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专访丨郑小瑛:指挥是对人生最长情的告白
文化周刊
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
是第一个登上国际指挥舞台的中国人
她三次患癌
87岁还活跃在舞台
她是郑小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341lkxowk&width=500&height=375&auto=0
她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中央歌剧院乐队首席指挥。1978年以来经常担任国家重要演出活动的指挥,先后指挥了《茶花女》、《卡门》、《蝴蝶夫人》等十多部中外大型歌剧;还曾与中央乐团、中央歌剧院等十多个交响乐队合作,举行音乐会。而这样一位享誉中外的指挥家,接触指挥实属偶然。
这个对我完全是个偶然。因为我参加革命以后,在新解放区开封进了一个文训班,这个文训班南下过长江的时候就成立文工团。文训班里面都是当地的一些中学生或者是一些社会人士,他们喜欢唱歌跳舞,在一起就免不了唱歌。可是我发现他们连一些简谱都不太认识,一唱起来没腔没调拍子也不对,我从小就学一点钢琴,简谱是我无师自通的。我说不对啊,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他们说你还挺明白挺棒的,你来打拍子吧,我就变成指挥了。
偶然的客串为郑小瑛打开了指挥的大门,后来,她一路高歌,被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
那时候我们国家没有指挥专业,正好文化部请来一个前苏联专家,他说每天下午有时间,可以帮你们培养年轻的指挥。我当然很高兴,凭着我小时候学点钢琴,当时离开家的时候已经弹肖邦弹贝多芬这样的水平了,再加上我在文工团瞎指挥来着,所以他一考察我的耳朵、钢琴这些,一下就看中我了。我就成为那个班里的优秀生。而且我是唯一的一个女孩子,所以就成为新中国受过专业训练的第一个女的合唱指挥。
专业训练加上良好的领悟能力,使郑小瑛成为国内一流指挥,被业界称为少有的指挥精准的人,不仅如此,她还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极受学生爱戴。
我在指挥系教学已经六十多年了,有的孩子技术方面无可挑剔,但是他缺少了一点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者一种爱心,我认为他首先要非常爱这些演奏员,如果演奏员不跟他创作,他是个光杆司令。年轻的指挥要善于理解音乐家,跟音乐家交朋友,如果你是优秀的,把你对作品的好的理解用好的方法传递给大家,带动大家一起来创作。
郑小瑛69岁被查出罹患癌症,然而她并没有被病魔打倒,大病初愈的郑小瑛开始她人生的首次创业,到厦门建立了一支全新体制的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交响乐团”,在父辈的家乡继续她的音乐人生。
我到厦门去做一个民办的乐团。这些孩子都是离乡别井而去,到了一个陌生的南方的城市,是在尝试一个民办的乐团,他们的前途也是未知的。所以必须爱他们,要体会他们离乡别井而来,体会他们的期待。不是用一种很庸俗的关系去拉拢他们,而是用正面的生活理想让他们觉得在这里生活是有意义的,也是用严格的方式来训练他们让他们觉得有收获,让他觉得值得在这里。我把丑话说在前面,我说你们来这里会很辛苦,每天至少排练五小时,我会去给你们争取合理的报酬,从来没有说高薪。在这里天天练,很多场可能是想要提升修养的听众第一次来,如果来了看到很懈怠的你对自己的音乐事业不爱,他们不会来第二次了。应该每一次都看重自己,要尊重自己的职业,别人才会尊重你。这些都是我经常跟他们讲的。
2013年,被告知需接受总监换届的郑小瑛离开了自己苦心经营16年的“厦门爱乐乐团”,随后,郑小瑛又两次被查出患了早期癌症,但她依然在音乐的道路上坚持不懈。
原来他们邀请我去爱沙尼亚的一个东方艺术节,请我去指挥一场全部中国作品音乐会,因为外国愿意让他的乐队为专门的中国作品举行一场音乐会,这个很难得所以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可惜我病了。
我在病床上就想这件事儿是不是可以呢,就问了大夫,正好大夫说放疗完了以后
可以出院,我就问他出院多久可以去指挥,大夫说一个月吧。一个月来得及,我就赶快在病房里头开始锻炼,跟那边联系说我可以去了。
我出来一个月我就戴着假发带着中药飞到爱沙尼亚去了,一去又指挥歌剧《卡门》又指挥了一整场中国作品的音乐会,我觉得我的生命又回来了。
生命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生有死,不过有的早一点有的晚一点。如果说遗憾的话就是你想干的事还没干完,但是终归要走的。如果说你尽量把想做的事情做好了,自然的用不着太惧怕,也许我就是这样的心态,所以我没怎么把它当个事。
面对疾病的到来,郑小瑛淡定从容,康复后继续执着的坚守在推动中国歌剧艺术不断发展的前线。
这是一个很小的一个领域,西洋歌剧传到中国来,现在我们介绍的都是经典,都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岁月的锤炼。这些东西会给我们带来西方文明的知识,会拓宽我们的眼界,而且通过歌剧这样一个特殊的品种,你会了解西方是怎么样用音乐来诠释戏剧的,不是一个背景音乐,那是通过音乐来写戏。
你看现在我们有的时候叫“歌剧音乐会办”,歌剧本身需要的太多,要道具要服装布景啊……花很多钱。但是它本身没有戏,我还可以在音乐会上演奏,说明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音乐,是歌唱,是交响乐的伴奏烘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表演来欣赏它。这里头有很丰富的很好的艺术的元素可以供我们享受,同时这种表演可以帮助中国的作曲家戏剧家更好的创作出中国内容西方形式的、洋为中用的歌剧。这是我的想法。我就起了个名儿叫“洋戏中唱”。
汲社会之所需
尽自己之所能
我看看社会上有哪样事情是需要的
我又会去做。
10月30日晚18:50分
山西公共频道
《文化周刊》
不见不散!
启迪思想
温润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