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两岸和谈幕后的特殊密使们

2017-06-03 时史洞见



汪辜握手

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后,海峡两岸开始了长久的对峙。然而,在波谲云诡的激流之下,却始终涌动着一股趋向和平统一的暖流。从1950年开始,为了实现两岸统一,国共两党曾经多次派出秘密使者沟通交流,寻觅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方案。


台湾海峡地形图


悲情密使李次白


李次白是黄埔军校第六期的高才生,然而,因为哥嫂是留学法国的中共党员,妹妹又嫁给了新四军高级将领陈毅的哥哥陈孟熙,所以,尽管他作战勇敢、屡建军功,但始终难以晋升。抗战胜利后,自知前途渺茫的李次白离开军队,在台湾高雄开了一家饭店。世事难料,五年后,蒋介石的一纸密令,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其时,蒋介石正面临双重的危机:一方面,“靠山”美国在杜鲁门当选总统之后对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多次拒绝对蒋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另一方面,1950年的五一节,解放军占领了海南岛,并积极筹划攻占舟山群岛。山雨欲来,蒋介石与蒋经国一番商量之后,认为只有和谈一条路可走。时任“总统府”战略顾问的汤恩伯向蒋经国推荐了自己曾经的下属李次白。


蒋经国、青年李次白


李次白再三推辞,后最终答应。蒋经国向他交代:“最低限度,希望共产党不进攻台湾,望你不辱使命。”


5月下旬,李次白秘密由香港转道上海,通过妹夫陈孟熙约见陈毅。当时,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正在制订攻台作战计划,中央军委已决定投入十二个军五十万部队攻台。因此,陈毅对李次白说:“国共合作的话题,现在先不提,现在提为时尚早,以后会有机会的。”最后,陈毅说:“我欢迎次白回来,请你吃饭,至于台湾嘛,让它烂下去。”


得到消息的蒋介石眼见解放军攻台势在必行,忧心如焚。孰料,6月25日,朝鲜战事爆发。不久,美国第七舰队和第十三航空队驻入台湾海峡。蒋如释重负,立即命令手下通知李次白“关于国共合作的事不必谈了”,让他留在上海“相机行事”。从此,台湾方面便不再联系“秘密使者”李次白,甚至连他在台家属的生活费也不再发放了。


“文革”中,李次白戴着“国民党特务”的帽子坐了四年牢,出狱之后继续接受劳动改造。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恢复自由。1980年,李次白获准去香港定居。到港后他立即与台湾方面联系,要求回台湾与妻儿团聚,却遭到拒绝。蒋经国的答复是:“李次白在大陆多年,一言一行均有统战意识,何况还主动与共产党进行第三次合作,来台湾根本不行。”


李次白最终未能归台,数年后,他在香港抱憾离开了人世。


被冷落的宋宜山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的6月27日,杜鲁门以“共产党如若占领台湾,将直接危及太平洋地区安全”为借口,公开发表了“台湾地位未定”论,意欲将中国一分为二。因分裂国家终究不是蒋介石能够承受的代价,他授权“外长”叶公超发表声明,称“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


这个声明让毛泽东看到他与蒋介石之间对于国家统一的共识,国共双方有了进一步合作交流的愿望。1956年,中共派出章士钊到香港就和谈进行斡旋。中共中央还致信蒋介石,提出了“国共第三次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


章士钊


经过长达一年缜密的思考,1957年初,蒋介石决定派时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台湾国民党“立法委员”的宋宜山到大陆打探虚实,然后再做下一步打算。


蒋派宋做密使有他的考虑,其一,宋跟随他二十多年,深受信任;其二,宋是国民党名将宋希濂的胞兄,其时,宋希濂作为被俘的国民党败将正在大陆的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宋宜山可以探望名义前往。


1957年4月,宋宜山通过深圳的罗湖桥进入大陆。两天后,在北京著名的东兴楼饭庄,周恩来请宋宜山吃饭。席间,周恩来真诚地说:“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我们都是一家人嘛。抗战胜利在重庆谈判的时候,蒋先生说过,大革命的时代,国共两党的同志们曾在一个屋里开会,共一个大锅吃饭。我希望我们还会在一起合作。”饭后,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与宋宜山商谈了国共合作的具体事宜,宋宜山也向中共方面转达了台湾的和谈意向。李维汉代表中共提出了四点和谈意向:一、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二、台湾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三、台湾地区的政务仍归蒋介石领导,中共不干预,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对全国政务的领导;四、美国军事力量撤离台湾海峡。


半个月后,带着周恩来赠送蒋介石的茅台酒、中华烟等礼物,宋宜山返回香港。随即,他起草了一篇万言书面报告报蒋介石,汇报了会谈结果、在京参观时所见所闻以及他对国共和谈的看法,其中不乏对大陆的溢美之词。蒋介石虽认可北京提出的和谈方针,但极不满意宋宜山对大陆的颂扬,认为他是被共产党感化了,遂转告他不必再回台湾。从此,宋宜山被国民党搁置于香港。


1973年,因参加在香港逝世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章士钊的追悼会,宋宜山和另外三个台湾国民党“立法委员”被台湾国民党当局以“附共”的罪名撤销“立法委员”职务。但是,宋宜山带回的信息无疑增加了蒋介石与共产党合作的信心。


事实上,宋宜山到大陆前后,共产党一方也派出了章士钊,前往香港对两党两岸的合作和统一进行协商。作为一位影响很大的政治活动家和学者,章士钊当年曾作为南京政府的和谈代表团成员参与和谈,有着丰富的谈判经验。从1956年到1973年,他五赴香港,架设海峡两岸和谈的桥梁。


1973年5月,肩负和谈使命的章士钊以92岁高龄最后一次来到香港。然而不幸的是,一个多月后,身体有病加上劳累,章在香港突然病故。


“谜一般的”曹聚仁


在章士钊为国共接触而奔波的同时,曹聚仁也在担任着两岸密使。


曹聚仁被称为“谜一般的人物”可能和他的处世态度有关。作为一个文化人,他与国共两党保持着距离,但又与国共两党的要人有着私人关系,蒋经国就曾经说过“知我者曹公也”。为此,1949年以后,他既没有留在大陆,也没有去台湾,而是抛妻别子来到香港,任《星岛日报》编辑。他的中立态度导致“左”派骂他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政客,“右”派则骂他为共产党的统战分子。


1956年7月1日,曹聚仁在广州中转之后直飞北京。他对此次北京之行的解释是“替新加坡《南洋商报》做采访”。曹选择7月1日前往,里面不无玄机。三天前,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传达出“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信息,同时代表政府表示:“我们同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且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可见,中共抛出的橄榄枝,国民党收下了。


曹聚仁


7月13日、16日和19日,周恩来三次接见曹聚仁。二人有过如下对话:


曹问:“你许诺的‘和平解放’的票面里面有多少实际价值?”


周答:“和平解放的票面和实际完全相符。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有第三次合作呢?”


9月1日,曹聚仁再次飞到北京,这一次他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谈了台湾回归后的大致构想: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谈好了可以签个协定公布,台湾可以派人来大陆看看。公开不好来就秘密来,台湾只要与美国断绝关系,可派代表回来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


1957年5月,曹聚仁第三次来到大陆。这一次,他的主要目的地是浙江奉化溪口蒋介石的老家。在这里,他参观了蒋氏父子的旧居,还为蒋介石的母亲扫了墓。回去后,曹聚仁将此行拍摄照片寄给蒋介石。但此时的蒋介石依旧心存疑虑,所以,他既让曹聚仁与大陆保持联系,又不想马上表态。      

          
1958年8月的一天,毛泽东又一次单独接见曹聚仁,告知就美国插手台海问题决定炮击金门。他要曹聚仁转告蒋氏父子,炮击金门的行动是做给美国看的。 

  
10月13日,在解放军炮击金门期间,毛泽东第三次接见曹聚仁。毛泽东、周恩来与曹聚仁谈了中共对台的新政策: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国共可以再次合作。


海峡两岸的和谈在一步步向前推进。时间到了1963年,中共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一、除外交由中央统一管外,台湾的人事安排、军政大权,由蒋介石管理;二、如果台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拨款予以补助;三、台湾社会改革从缓,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四、国共双方要保证不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


“一纲四目”在20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台湾”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具备“一国两制”的雏形。


1965年,在曹聚仁的努力下,国民党二号人物李宗仁回到大陆,受到热烈欢迎。蒋介石有所触动开始行动。在蒋介石的官邸,蒋氏父子和曹聚仁经过秘密商谈,在此前基础上确定六项合作条件。曹聚仁迅速将消息报告给中共。一切正在朝着人们预期的目标推进。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文革”打乱了这一切。两岸的政治协商再次中断,多年努力功亏一篑。1972年7月23日,罹患癌症的曹聚仁逝于澳门镜湖医院,终年72岁。



“九二共识”搭台人贾亦斌、南怀瑾


1987年,国民党通过了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的方案,该方案的出台是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此时,邓小平希望坐下来与蒋经国谈判,在有生之年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然而,一直顾虑重重的蒋经国病情加重,并于1988年1月13日逝世。两岸领导人会面的绝佳机会又一次丧失。


此时,历史将又一位两岸关系的密使推上前台,他就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贾亦斌。


贾亦斌


贾亦斌曾任国民党陆军大学教官,那时他与蒋经国情同手足。贾在嘉兴率部起义后,两人反目。改革开放后,贾亦斌与蒋经国捐弃前嫌,通过秘密管道重新联系。


1988年1月22日,76岁高龄的贾亦斌以探亲的名义,受命访问香港。在香港,他接触了不少人,最后把目光聚焦在国学大师、中央军官学校的老同事南怀瑾身上。南怀瑾在李登辉接任蒋经国当上台湾当局领导人的过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他在两岸政界也有着广泛的人脉和社会威望。


为请已隐居美国三年的南怀瑾“出山”,贾亦斌先后与南怀瑾七次促膝谈心,还拿出了邓小平的手谕“对台暂时不能出兵”。南怀瑾最终表示将竭尽全力为两岸和谈牵线搭桥。


此后,南怀瑾曾经两次到李登辉的府邸,劝诫李登辉把握大局,“为老百姓做点事”,并正告李“不要做历史罪人”。


1990年12月31日,在香港麦当劳道的南怀瑾寓所,两岸首次密谈开始。一方是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代表杨斯德,贾亦斌陪同;另一方是李登辉的代表苏志诚。谈话主要以化解两岸敌意、签署和平协议为讨论重心。密谈中,南怀瑾给出了三个建议,其中“大陆从浙江温州到福建泉州、漳州和厦门划出一块地方,台湾划出金门、马祖,两岸合起来搞一个经济特区”的建议赢得双方一致肯定。第二次密谈是在1991年的大年初一,仍在南怀瑾的寓所。会谈气氛一开始因双方意见不一致很紧张。为了缓和气氛,南怀瑾提出了“和平共存,协商统一”的八字方针。


南怀瑾

1991年5月1日,台湾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6月16日,大陆派汪道涵、杨斯德、许鸣真赴港,与台湾代表苏志诚、郑淑敏会面,双方接受南怀瑾的建议,敲定首次汪辜会谈日期。南怀瑾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其基本三原则为:“和平共济,祥化宿怨;同心合作,发展经济;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在香港举行商谈,集中讨论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台湾“陆委会”主委苏起将其简称为“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的确立,使两岸关系继续朝着良性的道路发展,为1993年4月下旬在新加坡举行首次“汪辜会谈”以及此后几任领导人的会面铺平了道路。


2012年,贾亦斌和南怀瑾同一年先后逝世。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时史洞见】


你|价

的|值

分|连

享|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