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路曦遥 2018-05-30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行为模式越来越复杂多样化。对建筑的空间提出了诸多诉求,如存在感,互动感,聚合感,多样感等等。你可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景观设计师,他并没有在图纸上事先规划好景观道路,而是在场地里洒了很多草种。当草长出来的时候,人们可以在上面自由的通行,久而久之,在草坪上就被踩出了一条条蜿蜒的步行道路。这时,这位懒惰的设计师才出手,根据这些被踩出来的道路补上了景观设施。最终拿到了景观设计大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设计师采取了一种“无为而治“的设计理念,与使用者共同完成了一件更有说服力的人性化作品。那在今天的有来有趣中,就让我们来看看还有那些是需要使用者自己开发路径的建筑作品。


当建筑庞大的像一座城市

中国国家美术馆竞赛方案

OMA

虽然这个项目最后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拔得头筹,但是来自OMA的解决方案还是值得令人深思的。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文化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中国国家美术馆的任务书当中,就规定了其面积要达到将近18万平方米。面对这样的庞然大物,库哈斯的解释是,它不再是一栋庞大的建筑,而是一座微缩的城市。

正是这个“城市”概念的引入,打破了原有博物馆流线清晰的布置原则,彻底改变了该美术馆的工作方式,使其处于一种有秩序的混乱之中。在这里,各种功能的组合可以像城市一样,通过一个中心去连接周边的各个部分;现代的区域和历史区域的对立;商业区和观赏区的串联等。在这样的理念之下,OMA设计了一座巨大的城市底座。

从平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生活是相互混杂的,时刻变化的,边界模糊的,彼此互动的。库哈斯将西方城市结构引入了平面的生成过程,“星形”的放射式道路将几股主要城市人流引导致中心广场。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辨别方向。在基座剩下的区域则采用了一种渐变式的平面划分,由外围的方正网格系统向内部自由弯曲的划分系统转化,没有明确的走廊划分,所有的空间都是彼此相通的。


在这里,没有明确的道路与空间的边界,人们可以漫游在美术馆中,自由探索,这样就带来了各种偶遇,随时都可以发生交流。在这样的空间组织系统下,城市生活与艺术体验相融合,成为一种同时性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混乱就会带来一种程度的融合。这种空间处理手法,对参观路线不做过多的设计,只控制最主要的脉络;对展示区域不做详细的划分,只做大致的分区;对内部活动不做过多的规划,允许了多样可能的场景,这样,人群、流线、活动就有很大可能混合在一起,形成城市氛围,让人在体验艺术的同时也体验生活。

桥梁成了容纳城市事件的平台

Jean-Jacques Bosc Bridge

OMA

这是一座44米宽,549米长的桥梁,它连接着左岸的圣让贝尔城和右岸的Floirac城。看似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桥梁,但是OMA却给它下了一个新的定义——桥梁本身不是城市中的“事件”,而是可以容纳城市所有事件的平台。他们的松散式设计让庞蒂(Jean-Jacques Bosc)试图重新思考21世纪桥梁的公民功能和象征意义。

设计师希望提供最简单的,最不技术的,最不抒情的表达方式 ,它是一种几乎原始的结构性解决方案。这种简单性使我们能够为行人和公共项目创造一个慷慨的平台,以及灵活地满足各种交通的未来需求。看似被人们拥堵的水泄不通的桥面,实际上各种交通工具都各行其道,互不影响。公共交通设施,自行车,都有自己的车道,旨在满足不断变化的车辆需求,当然,最大的区域,还是留给自由度最高的行人。

该桥梁不仅满足了各种交通和使用的新要求,同时还将自然元素引入其中。OMA运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桥梁上布置了林荫大道。

   桥似乎是已经被确定了的交通符号,但是在这个作品当中,它却可以承载更多的城市功能。通行和连接仅仅是桥梁的本质属性,然而在城市生活方式爆炸式发展的当下,它的固有功能属性不得不接受扩展和改良,使其更加的适应现如今的使用需求。在这里,对于桥梁空间的利用,完全是根据使用需求自由变换的。



当展厅成了品牌争霸的战场

The Exhibition Hall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来自OMA的作品,在对传统商业改造方面,他们始终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百货公司品牌的不断增加已经削弱了店铺定义自己身份的能力。使得各个品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趋同。百货公司已经成为一个混乱的品牌争霸的地方,通过不断的独特宣言而相互抵消着各自的品牌力量。

OMA将展览厅的概念引入了该建筑作为科威特市360Mall的新模式,并重新定义了百货公司和品牌之间的关系。在过去,各个品牌店都是各自为政,相互独立,就好像普通建筑当中彼此独立的房间,通过公共走廊进行联通。每种品牌的展示面只能局限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现如今,国内的大部分商场还属于此种模式。然而在这里,OMA将分配给品牌空间的工作交给了专业的文化和商业策展公司来管理。在这些策划活动当中,那些喜欢时尚,关心艺术的年轻人有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以这样频繁的策展活动,来加大各个品牌的成交量,既充分展现了品牌的独特风采,同时也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一举两得。


在这里,交通空间再一次被展示空间所囊括,在公共空间中,策展人和设计师只需将各种品牌的产品排布在展厅当中,至于顾客如何去看,那就让顾客自己开发好了。在这个公共开场的展厅当中,如果你想让顾客多看你一眼,就要学会在这里争取到有利位置。所以,在这里的交通空间,是设计师无法用理性的思维加以诠释的,因为这里面包括了太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自品牌无所不用其极的展示手段,以及顾客的注意力随时可能落到某个其感兴趣的商品上从而自行开发的路线。虽然有着策划公司做全权指挥,但是一旦这种氛围形成,它将又成为一种“无为”的状态。


当建筑平的成了二维空间

Rolex learning Center

SANAA

这个作品其实大家并不陌生,是日本建筑师妹岛阿姨的代表作。建筑的理念是根据妹岛所崇尚的“超平”概念生成的。它是把三维空间压缩为二维空间,消除进深感,从而削弱事物原本具有的前后关系,从属关系和主次关系,进而演变成一个由许多等质物体组合成的集合体。在这里,我们且不深入探讨这一概念,而只看其平面的功能与交通的关系。

在平面上,不要以为那些封闭的圆圈是房间,它们是被建筑师挖空的庭院。在这里,已经没有了房间的概念,整个平面空间是没有墙体阻隔的一个完整空间。妹岛仅仅通过地面随着场地的自然起伏划分了大致的区域。至于在各个区域当中做什么,就由使用者自行组织了。

整个空间开放延展,实现贯通,起伏的地面带来室外自然感和趣味性,完整的空间形成了一种无缝的服务空间体系,各种活动都可以存在,如聚会、学习、餐饮、咖啡等等,甚至还可以滑雪。各个活动所占面积及其之间的距离也由使用者自行把控,灵活性强。各种人群各种事件的交织相遇正符合社会多元交流文化的需要,建筑师的“无为”催生了多样的体验与生活状态,充分的互动满足人们的自我认知与存在的诉求。



在今天的四个案例当中,无论是微缩的城市,还是被塞满了公共功能的桥;无论是各种品牌争奇斗艳的展厅,还是“超平”概念下生成的匀质空间。这些看似玄妙的各种概念背后,其实都是将交通空间进行了消隐,将其融入了各种使用功能当中。在之前的文章当中,我们只是针对功能空间和交通空间相互对立时的讨论,而却忽视了二者相融合的状态将会怎样。其实这种状态在我们生活当中屡见不鲜,只是有些小到了我们无法注意的地步。比如,我们只看中有一定宽度的走廊,楼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交通空间。那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桌椅上,实际上,桌椅之间的缝隙同样可以被看做是一种交通空间。在这个尺度的交通空间中,当我们准备坐下的时候,往往会使缝隙宽一些,将椅子往后挪;当我们真正坐下的时候,又将椅子靠近了桌子,从而使缝隙缩小。从这个细节上来看,其实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积累了很多类似这样调节交通空间的技能,只是因为它们变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而被我们所忽视。然而,当聪明的建筑师将人们的这种本能运用到建筑尺度时,却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空间体验。这些体验并非完全来自建筑师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们仅仅采用了一种“无为而治”的设计策略,他们真正聪明的地方,只是放大了使用者对空间调节的那份本能。

那现在,我们就可以回答这篇文章题目当中的问题了,那就是“世上本无路,但是路就在我们脚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