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忆五十年前的高考

滕叙兖 三家村 2024-04-09

  点击“三家村" 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滕叙兖,1943年12月生于大连金县。1963年8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为哈军工第十一期电子工程系学员,1968年毕业。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从事微波遥感科研工作。1989年5月奉调深圳经济特区,从事高新科技项目开发和产业化以及企业管理工作。2003年退休后,从事中共党史军史研究和传记文学创作。主要文史著作:《哈军工传》《风雨彭门——彭德怀家风家事》《陈赓大将与哈军工》等。 



回忆五十年前的高考

滕叙兖



2013年的中国高考日,全国有939万考生(深圳就有3.8万)走进考场,各大城市都有大批持 枪荷弹的警 察在考场外保卫,连爱喧闹爱表现的广场大妈们也暂停跳舞了。时代真是不同了。我参加1963年度的全国高考,转瞬间就是半个多世纪。1959年秋年迈的父母带着妹妹投奔大连的大哥,躲过三年大饥荒必成饿殍之劫,我一个人需在金县三中坚持读完初中最后的学期,学校食堂的玉米粥不断变稀,最后能照到人影。挨饿的滋味像魔爪控制着我,整天精神恍惚。记得同桌的范广永同学每天中午悄悄塞我一条熟地瓜,我藏在袖口躲到无人的地方狼吞虎咽,以充荒腹。几十年后我与在沈阳范家屯区当邮电局局长的老范相遇,首先就是俯首抱拳感谢老同学当年这一条红薯之恩。1960年夏初中毕业后,从金县登沙河镇转学大连。感谢大连名校——大连二十高中收下我这个土里土气的但成绩全优的农村孩子,给了我走向人生光明前途的重要机会。高中头两年是“瓜菜代”时代,几乎人人都得浮肿病,至今最刻骨铭心的印象就是一个字——饿。到1962年下半年市场供应情况好转,转过年基本不挨饿了,虽然主食都是玉米面,副食很少,终归窝窝头能填饱肚子了。寒门子弟,心无旁骛,只有拼命读书,唯一目标是一定要考取大学,我刻在心里但不能告人的更大目标是离开大连,远走高飞,因为故乡留给我的是饥饿贫困的阴影。我在高中三年的苦读生活,一言难尽。看到现如今城里很多中学孩子们生活优越而散淡,沉浸在手机和游戏机前,早早的就出双入对,卿卿我我,没有什么思想压力,我真是不理解这一代人啊。1963年5月下旬毕业考试后,我们就算正式毕业了。毕业典礼上,高三年级四个班评出四个优秀毕业生,三个女生,一个男生。优秀毕业生的条件是必须六个学期都是全优成绩(每门功课都是5分)。那个男生就是鄙人,我坐在主席台上,挨着女校长严琴阿姨,怪难为情的,低着头不敢正视台下的同学们。进入紧张的备考冲刺阶段了,我家住在岭前八一路,离中山区世纪街的学校路途遥远,为了节省时间,只能在家里复习功课。问题是我家只有一间不大的屋子,老父亲有病,咳嗽声不断,没有我看书的环境,怎么办?高中毕业八一路对面就是秀月街山地,我找到了满意的天然书房。每天早饭后,妈妈为我准备几个苞米面窝窝头,一根黄瓜,再带点咸菜,外加一大瓶水。我备足粮草,背上书包,穿过一条小河,沿山路逶迤而上,找一巨石遮阳兼为靠背,坐下温习功课,累了还可以躺下休息。大连的夏天气温不高,山上安静得没有一丝噪音,习习山风,青青细草,与我为伴。直到下午斜阳西下,我才下山。整个备考阶段,除了下雨和学校有活动,家门前的那片大山就是我的专属学习园地。填写报考志愿书颇费思量。我内心第一志愿是新闻专业,将来去当记者,记者可是“无冕之王”啊,国内外四处采访,见多识广,可以在报章上发大文章,多有风采,多么神奇!那时候的我,很渴望能把自己写的文章变成一串一串铅字,印在报纸杂志上,至于今后能否出版一本书,那怕是可望不可即的幻想。我首先征求老父意见,父亲说,你的三哥四哥都是学工的,你也学工科吧,学文科恐怕跟我一样,得当一辈子吃粉笔面的教书匠。我再征求班主任石惠芬老师的意见,我的文科一直是强项,高二是语文课代表,高三当学校文艺壁报的主编。可石老师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当然要考理工科了,你的数理化都很好,报清华!”于是我的第一志愿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第二是北京航空学院,第三是天津大学。有一天,石老师把我找到教研室谈话。神神秘秘地告诉我:“学校决定推荐六个同学考军工,这里面有你,但一定要保密啊。”我糊里糊涂的,忙问:“军工?这是个什么学校呀?”“你不是认识胡晓明吗?”“怎么不认识?他是我们的榜样呀!”“那就对了,去年他就上的军工。”胡晓明是大连市委第一书记胡明的儿子,我上一届的师兄,是我们二十高的尖子生,我特佩服他,他上的大学一定很好。我终于知道军工就是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是一座保密的军队大学。到那里上学就自动参军了,那个年代能入伍当兵是非常光荣的。我暗自高兴的是,如果能被军工录取,家里就不必为我的学费问题犯愁了。回家告诉父母,老人家也很高兴。不久我与同学一起,秘密去马兰河一家医院体检,大约有四十来名各校的高中毕业生,都是为军工招生作准备。回到学校,不少同学以异样的目光打量着我们,其实,没有不透风的墙,高三同学都知道我们是幸运儿,有个军校会提前录取我们,当然个人高考成绩是关键,老师告诉我,达不到清华大学的录取线,军工不会调档政审的。记得是七月上旬,全国统考三天,正赶上大连暴雨滂沱,每天都得打伞进考场,中午自己带个饭盒,生怕误了下午的考试。现在高考时家长成群结队焦虑不安地等候在考场外,我们那个时候,考场门口除了监考老师外没有任何无关的人员。考生的纪律也特别好,我记得只有一个考生迟到了几分钟,监考老师不准他进考场,考生大哭,最后也不通融,硬是不让他进。我当时想,监考老师这样狠心!每天回到家里,父母也不问我考的怎么样,妹妹考完高中了,她会悄悄问问我情况,我说物理考得不太理想。我知道父母不想干扰我的情绪,另外他们有信心,小儿子一定会考上大学的。发榜前是漫长的等待,每天我和同学到大海里游泳,随便潜水捞点野生海带。不知道后来有某大专家说海带能阻挡美国航母,要是知道我哪能不爱国呢?一天下午,邮递员送来了一封挂号信,我在八一路碰见正四处找我的妹妹:“录取通知书来了,你考上军工了!”我急忙小跑赶回家里,看到那份印着哈军工大红公章的录取通知书。老父笑眯眯地说:“等一会你去邮局给你四哥打个电话,让他明天回家,全家照一张纪念照片,庆贺你考上了军工大学。”我四哥在大连工学院当讲师,可惜我的大哥因肺静脉出血住院治疗,我离开大连前特地到医院向大哥告别。没有大哥在1959年把父母双亲接到大连,我的人生就很难讲是个什么样子。8月中,考取哈军工的14名大连年轻人在一位空军少校带领下上了去哈尔滨的火车。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面容黧黑身体消瘦的小伙子。我自报家门后,就问他是哪个学校的,他有点腼腆,小声告诉我:“我是大连八中的,我叫徐 才厚。”

在哈军工的第一张照片一进哈军工,就穿上军装。开学后,我和徐才厚都分配在电子工程系,我是雷达专业,他是通讯专业,两个大连老乡常常在路上见面聊上几句。那时候徐 才厚为人厚道,和同学关系很好。

咳,人生之路真是难料啊!

写于2013年7月

2023年2月修改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

图文编辑:張麗娜



END



微信号: sanjiacun66


观今宜鉴古 温故而知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