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德国强大的真正逻辑是什么?

2017-06-11 时史洞见




一名曾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对于德国强大的原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认为德国强大的真正逻辑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每件事、每个现象都事出有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也必然有它的理由。


在德留学三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由德国而起,而事后德国人依然在全球受到普遍尊重,为什么全球各国似乎对德国人过于「宽容」?


而留学的后期,我和一个德国家庭生活在一起,而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也终于找到让我醍醐灌顶的答案。


当时我还没有结婚,对怎么带孩子也没有概念。刚开始,在我眼里德国人带孩子特别随意,孩子爱爬哪爬哪,爱吃土吃土,完全不管。但这些都是表面的,后来我对德国的家庭教育改变了看法。



德国人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也是唯一把父母教养儿童的义务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比起传授知识,德国人更注重传授技能,注重培养孩子一生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在德国家庭教育中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德国的国民素质普遍较高的原因:好的教育培养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阅读塑造了强大的民族


全世界图书中有12%的语种是德语,而德国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2%。德国也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在柏林,每平均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而这么密集的书店里却永远不缺读者。


去过德国的,你会发现,在机场候机、在地铁上,玩手机的德国人很少,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手里经常拿着本书看,还通常是有一定厚度的大部头。


就算是五六岁的孩子,通常手里也会拿着绘本,安安静静地阅读。德国人很少看电子书,电子书的占有率至今仍然很低。他们的书店里和家里都有大量的印刷书籍,给孩子看的书更是品种丰富。



在德国的公共场所,你看不到喧闹、喊叫的孩子,安静读书的是大多数。在德国,从家庭到学校甚至到整个社会,都很鼓励孩子阅读,那里的公共场所,包括大型活动场所,都会辟出一个安静的角落提供书给孩子读。


德国不主张「学前教育」,不准教孩子学数学、认字母,但却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们阅读。我的房东先生说,他从几个孩子刚出生就开始给他们读书。他还经常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用他的话说:


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爱书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


 

二、健全的人格是锻造逻辑


德国人的很多好习惯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比如严谨、守规则、守信用、有公德。在德国,有一大套和儿童教育有关的绘本,书店里到处都是,德国孩子几乎都看过。它用一个个暖暖的故事,来教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培养好的习惯和好的品德,也来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承诺:A Promise Is a Promise


德国有句谚语——Ein Mann,ein Wort(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承诺」被德国人看的很重,人不能轻易许诺,许诺后就要遵守约定,答应过的事,就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


在德国生活,恐怕遇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Termin(预约)了,看医生要Termin,约老师见面要Termin,去管理部门办事也要Termin,而Termin定下的日期,双方都会严格遵守,即使有更改,也会提前告知。



这种重视承诺的质量,就是德国文化中的「契约精神」。对父母、对同伴,对同事、朋友,哪怕是陌生人,都是如此,这成就了全球对德国品牌的信任。


合作:One for all-All for one


这套绘本中的一本,书名就叫作《One for all-All for one》。讲的是一只腿脚不太好的小老鼠,想去闯荡外面的世界,在路上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但也收获了不少的朋友,每个朋友都不完美却都各有所长,他们齐心协力完成了很多无法独自完成的事情。


这是一本很典型的德国教育绘本,它讲的是一个简单却没法人人做到的道理——「Wer alleine arbeitet,addiert.Wer zusammen arbeitet,multipliziert.」(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教给孩子认识合作的力量。


在德国留学期间我发现,德国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真的非常强大,这也是许多中国学生来德之后,感到不大习惯的原因之一——中国留学生更习惯自己躲进小楼成一统,德国学生则不是这样,他们非常习惯并善于团队合作。



 

三、教育 最重要的就是寻找灵魂的高贵



 有位中国留学生在德国留学时,邻居是一位下水道工人。当邻居得知他来自中国时,立刻产生了兴趣,睁大了眼睛问:“先生,我们国家有许多哲学家认为老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我喜欢的沃尔夫则更推崇庄子,您能告诉我他们之间的区别吗?”


这位留学生非常尴尬,因为他压根就不懂老子和庄子,所以只能乱说一通。不过他很好奇,一个下水道工人居然喜欢哲学,于是反问他为何如此喜欢哲学。他有些不解地看着这位中国留学生,彬彬有礼地回答:“先生,当我在黑暗的下水道里工作时,回味着昨晚看的黑格尔,连污水都变得美好起来。”


留学生听完下水道工人的回答后,深深地震撼了。这位德国下水道工人的形象在他面前刹那间高贵起来,而自己却自惭形秽。在中国,老子、庄子、黑格尔都是大学里的文科教授们才能触及的名字,而且他们的哲学也只是存在于教授们的讲堂上,是教授们兜售的学问,而这些,却从德国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口中自然地说了出来。而更为发人深思的是,因为看黑格尔的哲学,“连污水都变得美好起来”,说明对这位下水道工人来说,黑格尔绝不仅仅是一个哲学符号,更不是可以炫耀的学问,而是支撑他精神的一种力量。所以,他的精神是富足的,境界是悠远的,灵魂是高贵的,尽管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下水道工人。



什么是国民素质?这才是国民素质!真正的国民素质就表现在普普通通国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连一个下水道工人都对哲学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和感悟,或许能充分解释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德国在二战失败后为什么能够在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崛起。


有一件事也能够证明这一点。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青岛市区的排水系统几乎是最好的,从来没有因为下大雨发生过城市内涝的现象。而这排水系统,是一百多年前德国人占据青岛时搞的“样板工程”。就像那位下水道工人一样,“在黑暗的下水道里工作时,回味着昨晚看的黑格尔,连污水都变得美好起来。”拥有这样高贵灵魂的人,不管干什么,都会有超一流的表现。


而在我们这里,就国民素质而言,最缺少的就是人的灵魂的高贵。固然,我们这个民族拥有老子、庄子、孔子这样世界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曾经拥有像他们那样高贵的灵魂,拥有我们为之自豪的曾经领先于世界的文明,但是,这一切都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无关,和我们现在的心灵世界无关。我们的学校教育也炫耀这一些,我们的媒体也宣传,但也就是炫耀、宣传而已,说说而已,却从来不注意引领国人沿着先哲的轨迹去寻找灵魂的高贵,从而让我们这些现代中国人的灵魂也因此高贵起来,所以,我们的灵魂也就不可能高贵起来,当然,也就难以得到别人的尊重。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寻找灵魂的高贵,一旦对人的心灵世界走向高贵失去了引领,教育也就不是教育了。而灵魂高贵与否,与职业和名权利并无关联。就像德国的那位下水道工人,职业似乎并不高大上,但其灵魂却是高贵的。


而我们则相反,不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好像都在有意无意地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要成为自主创业的老总、歌星、影星、官员……只有这样才算是“人上人”,才算不枉此生,仿佛踏踏实实地靠体力和手艺吃饭就是低人一等。


连何谓高贵都不甚了了的教育,会对人的心灵产生何种影响,结果可想而知。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时史洞见】


你|价

的|值

分|连

享|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