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出身贫寒,成为香港第一位女特首,她是谁?凭什么胜出?

2017-03-31 时史洞见



中新社香港分社记者 洪少葵 摄

26日,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揭晓,林郑月娥获得777张有效选票,当选为第五任行政长官人选,成为香港首位女特首。

选举结束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就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发表声明。梁振英说,我衷心祝贺林郑月娥女士当选,并于今日向中央人民政府提交选举结果报告。并表示,他和本届政府会与候任行政长官做好交接,并全力支持新一届政府的筹组工作。



林郑月娥

凭借什么

获得选举胜利

从宣布参选到获胜,只有短短的70天时间,林郑到底凭什么说服大多数选委与全港市民支持她入主“礼宾府”?据港媒分析,这三大关键因素的作用十分重要:


资历深厚  能力出众

林郑月娥与长子林节思26日在会展中心向选委问好(大公报记者林良坚 摄)

林郑港大毕业后加入政府,36年公务生涯中曾在20个不同岗位服务,涉及经济、社福、房屋、发展以及政制范畴,2008年后亦长期主要负责香港特区支援四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援建工作。而几乎所有工作都涉及非常棘手的问题,但最终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她亦因此贏得“好打得”的称号。在一众政府高官中,或许有人比她服务的时间更长,但沒有一位有她如此丰富的工作经历,也沒有一位有她如此出色的管治能力。论能力、论资历、论水平,所有候选人无出其右。


政纲全面  支持广泛

市民26日上午在会展中心外表达爱国心声(大公报记者麦润田 摄)

香港深层次问题不少,市民对现状的不满也积累已久。林郑之所以能打动许多选委投票支持,在于她能准确把握公众关注核心问题,提出“同行We Connect”的口号。在竞选政纲中提出八大施政范畴,尤其注重青年、房屋、社福三大问题,提出许多具体可行的建议,包括全面提升青年发展机会、全面关注民生纾解民困、全面强化香港竞争力。“让下一代重燃希望”的口号,更是激励人心。务实全面的政纲,是让她贏得广泛支持的重要因素。


中央信任  市民认可

点票期间,林郑表现轻松(大公报记者 蔡文豪 摄)

特首须具备四大条件“爱国爱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港人拥护”。事实上,不论是香港普通市民、中产阶层,还是政界人士、商界翘楚,都以不同方式表达对林郑的支持。认为她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立场上从不动摇,坚定贯彻中央治港方针,多次临危受命,得到中央的高度认可。而上周“超人”李嘉诚在记者会上表明支持“中央信任的人选”,并暗喻林郑是“女娲”可以弥合社会裂痕,被看作是对林郑的实质支持。



林郑月娥

首位女特首

将如何带领香港

当然除了上述的原因,林郑的当选与她一直以来的执政之道密不可分。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林郑月娥对年轻一代发展、学生历史教育、特区管治等热点问题的观点,一瞥这位女特首的执政之道。


结果出炉,现场民众欢呼。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1谈香港年轻一代:努力解决“三业三政”

• 要为香港年轻人解决“三业三政”,即学业、事业、置业;议政、论政、参政。

• 特区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多元发展,相信香港的年轻人都是有志向上、奋发有为的。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政府资助年轻人到内地和海外交流、实习,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以外,探索自己的兴趣、志向,为将来投身社会做好准备。

• 近年,中国在多个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除了金融、工商、物流这些传统产业外,创新科技、能源、环保、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也有高速增长。这些都为香港年轻人提供广泛的发展机会。除了中国内地,东盟国家、亚洲地区以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是机遇处处。

•香港年轻一代应该好好善用国家给予的优惠和国家高速发展带来的动力,把握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

投票开始前,林郑月娥到达点票会场。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


2谈历史认知缺失:在教育之外培养兴趣

• 对每一个国民而言,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系统中,建议初中将中国历史独立成科,也应该成为一门必修课。 

• 在教育系统内,高中生选修中国历史的人数比较少。因此,我们要在教育系统之外,让年轻人对中国历史产生兴趣。此外,组织交流团,让我们的中小学生到内地去访问;要深入的参观访问,不能只是走马观花。

单霁翔、林郑月娥参观故宫教育中心。图片来源:中新网


3谈人口老龄化:是挑战,已取得一定进展

• 众所周知,人口迅速老化是香港正面临的挑战。根据预测,65岁或以上的人口比例,将由目前的17%增至20年后的30%,75岁或以上的人口也将增加一倍,从55万增至117万。虽然这些数字对社会带来挑战,但香港市民应该乐观地接受此人口现象。 

• 年龄不应再是决定退休的因素,越来越多长者仍然投入工作,香港长者的劳动人口参与率,就由2006年的5.8%,上升至2015年的9.4%。

• 如果一个社会不能照顾那些曾为香港繁荣作出贡献的年长市民,便难以成为一个公正和富有怜悯的社会。香港特区政府致力促进长者的健康和福祉,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例如去年发表的《香港2030+》和《长者服务计划》咨询文件,就是特区政府面对人口结构改变而采取的积极回应。 

林郑月娥。图片来源:新华网


4谈贫富差距:帮助困难人士解决实际问题

• 我们不是盲目地追求将贫富差距缩小,政府的行动就是要用我们的资源和政策,去帮助一些需要政府帮助的人。

林郑月娥。图片来源:中新网


5谈特区管治:困难与机遇并存

• 下一届香港政府可能要面对一些危机,因为有人形容金融的周期是有波动性的,我们可能又要再次面对金融危机。但是对我而言,有困难才有挑战。我常常告诉我身边的同事,我们必须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最难的时刻就是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的时刻。

• 下一个五年,也是充满机遇的五年。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又面对着“一带一路”机遇。此外,欧洲、美国都出现了一些不可预估的事件,比如英国“脱欧”等等,这从另一个角度看,也给香港带来了一定机遇。 


6谈香港发展前景:一定能够再创辉煌

• 我是非常乐观的,太悲观我就不会出来参选了。香港人很优秀,香港的底子也很好,只要我们认准方向,团结一致,我们一定能够再创辉煌。




林郑月娥

刚柔并济

“好打得”的香港女儿

接下来,和小新一起走近这位香港首位女特首。

1957年出生的林郑月娥,来自香港的基层家庭。她的父亲是上海移民,早年是“行船的”,后来做点小生意;母亲生于香港,没有受过教育。林郑在家中排行第四,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

早年,林郑一家住在湾仔告士打道的旧楼中,五、六个家庭二十多人合住一个单位。放学回家后,林郑只能站在上下铺的下层,把上层用作书桌做功课。

林郑七岁那年,母亲希望为女儿找一间好学校。当时湾仔比较好的学校是嘉诺撒圣方济各学校,那是意大利嘉诺撒仁爱修会创办的学校。现在回看,一个没受过教育的母亲有此想法,无疑是相当有远见的。

在学校,林郑是品学兼优的模范生,中学时期已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工,探访老人院、孤儿院及盲童院等。


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在湾仔区建校,方便服务附近的低下阶层,摄于七十年代。右小图为念中七时的林郑月娥。

林郑在中七时,看了电视剧集《北斗星》,深受剧中刘松仁饰演的社工的启发,希望将来也做一名社工,帮助有需要的人。

因此入读香港大学一年级时,林郑选修了社会工作、社会学等科目。在二年级选择主修时,她选择了社会学。

19岁那年林郑月娥曾受刘松仁(左)主演社工的《北斗星》启发而希望投身社工,摄于2013年。

此外,作为社会科学学会的时事秘书,她也主力举办过两个展览:一是关于赌博在香港;二是反映社会问题的香港周,令她对香港的社会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979年,林郑随香港大学学生会到北京与清华大学交流。当时她是交流团副团长。交流时,林郑见到心仪已久的作家冰心,以及著名力学家钱伟长教授。

由于希望投身公共事务,林郑从没有考虑到私营机构工作,毕业时只报了三份工作:一份是政务主任、一份是行政主任、一份是廉政公署的小区关系主任,结果获录取为政务主任,从此开展她长达36年的公仆生涯。

在这36年中,林郑曾有过三段被派往外国学习及驻外的经验。


第一段是1982年到英国剑桥修读高级文凭课程。当时她选修国际发展,遇到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从而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正是此次学习,让她遇上了正在攻读博士的香港学生林兆波——她現在的丈夫,也是她的初恋。

“我在剑桥进修时,一次骑单车时发生车祸,被送进医院,还上了当地的报纸。当时林兆波看见了报道,便和几个香港学生来探望,很偶然。”她说,林兆波是一个非常简朴低调的人,大家性情相近。不过,他俩可以走在一起,全是林兆波作出的牺牲。本来他可以到外国大学任教,因这份感情,他选择回港工作。

林郑月娥与丈夫林兆波相识于剑桥大学,当时一个被派到当地进修,一个在当地攻读博士,摄于八十年代。

1984年,林郑和林兆波在香港结婚。婚后,林郑忙于工作,直至婚后六、七年,当时林郑任职卫生部门,上班时间比较稳定,他们才考虑生育问题。两个儿子的相继出生,为林家带来了快乐的时光。

后来随着林郑的职务日重,丈夫林兆波更默默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以支持她的工作。


林郑月娥与丈夫林兆波及双方家长到日本旅行,左为林郑父母,右为林兆波双亲,摄于八十年代。

林郑第二次外派,是1988年拿到美国的傅尔布莱特奖学金,到美国华盛顿实习。她选择了在联邦机构里的环保部门学习,当时有不少具争议性的法例,因商界的反对而困难重重。这使她明白到政府要有效施政、服务市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至关重要。


1988年被派往美国华盛顿环保部门实习的林郑月娥。

第三段是2004至2006年到英国出任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负责英国以及其他16个欧洲国家与香港的经济贸易关系。而在英国接触到的城市规划,也启发了她日后出任发展局局长的施政理念,让她明白到一个优质、宜居的城市不单是一个金融中心,而是必须有其文化和历史的一面。

不过,到英国出任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其实是林郑主动提出的降职。据林郑的大儿子林节思说,母亲是为照顾家庭,主动向政府提出降职调至伦敦办公室,一家搬到英国生活。


家中“三个男人”对林郑月娥工作的支持至关重要,图为二儿子林约希(右一)在剑桥大学三一书院的毕业礼,摄于2016年。

到2007年,林郑月娥回到香港,加入问责团队,担任发展局局长。同年在拆卸中环皇后码头前,亲自前往码头与保育人士对话。便装出席的林郑面对压力毫不动摇,在开场发言时明言:“如果这次公开论坛是要政府或我本人承诺‘不迁不拆’皇后码头,才可以进行的话,对不起,我做不到。”

最终,在林郑的坚持下,政府成功拆卸皇后码头,展开工程,并为皇后码头重置进行工作。因此,林郑月娥被认为敢于处理棘手的争议问题,立场坚决果断,被媒体形容为“好打得”,意即处事坚决硬朗,不容易低头。

从1980年加入香港政府政务职系以来,林郑月娥曾在多个决策局和部门服务,包括担任社会福利署署长、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任秘书长(规划及地政)、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民政事务局常任秘书长、发展局局长等。她于2012年7月1日获委任为政务司司长。


时任发展局局长的林郑月娥出席记者招待会。摄于2007年。

今年1月12日,时任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的林郑月娥向行政长官梁振英请辞。1月16日,国务院决定免去她的政务司司长职务。同日,林郑月娥宣布参选香港特区2017年行政长官。

林郑月娥在当天的记者会上表示,行政长官须依照基本法规定,对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负责,任重道远。香港回归祖国将近20年,“一国两制”方针确保了香港繁荣稳定。她愿意在此时肩负重任,与广大市民一起再创新高峰。林郑月娥说,参选是因为她热爱香港,关心700万港人的福祉,愿意继续带领17万公务员服务市民。

2月27日,林郑月娥公布其政纲全稿。她承诺,若当选行政长官,首要任务是团结社会,与广大市民同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诚邀青年议政论政参政,为下一代重燃希望。



继续阅读➤➤➤


两个儿子毕业于剑桥,林郑月娥教育观值得品味

2007年,崭露头角;

逐步以果断、坚强、“好打得”的作风,成为政坛新星;

带着73.8%的最高民望,进入梁振英领导下的港区政府;

不惧处理一件又一件的棘手案子,“将个人的诚信和公信力押到现届政府”……

林郑密友眼中,她“为人高尚、有同理心、友善、体恤别人、而且风趣”。

这些特质,也许可以从她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内在的逻辑。而她教育孩子的历程、家庭观及她的教育施政理念,也给人很多启发。


01

“唐楼子弟”,一路学业优异,选回心爱的文科

林郑月娥祖籍宁波,1957年出生于香港,在湾仔一栋唐楼的板间房里长大。唐楼,就是没有电梯和冲水厕所的楼;板间房,就是内地正在整治的“群租房”。

没有电梯、没有冲厕、采光极差、极度拥挤、消防隐患巨大,这样的居住环境,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香港的一个投影。

十年苦读,林郑留下一段成绩优异的求学之路。中学时,她曾满怀医者仁心,梦想悬壶济世;后来,她又立志成为社工,服务社会,为此,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社工系。大二时,林郑从社工系转到社会系,毕业后考录政务官,加入政府队伍。

她亦笑指自己几乎年年考第一,只有一次期中考只得第四名,就觉得是相当大的挫折,更回家大哭。林郑月娥自言多年仍记得此事,相信与自己爱面子有关,不过现时回看亦觉是小事一桩。

林郑月娥又指,会考因家人期望选择理科但未有获得佳绩,最后仍然选回心爱的文科,当时亦因为喜欢电视剧《北斗星》中刘松仁所饰演的社工一角,因而选了社会科学院希望做社工,但最后发现大学生涯不应太快以专业为主,认为读社会学更能够扩阔眼界,增加她对各方面的认识。


青年时期的林郑月娥

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往往为未来的人生埋下伏笔。贫寒的出身让林郑十分懂得珍惜,林郑月娥亦有于访问中回忆自己童年往事,虽然自己基层家庭出身,但未有羡慕他人,亦不计较生活物质,她曾笑言,现在只要晚上回家洗澡时打开花洒能有热水出来,就会觉得好幸福。

出身寒门,勤奋苦读,热心公益,教会她不畏惧、不退缩,同时又满怀同情心。正是这样的特质,让她在担任发展局局长的5年期间,赢得“高民望、高效率、高政治能力”的“三高”美誉。


02

难忘第一次置业买楼,父亲常“视察”进度

湾仔告士打道街景。左方(近中间)的一列旧楼,便是林郑月娥的旧居,摄于1972年。 

林郑月娥至今难忘家里第一次置业的细节,难忘当年一家人的兴奋期盼。“由我出世到21岁之前都是住唐楼,我好记得,家里第一次买楼是南丰新邨,买的时候建筑面积是627平方尺,是三款单位中面积最大的,是三房单位”,林郑月娥说。

林郑忆述,父亲没有用按揭,而是以每期供几万元的分期付款形式,由于单位是以楼花形式发售,所以父亲每隔一段时间,就由湾仔乘搭电车到鲗鱼涌,视察大厦的兴建情况,然后告诉家人新楼的进度。

“第一次置业很紧张、很兴奋,我拿着南丰的卖楼书,看来看去那个三房的单位,想着应该怎样放沙发、怎样放饭桌”,一边在脑海规划,一边在纸上画下自己的梦想居,林郑月娥说:“真的很开心!”

难忘圆梦的美好,她希望帮到更多港人满足置业盼望。


03

从来不打儿子,不是怪兽家长,坚持给孩子足够照顾和空间

林郑月娥向来予人职场女强人印象,但谈及丈夫及两个儿子,却瞬间有种“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感觉,她更笑言要为自己平反,澄清两个儿子从来没有入读国际学校,自己亦不是怪兽家长,没有强迫孩子要做医生律师或学才艺。她认为,父母最重要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照顾及空间。 

 

林郑二儿子林约希(中)在剑桥大学三一书院的毕业礼,摄于2016年。

她的两个儿子,中学是在本地传统津助学校华仁书院就读。其后,她为了当时正值青春期、躁动不安的长子节思,决定一家往英国生活,她向政府申请降职调至伦敦办事处工作,两名儿子便在当地升学。虽然后来她回港工作,但儿子留在英国读书,原因包括学习香港没有的学科,“他们想读俄罗斯文、古希腊文,作为家长我随便他们学。”

她对教育的理念是一定要宽松,从来不会要求孩子要学什么或修读什么科系,两个儿子“从来没有补习,也没有学小提琴,也没有学奥数什么的”,结果两个儿子都毕业于知名学府剑桥大学。

她以过来人身份分享指出——

“小孩自己会学,你只要给他一个启发、富满足感的环境,他们自己会学,尤其是今天网络发达,不用你灌输知识,反而要培养追求知识的热诚跟动力。”


林郑月娥非常疼爱两个儿子,总是争取时间一起吃饭,还常常亲自下厨做饭。

她提及自己的两个儿子时称,自己从来不打儿子,又指子女的不同成长阶段需求不同,“比如年幼时,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怀照顾,时间是必不可少。所以我从来不请海外佣工,这样会让自己有‘纪律’,准时下班照顾两个儿子。”  

林郑月娥说,到子女稍微年长时,就要平等交流,不要以大人的口吻去教训他们,“我们当时还是青少年的时候,和今天完全不同,当时不能上网,吸收的知识有限,但现时青少年每天都知道世界在发生什么事。”

林郑月娥又指,到子女长大之后,就要以朋友方式和他们相处,学会放手让子女去经历。

林郑月娥笑言,当初孩子们说要出外闯时自己都会担心,但明白也要放手让他们开拓眼界。她更认为,父母过分关心会造成无形压力,现时互联网发达,距离不是问题,只要有心不会阻碍沟通

她强调,要达至家庭共融,重点就在于“一齐讲、一齐听、有商有量”,若父母可以多从子女的角度了解他们,子女不但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更会享受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04

要培养青年人成为有质素的新一代

2003年,林郑设立了“护幼教育基金”,用以照顾那些失去单亲甚至双亲的儿童。她原本目标是筹资1000万港币,但由于政府部门同事和社区的积极响应,在3个月内筹资额达8300万港币。

13年来,为监督“基金”使用而设立的顾问委员会一直定期开会,这期间不管担任何职,林郑几乎从未缺席。

参选特首的决定来得有点匆忙,给予她准备的时间很短,但她硬是一呼百应地组织起自己的竞选班子。她提出的教育、民生政纲令人眼前一亮;有人刻意批评其不懂经济,她却不止有众多财经界猛人出谋划策,还运用经济图表告知记者她如何“把脉断症”。

教育政策是各特首候选人的重点政纲之一,林郑月娥的选举工程虽然起步较迟,但分阶段公布政纲时亦是由教育开始。她接受专访时进一步阐述她的教育理念称,教育不应该靠硬销,反而应该为学生、老师、家长等,提供稳定、关怀、具启发性和富满足感的环境。

行政长官候选人林郑月娥在政纲中提出,教育政策的目标是要培养青年人成为有质素的新一代,对社会有承担、具有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和国际视野。

她倾向为学校提供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并在教学以外让年轻人多接触国家发展。她举例指,除了让学生到内地交流,电视台也可以多播放有关国家的节目。她又说,听到很多后生仔对外交工作有兴趣,认为可以跟国家反映,允许香港人投考外交部。

林郑月娥曾在一次致辞中呼吁年轻一代珍惜今天、放眼明天,更要好好地了解昨天,希望青少年能够对现今的社会情况有更全面和正确的理解,培养出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把香港人引以为傲的“狮子山精神“传下去。


05

感谢丈夫的支持,穿旗袍特别有信心 

今年情人节,林郑月娥在社交网络上公布丈夫林兆波写给自己的“情书”

1982年,时任政务官的林郑月娥在保送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期间,与同在该校修读历史的林兆波邂逅。林兆波其后在剑桥取得博士学位,并回到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任职。

她曾动情地感谢家庭:“我能够在政府做到今日的位置,能够投入那么多时间,一定是因为有家人、特别是丈夫的支持。”


林郑月娥穿起旗袍的韵味是人见人赞,她说,自己特别钟爱本地设计师品牌。尽管五年下来,身当重任的她身形消瘦,林太仍不改“旗袍狂热”,许多公开场合都爱以旗袍示人。她透露,“我确实是喜欢穿旗袍,因为穿了之后特别有信心。”

林郑以从不浪费时间聊天出名,一些人觉得她“高傲、冷漠”。不过,一位前同事曾写道:“事实上,从她的很多看法来看,不仅头脑清晰还乐于助人,尤其是对弱势社群。无论人们出身如何卑微,林郑都会用心,尽力帮助他们”。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时史洞见】


你|价

的|值

分|连

享|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