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big,因为他们好像总能“简单粗暴”的解决一切问题。其中用的最顺手的大概就是“切片”大法啦。那么今天的”有来有趣“中,就让我们感受一下BIG对建筑进行切片化手术之后,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非凡体验呢?
1、“切片”是最好的演员
在伦敦西北部巴特西废置电站开发区的中心地带,Bjarle ingels完成了BIG在英国的第一个项目——马来西亚广场。它是为了纪念英国探险队对马来西亚的婆罗洲沙拉越姆鲁山国家公园中的洞穴进行了为时30多年的考察而建,方案的灵感来源,正是这个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天然地质景观。
该广场的任务是将改造后的电站南部入口和“电动大道”的顶部相连,“电动大道”是一条位于诺曼·福斯特的“巴特西屋顶花园”和弗兰克·盖里的“光景台”之间的商业街。
整个广场分上下两层,用桥梁和楼梯两种建筑手段将人流,车流分割开来。下沉广场的建筑造型就好像两个天然形成的沉积岩坑,犹如等高线一般将地面和下沉广场两层空间柔和的连接在了一起。
“切片”在这个作品当中扮演了众多的角色。它将下沉广场的地面,墙面,桥梁的下方以及台阶完美的统一在了一起。要知道,在所有的建筑元素当中,只有台阶才是符合密层化的条件,但是Bjarle ingels却将这种密层化手法运用到了建筑的其他各个部分。使得从整个造型上来看,该场地只有两种构成元素,城市层和地质层。
在这座城市舞台上,“切片”成为了最好的演员。它可以扮演地下室内部分的采光带;同时通过不同层级的进退,可以营造出不同空间特质的场所。陡峭的台阶可以观赏一场露天电影或者一场露天音乐会;平缓的台阶可以让人们方便的上下通行;逐层出挑的挑板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了一份私密和在强烈阳光下的阴凉。丰富的空间变化,可以同时满足多种城市生活的功能需求。这充分符合BIG那种以一种形式的不变,来应付功能万变的设计理念。
2、“切片”带来功能化立面
斯塔万格是第四大城市,也是挪威西海岸中的商港和渔港。它还是欧洲最大的沙丁鱼贯通加工基地。当然拥有近11万人的斯塔万格。不仅仅对沙丁鱼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音乐有着极大的热情。
在BIG设计这座音乐厅时,他们认为只有进入音乐厅的观众能感受其真正的音乐享受,而城市只能感觉和体验其冰冷的外观。所以BIG决定将音乐厅的内部功能外放,将一场音乐盛宴献给斯塔万格这座美丽的城市。借此,“切片”再一次派上了用场。
BIG希望人们可以充分的参与到建筑的使用当中,这种使用不仅仅局限在建筑的内部,建筑的外部也要实现功能化。在他们的方案当中,建筑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人们可以通过“切片”化作的台阶外表皮轻松的走到建筑的屋顶上,这时,建筑成为城市的观景台。每当有演出的时候,人们可以坐在建筑的表皮之上品味一场露天的音乐盛宴。
从技术层面来看,不同于马来西亚广场可以让人们自由的上上下下。在这里人们向上行走的体验并不是很轻松。我们都知道,舒服的台阶尺度是踏面300mm,踢面150mm。那么在这里,逐层退台的尺度显然不是为了人们能够舒服的向上行走,而是更多让人们座于其上。所以,每一层的尺度大概是450-600,这样才能保证外表皮的坡度不至于过缓。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可以隐约的感受到,在欧洲人的骨子里面,似乎都有一种公共大台阶情节。
3、“切片”让建筑与场地无缝连接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人们似乎更加容易接受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说法。而在这种富有激情与无知的野蛮建造之后,留给我们的只有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高大的建筑物内部空间完全与外界相隔,而其形象也往往缺乏亲和力。在哥本哈根SCR Tower项目中,BIG再次运用“切片”的做法,实现了建筑与场地的无缝连接。
从模型和剖面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bjarke ingels试图提供两种交通系统,一种是常规的室内交通,而另一种则是可以让人们直接走到裙房屋顶的为常规交通。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整合建筑当中复杂的功能。在这栋建筑当中,有购物中心,会议中心,哥本哈根新图书馆,塔楼部分的豪华酒店。可以说建筑是一栋不择不扣的垂直城市。显然,这么多的功能,要想把各个功能的入口全部设在地面是不现实的。所以,将建筑进行切片,可以在不同的高度为这些功能提供入口,为建筑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入口组织方式。至此,建筑不仅从形态上与场地达到了完美的契合,同时也从人们行为上实现了内部与外部的无缝连接。
4、“切片”为建筑提供了完整的机理
BIG在台北的“TEK”大厦项目当中,再一次运用了“切片”,为建筑穿上了一件完整的外衣,提供了完整的机理。
“TEK”大厦将成为台北市的“科技、娱乐和知识中心”,它充分利用了所处基地的优势,将公共街道融入到建筑体量当中。在57 * 57 * 57立方体中,BIG嵌入了一个可以从地面旋转到屋顶的螺旋通道,模糊了地面与屋顶,建筑内与建筑外的界限,从而实现了人们在建筑中的奇幻穿越。
方案将参观者从城市街道引领到屋顶花园,上升的螺旋像纽带一样把众多功能块包括商店,陈列室,办公室,会议中心,展览中心,餐厅,画廊和酒店等串接在一起。螺旋隧道将建筑分出了螺旋内和螺旋外两种类型的空间,设计师将酒店客房和办公空间布置在建筑外围,以便能享受到较多自然光线;把零售商店和展厅等不太需要自然光的空间则布置在建筑的中心。
其交通流线的生成逻辑是中心螺旋步道作为主要交通空间,同时自动扶梯系统直接安装在螺旋步道下方,为室内提供了必要的交通连接。四个楼梯和电梯核心筒位于建筑的四个角,在垂直方向上起到必要的承重和空气循环作用。
整个建筑的机理,是由100mm厚的混凝土薄板构筑。在这栋建筑当中,“切片”的优势可以说发挥的淋漓尽致。“切片”组成的台阶,可以让人们实现在隧道中的穿越;“切片”形成的墙面,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尤其是“切片”形成的圆形露天剧场,为非正式的公共聚会提供了自然场地。
完整的建筑形象可以使参观者仿佛在这方寸之间感受到了宇宙的无限博大。而“切片”的处理手法,无疑成为了实现这种虚无的点睛之笔。它不仅满足了建筑的诸多使用功能,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的遐想,它像洞穴,像被风吹过的沙丘又像吸力巨大的漩涡。简单的处理手法,激发了参观者的想象力,人们可以用自己的想象来脑补在建筑中的游走空间体验。就好像中国古典园林,达到了“芥子纳须弥“的境界。
在今天的四个案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切片”在场地处理,建筑造型,建筑空间等诸多方面所发挥出来的优势,难怪它可以经常成为BIG事务所创意盛宴上的坐上宾客。在BIG的设计思想当中,他们似乎更加的注重建筑外部形象的功能性表达,建筑往往与场地进行互动,结合,冲突和对话,让人分不清到底哪里是场地,哪里才是建筑。在建筑与场地的互动当中,处理高差无疑是设计过程中的难点,而将建筑进行切片化,则成为了处理这一难题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它不尽可以高效的解决场地与建筑之间的高差问题,而且它的无限变形能力,也在丰富建筑空间,形象等方面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