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赚大钱的人,很少有靠努力成功的

2017-12-21 时史洞见



本期编辑:武芸萱


都说大学是半个社会,小美进入大学后也深有感触,大学与高中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学生经济独立性强了很多,许多同学会在周末选择各种兼职。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关于赚钱




赚钱的大多数依赖“不对称性信息”。但普通人对于赚钱大多数依赖“公共信息”。

临近年关,许多人会被叫去参加同学聚会。


觥筹交错间,几句客套和寒暄听来,似乎认识的每个人都过得不错:


考上大学的同学,许多加入了学生会,有的年年拿奖学金。没考上大学的已经在大城市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工作室了


这现象看似不合理,其实却蕴藏着经济运转的法则。



你能卖什么,决定了你能赚多少;你拥有的资本越稀缺,你的价值就越大,回报才越多。



如果把赚钱分为三个阶段,你会发现,这三个阶段付出的体力逐级递减,报酬却可能在增加。


·第一个阶段,是站着赚,靠的是贩卖自己的体力劳动。


我在学校读书时,喜欢去小吃摊点几根烤串、或是吃一碗米粉,在等餐的时候和摊主聊天,问问生意怎么样。


令人惊讶的是,几乎稍微生意红火的摊子,一天都能卖出近千份小吃。简单算了一下,即使每份利润只有一块钱,一个摊口每月的毛利润也能有两三万块了。


前段时间月入三万的煎饼大妈走红网络,也证实了部分小摊主,收入确实高。


当时网上有很多段子出现,自嘲明天就辞职出去卖煎饼,但嚷嚷归嚷嚷,北京的早点摊位数,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增加。


因为像煎饼大妈这样站着赚钱的人,每一分收入都和工作量直接挂钩,一天停工一天断粮。看似累积收入挺高,一旦除以工作时间,回报率并没有描述得那么诱人。



月入10万煎饼摊大妈采访中谈女儿嫌卖煎饼太累/人民V视


站着赚钱的人之所以回报率低,是因为他们手上掌握的,是许多人都有的资源--体力和时间。


如果一种资源人人都有,那每一名从业者必须面对数以万计的竞争对手,在卖方市场上只有非常有限的议价能力。何况,一天只有24个小时,一周只有七天。


有的人聪明,意识到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能让时间更值钱。


他们在兼顾工作的同时,在教育、培训上持之以恒地投资,习得更不可替代的工作技能,换得了更强一点的议价能力,增加了工作回报。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没有这样的智识,只能靠增加劳动时间来增加收入;而当时间都用于工作时,又反过来挤压了自我提升的空间。


·第二个阶段,是坐着赚钱,即靠贩卖自己的脑力劳动赚钱。


某种程度上说,脑力劳动者也是体力劳动者,他们通过出售自己的时间和体力,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从而换取议价能力。


之所以叫坐着赚钱,是因为有些脑力劳动成果,可以通过大量复制,间接延长赚钱者的赚钱时间。不用拼命给自己加工作量了,可以坐一坐休息一下。


打个比方,一位很厉害的老师,经常被请去全国各地上示范课。讲得都差不多,但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一群新学生,老师不得不一年重复上百遍同样的教学内容。


老师长期奔波劳累无心备课,最后决定录一盘讲课的录像带出售,自己则潜心研究教学,产出了更多优质的课程,名气越来越大,录像带卖得也越来越好。


现在我们当然已经不用录像带了--互联网给脑力劳动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分发渠道。


一个平面设计师可以花二十个小时,给甲方做一张海报,得到一笔钱。还可以用同样的时间做一个模板传到付费网站,由每一位使用者分摊这笔酬劳。


如果设计师的作品足够有价值的话,理论上讲后一种方案的回报远高于前者。


所以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坐着是可以赚到不少钱的。


·第三个阶段,是躺着赚钱,靠贩卖手中的稀缺资源赚钱。


到了这个阶段,才算是真正步入“轻松赚钱”的行列。因为躺着赚钱的人,收入基本和工作强度没有什么关系了。


前两天,恒大一份月薪125万的人事任命通知刷屏网络:刚刚从方正离职的任泽平以1500万年薪加入恒大集团。


但是,千万年薪在地产行业的高管圈子里并不少见。


2013年,万科就给当时还是执行总经理的郁亮开到了1368万的年薪,恒大总裁夏海钧年薪2.7亿,金科、金地等高管年薪也在700万以上。


给到这个价位的公司,重点已经不再关注高管对于某个具体任务的执行能力,而是看重更宏观一点的东西,比如作为老板“组局”的能力。


有人认为“组局”就是管理,像很多技能一样,是通过学习掌握的东西。这只是最表面一层。


事实上,在像地产这样入行门槛超高的行业里,组好一个局需要调动各方资源,掌握资源的人自然就成了规则的制定者。


这也就不难解释,很多从底层打拼上来的老板都是做销售出身。因为销售是客户的直接联系人,业务资源从客户向公司流动,第一道闸门在这里。


按一般公司流程,接到单子的销售,把活儿拆解给其它部门分别完成。也就是说,一个掌握众多业务资源的销售不参与项目执行的任何工作,却可以在第一道闸门把人脉和资源归拢,自己另招一班人马开工。


而很多自己创业的老板也正是这么做的。



那么,哪些资源是稀缺的?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大热美剧《权力的游戏》里,有个角色叫瓦里斯。


瓦里斯/《权力的游戏》剧照


瓦里斯年幼时是个奴隶,后来获得自由却一无所有,和朋友伊利里欧以偷窃为生。起初两人专偷贵族的珠宝财物放在集市出售,但他们很快发现销赃十分艰难。


于是两人开始合谋分工,瓦里斯负责盗窃,伊利里欧则向贵族们声称,自己能找回他们丢失的珠宝。


后来瓦里斯不再自己动手偷窃,转而向其它小偷收购赃物。渐渐地,两人的“生意”有了起色,一边整个城邦的小偷都来找瓦里斯销赃,另一边整个城邦的贵族都来找伊利里欧寻回失窃的珠宝。


两人意识到信息的高价值和低风险,两头抽成赚了不少钱,他们用这笔钱教奴隶小孩儿识字,溜进贵族的城堡里偷看他们的信件,很快两人便成了整片大陆首屈一指的情报贩子。


瓦里斯的发家史刚好反映了现今的三种稀缺资源:资本、信息、影响力。


资本是最显眼的资源。


知乎上有个游戏:假设有100个人,每个人都有100元钱。每轮游戏每个人拿出一块钱随机给另一个人。假设在18岁带着100元的初始资金参与游戏,一天玩一次,一直玩到65岁退休。这样的规则尽可能地保证“获得财富的概率随机”。


游戏运行了17000次,在公平的规则下,结果依旧残酷。


初始时所有人的财富值相等,最终财富值差距越来越大 / 城市数据团


资本增值速度大于劳动增值速度,是既合理又不合理的常态:你辛辛苦苦工作十几年,加班加到过劳肥,好不容易混到了月薪五万,鼓起勇气一天两趟往售楼处跑,结果中介告诉你看中的那套一个月就涨过了五万。


知乎答主肥肥猫在一篇文章里说,香港人把买房叫“上车”,把工薪阶层购置的第一套楼盘叫“上车盘”,其实特别形象--一群人跟着汽车跑,只要你能跳上这辆车,你就是在车里坐着躺着,也比外面那些追着跑的人要移动的快。



信息是最隐秘的资源。


上次去广州路过上下九街,一路是各式货品批发市场。


朋友夸张地告诉我这儿的东西很便宜,“早年精明的商人把东西从这边运到两条街之外,就能开出高一倍的价钱。”


但值钱的不是两条街的运输劳动,而是掌握“哪条街缺什么东西”的需求,也就是掌握了信息交换的节点。


你很可能会承受比普通人更多的失败。但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我想给你两条建议:

一、选择那些能接触到核心资源,或者以后可能掌握核心资源的事情来做。重复一遍,资本、信息、注意力,很多可以通过人脉获得。小钱不必省,大决策需谨慎,把为数不多的钱花在最有竞争力的地方。


二、不要等一切都尽善尽美了再行动。《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里,盖茨比在狂风巨浪中救下酒醉的富翁,就此迎来成功。有机会,先抓住它,很多时候机会只是在等待“最合适的人”,而不是最好的人。


最后送大家一张图,希望同学们都能在看清其中的收益和代价后,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时史洞见】


热文推荐点击即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