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十一”小长假,
冒着被大批爱国百姓挤扁的危险,
去北京看了一个展:
世界插画大展,
被丰富多样的插画故事所吸引。
为了纪念安徒生,
曾经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
被画家重新赋予生命。
小编因此想说的是,
纪念名人,
有时候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曾经,
我们为了纪念屈原而有了端午节。
现在,
因为有一个纪念馆而去纪念某个人。
于是,
“纪念名人”这件事本身
也就变得不再纯粹。
形成了名人、建筑、建筑师
三者之间的割裂。
木心曾说,
艺术史就是几个天才艺术家的传记。
那么,
一个纪念馆的产生,
到底是为了纪念谁?成就谁?宣扬谁?
或许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一类——【纪念名人本身】
安藤广重美术馆——隈研吾
说起安藤广重,
就不得不说梵高。
梵高极度迷恋广重,
以至于模仿了他的许多画作,
说是师承之一便是广重也不为过。
(左图为原作,右图为梵高临摹广重画作)
安藤广重是日本浮世绘三杰之一。
为了纪念其在浮世绘中的成就:
静谧的意境,淳朴的乡亲
于是就有了安藤广重美术馆。
建筑师采用当地杉木制成的百叶窗
来模拟广重画作中
“大桥骤雨”的朦胧场景。
建筑所呈现出来的
空气的质感与光线的状态
丰富了建筑空间的层次。
安藤广重的画作
着眼于构成自然界的粒子,
以及用粒子的多层重叠
来表现自然的本质。
他的绘画哲学与隈研吾的建筑理念,
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某种融合,
即透明并不透空,
延续并不连续。
因此,
无论是安藤广重还是隈研吾,
无论是画作还是美术馆,
无论是建筑外部还是内部
都体现着一种纯粹的质朴。
透过这一座建筑,
我们甚至可以学到
对待事情的一种态度、一种人生哲学:
低调、内敛,温情、细腻。
第二类——【成就建筑师自己】
葛饰北斋美术馆——妹岛和世
你或许见过他的画,
但你不一定知道作画者为何人。
这位被梵高崇拜的“画狂人”,
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三杰之一
即:葛饰北斋。
如果说:
葛饰北斋是日本浮世绘的代表,
而浮世绘是日本艺术的代表,
那么葛饰北斋就是日本艺术的代表。
为了纪念这位浮世绘大师的成就,
在东京墨田区建了一座美术馆,
即“葛饰北斋美术博物馆”。
看完建筑,
可能并没有引起你的兴趣。
但如果说这是妹岛和世的作品,
那你估计会坐下来认真研究一番。
的确如此!
妹岛和世作为该美术馆的建筑师,
充分把自己的设计风格融入其中。
纯粹、暧昧、白净。
远远望去,
我们甚至看不到一点
与葛饰北斋有关的元素。
但仔细研究,
貌似是有一点儿关联。
建筑形体的起伏,
大致是对葛饰北斋的名画
《神奈川冲·浪里》的一个牵强附会,
但无论怎样观察,
依旧被鲜明的妹岛特色所削弱,
仿佛只是为了凸显妹岛的建筑风格。
建筑形体上的斜面切削
形成棱角分明的几何形式,
让建筑产生具有反射属性的立面,
从而将自然光引入室内画廊空间,
这暗示着“葛饰北斋伟大的光辉”?
小编依旧没有看出
该方案中的“伟大光辉”
但是对于葛饰北斋而言,
他是入选
“千禧年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
中的唯一一位日本人。
他的绘画风格影响了后来的欧洲画坛,
马奈、梵高等众多印象派绘画大师
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其自身的成就地位则不言而喻。
进入建筑内部,
依旧是白色的空间。
葛饰北斋与妹岛和世,
处于不同年代,不同领域的两位大师,
本身并没有可比性。
但妹岛和世为葛饰北斋设计的美术馆,
的确没有凸显已逝大师的绝代风采。
最多可以说,
该建筑只是一个存有
葛饰北斋作品的美术馆。
或者只是一个纯粹的日本艺术的殿堂。
唯一能与葛饰北斋挂钩的东西,
只是,
这位大师在200年前曾居住在墨田区。
因此,
在墨田区建一座美术馆
来延续大师与该地区之间的关系。
对于小编而言,
目前还没有发现其建筑的奥妙所在。
而目前所能看到的,
则是以一个名人纪念馆,
来彰显个人意志的建筑而已,
无外乎建筑是为谁而建。
第三类——【宣扬一段故事】
张大千博物馆——EMBT
如果说,
齐白石是政府塑造的国家性大师,
张大千则将自己打造成世界性的大师。
那么,
张大千是谁?
徐悲鸿先生评说
张大千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于是为了纪念
这位长须飘飘、仙风道骨的老人,
建了一座建筑综合体,
即:张大千博物馆。
它将成为四川省内江市
最抽象的一座建筑,
作为张大千的故乡,
也将被打造成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无论从建筑形式还是内部空间,
都无从发掘出关于张大千本人的痕迹。
正当小编想
该建筑师是不是政绩产物时,
发现其设计方是西班牙的建筑事务所。
于是就有了
“融合东西方文化”,
“搭建艺术交流平台”,
即博物馆的设计源起及设计理念。
博物馆的整体形态主要以
张大千的山石、仕女画为原型。
钢结构的展馆呈葫芦形,
不规则的钢板仿照的是张大千的胡须。
远观,
整个博物馆在视觉上想要达到的效果,
是西班牙牧童变形的脸孔。
此处插入一段故事。
当年,
毕加索曾赠予张大千一张
《西班牙牧神像》。
而张大千与毕加索的友情
被认为是呈现“东西方文化”融合。
于是借着这个由头,
就有了建一个博物馆的理由。
他与毕加索之间有无“真缘”,
我们并不得而知。
但虽然只是一个短短的见面,
但在媒体的笔下却成了
东西方大师的伟大会晤,
那张合影也成为了
象征东西方艺术相遇的历史性一刻。
不过张大千的晚年的“泼彩”技法,
被不少人认为是
受了西方近现代绘画的影响,
追根溯源也和毕加索
有丝丝缕缕的联系。
因此,
小编认为,
张大千博物馆,
更多的是为宣传一段故事而非一个名人,
张大千在普通大众间的知名度,
很大程度上靠的都是
一个个传奇性的故事。
毕竟名人都是靠故事流传的。
如果,
非要在“名人、建筑、建筑师”
这三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那应该是名人与建筑师之间的
某种看似微妙的联系。
因此,
“名人”纪念馆“成就谁”的问题,
并不在于二者地位高低的比较,
关键在于
当把二者放在同一个建筑中时,
二者是一拍即合?
还是一拍两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