的情况下才会会晤。

有一天在会场上,两人却不期而遇。周恩来伸出手准备握手,谁料杜勒斯却摇摇头,走出会议室。6年后,周恩来向外国朋友重提此事,仍然痛心疾首。

美国官员的这次傲慢,在十几年后得以纠正。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基辛格在其《白宫岁月》一书中写道:

“这历史性的一刻,到达北京,事先也经过周详策划。尼克松看过我在访华后所呈交的报告,知道在1954年国务卿杜勒斯曾拒绝和周恩来握手,周对这件无礼之事颇为耿耿于怀。总统决定,当他来纠正这件怠慢举动的错误时,不能让其他美国人员在电视镜头中出现而分散观众的注意。罗杰斯和我要留在飞机上,直至握手告成。”


尼克松也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当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从35秒握手到拥抱


尼克松实现了一次“破冰”访问,十多年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实现了另一次“破冰”访问。当时他要访华,邓小平就曾传达指示:全世界都注视中苏高级会晤,在接待戈尔巴乔夫访华的礼仪等安排上不要太热,要讲究适度,见面时“只握手,不拥抱”。

根据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忆,礼宾司将邓小平的指示恰当、适时地转告了苏方。

两国领导人会面时热烈握手,握手时间相当长,有人曾按表计算,整整35秒钟。

苏联乃至后来的俄罗斯的迎宾场合,其表达方式要比我们国家多得多。除了握手,他们还会以拥抱、左右吻脸、贴面颊的连续动作,表示最真诚的热情和敬意。

1996年,中俄两国决定建立中俄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俄罗斯叶利钦总统再次访华前夕,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根据当时的形势,指示外交部礼宾安排上要隆重、热情,见面时按俄罗斯习俗与叶利钦拥抱。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时史洞见】


你|价

的|值

分|连

享|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