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

2017-05-16 绿金会

编者按

绿色金融也称环境金融,要求金融机构向项目融资时,将环境污染与企业的信贷风险挂钩,引导和促进企业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如何加强绿色理念培育,完善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建设,提升绿色金融资金使用效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本期新论版约请了本省的三位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绿色金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从供给侧改革视角看发展绿色金融意义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均具有特殊的中国内涵,二者紧密联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引绿色金融发展方向,绿色金融资金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助力,因此,当前探讨我国绿色金融的内涵与发展意义必须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

一、我国绿色金融的兴起

    经历多年粗放型经济增长,我国资源环境负担不断加重,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断恶化。以绿色金融助推绿色经济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在我国兴起,并茁壮成长。2005年我国颁布《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2010年我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数世界排名第二;2008年我国发布《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我国绿色保险市场发展奠定基础,2012年我国环责险试点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已经超过10个,承保金额近200亿元;2015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明确绿色产业的范围、绿色债券上市发行的审核机制和条件,保证发行人将募集资金用于绿色产业项目建设、运营、收购或偿还绿色产业项目贷款,强调绿色债券发行的充分信息披露,对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实行优惠政策,规范引导绿色债券健康发展。2015年我国共发行有绿色债券590只,金融6186亿元,包括非金融企业债、地方政府债,品种较为齐全,主要为短期融资券、政府支持机构债和中期票据三类。与此同时,我国绿色消费理念也逐步深入民心,2016年我国出台《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加大绿色消费的宣传和教育,深入家庭和学校广泛开展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宣传,消费者对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节能电器等绿色产品的偏好不断增强。

二、绿色金融的中国内涵

    绿色金融的兴起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生机活力,且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国际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发展对比,我国绿色金融及绿色经济还有着更多的含义。绿色金融也称环境金融,1980年美国出台《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即“超级基金法案”,首次将环境污染作为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提了出来,并将环境污染与企业的信贷风险挂钩,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关注,主要任务是改善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


    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实践看。一方面,与国际发达国家类似,我国绿色金融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空气净化、水质保护、森林保护等等均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后,我国依靠高投资、高消耗、低成本拉动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不断显现,我国经济改革方向也从需求管理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在此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还承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任务,我国绿色经济的含义也扩展到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去落后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方面,如从国际标准看,钢铁行业的去产能、去库存融资项目并不能划为绿色金融项目,但在我国是被认定为绿色金融项目的。因此,不仅是改善环境的金融活动,节约能源、降低单位能耗的金融活动都属于绿色金融,其业务包括对相关绿色环保产业及能够促进节约能源、降低单位能耗项目开展的信贷、证券、保险、基金等,也即我国绿色金融是具有特殊中国内涵的。

三、我国绿色金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供给侧改革在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发展阶段特征下,也具有不同的内涵。第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粗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节能、高效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去过剩的产能、库存,降低过剩产能和库存对资源的占用,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第二,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结构失衡,直接融资发展较慢,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导致企业和银行的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因此,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要关注去杠杆,优化融资结构,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三,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又一重要任务,但我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仅仅是因为税负高,还与我国混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及市场化程度不足有关,因此,在这一问题上,除了税制改革,我国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市场化改革。第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关注经济协调均衡发展,对一些薄弱领域进行重点扶持,在尊重市场运行规律的同时,在相关政策上是对“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棚户区改造等进行政策倾斜。


    我国绿色金融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也在于以上四个方面。一是绿色金融资金的优化配置有利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是环境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发展的结果,绿色金融通过绿色风险投资等方式将落后、过剩产业的资金调整到新能源研发、生态型农业、能源节约、污染治理等产业,有效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促进“去产能、去库存”的同时,加速落后产业自然淘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二是绿色金融资金有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方面在国家扶持的公共性绿色金融项目上,绿色金融资金通常提供专项贷款执行低息甚至无息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如绿色金融债券、绿色基金等,融资成本通常低于银行贷款,为绿色产业扩展了低成本融资渠道。三是绿色金融资金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建立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础目标是实现并完善市场化资金配置机制,绿色金融资金配置也应以市场化为主,通过市场渠道来筹集和使用资金,淡化政府干预。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联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引绿色金融发展方向,绿色金融资金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助力。四是绿色金融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有机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是顺应时代需求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基本要求。在绿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绿色金融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绿色金融不仅能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还能通过市场化运作的绿色供应链金融模式,构建涵括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完整绿色农业产业链,优化农业生产的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三农”产业的补短板任务。可见,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必要保证。


    (作者为泉州师范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经验的借鉴意义

    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是我国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场创新与变革。从国际视角看,绿色金融的发展已有多年历史,已经形成成熟的发展体系,其中一些经验做法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一、绿色环保社会责任和绿色消费理念

    国际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提升绿色环保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求企业绿色经营生产,倡导居民绿色消费。金融机构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参与主体,国际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挥金融机构在强化绿色环保的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中的引导作用。一是执行项目贷款评审的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是引导和促进企业承担保护环境社会责任的重要准则,目前国际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普遍采纳赤道原则,经过赤道原则发放的贷款不断上升,融资额已占到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65%以上。二是通过附加贷款条件引导绿色消费。如澳大利亚MECU 银行推出特色汽车贷款,贷款者要获得贷款就必须种树帮助吸收汽车排放的尾气。英国巴克莱银行则通过信用卡业务对绿色消费的居民实施各种优惠政策,消费者绿色出行、购买相关绿色产品都能够得到优惠,英国巴克莱银行表示,用于刺激绿色消费的优惠资金将占到该项业务利润的50%。从成效看,这些国家金融机构虽然投入更多资金,但由于社会绿色环保责任意识得到强化,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认可不断提高,企业绿色生产经营的收益增加,绿色金融资金供给与企业绿色经营收益增加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绿色金融资金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共享机制

    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规范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有利市场监管,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国际发达国家除了在社会责任上强调绿色环保外,更将绿色环保责任写入相关环境法律,并制定相应的绿色金融法规,保证环境保护与绿色金融有法可依,相关信息充分共享。如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从法律上明确环境保护利益相关人的责任范围,同时也制定了绿色金融发展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机构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厘清和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要求信息充分共享。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美国绿色项目界定清晰,企业绿色经营标准明确,信息充分披露,金融机构和企业充分互动,为绿色金融资金的优化配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政府绿色资金的运作和使用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基本、也最具争议的一个问题。绿色金融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活动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方面,绿色金融是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动的金融活动,其本质上必然无法摆脱追求利润的商业属性,因此,绿色金融的运作模式必须是以市场化为前提的。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又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具有一定公益性特征,这又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尤其是绿色金融体系发展并不完善的国家,政府资金的支持引导尤为重要。从国际上看,与国际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对应,其绿色金融主要以市场化形式发展,但由于不少绿色项目仍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且规模较大,因此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扶持措施。一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担保激励绿色环保项目。如2009年美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和电力传输技术等绿色项目进行贷款担保,并写入当年经济刺激方案;德国对绿色项目贷款则给予一定的贴息和利率优惠,贴息和利率优惠部分由财政支出。二是政府以设立基金但不干预的方式支持绿色项目发展。如2001年英国设立碳基金,该基金由政府投资,但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基金公司的经费开支、项目投资等均按企业模式由董事会决定。德国则以政府和德国复兴银行共同投资形式成立碳基金,该基金公司主要投资节能减排绿色项目,也有充分的独立性。国际发达国家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不改变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少量的资金撬动了大量社会资源投入绿色项目,在资金运用上起到了良好的杠杆效应。

四、各类机构绿色金融资金的相互协调

    国际发达国家各类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及功能不同,在绿色环保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还成立专门的银行机构服务于绿色环保项目。一是发挥政策性银行在绿色项目上带动作用。如德国复兴银行是德国影响力巨大的政策性银行,在德国绿色金融发展上起到了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德国财政部委托德国复兴银行管理绿色贷款贴息的资金,通过其寻找优质的绿色项目和企业。德国复兴银行不受政府干预,独立开发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在绿色项目选择和融资上公正、透明,保障了绿色金融资金的高效公平使用。二是成立专门的银行服务绿色项目。如波兰专门成立环保银行,在项目评审时综合考虑经济学家、环保专业人士意见,对项目经济效益和环保进行综合评价,充分挖掘项目潜力,因此虽然其提供的贷款利率通常低于市场利率,但实现了盈利目的。政策性银行和专门成立的环保银行,相比普通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发展更具有针对性,对盈利的要求也低于普通商业银行,其与普通商业银行互相协调配合,填补了非盈利绿色项目的空白,也带动了营利性绿色项目的发展。

五、绿色金融资金产品创新和交易市场机制

    资金供给必须有充足的资产与之相匹配,国际发达国家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和产权交易市场创新为绿色金融资金寻求出路。一是不断丰富其绿色金融产品。目前国际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涉及生产、消费各个环节。在绿色信贷上,为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各国的绿色信贷门槛不断降低,如美国银行创新了支持节油技术发展的无抵押兼优惠贷款;在绿色证券上,欧洲投资银行在2007年创新发行了首只绿色债券,并通过担保方式创新提高信用级别,至今欧洲投资银行仍是绿色债券市场的主要发行人;在绿色保险上,1988年美国成立了专业的环境保护保险公司,之后在强制保险方式、个性化的保险设计、政府担保上不断创新;在绿色消费上,荷兰银行将绿色消费金融产品扩展到建筑领域,并向家庭提供房屋节能减排的绿色抵押贷款。二是加强绿色产品产权交易市场创新建设。美国建立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欧盟成立了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澳大利亚创新的新南威尔士交易体系等,在促进建立减排者获益和超排者支付成本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与碳交易有关的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为发达国家绿色金融资金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渠道,使得绿色金融资金供给与需求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经济学博士)

构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绿色金融助推绿色经济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我国应加强绿色理念培育,完善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鼓励市场创新是优化绿色金融资金配置,提升绿色金融资金使用效率,构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理念培育是发展基础

    一是培育金融机构绿色经营理念。金融机构要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长期发展战略,在经营决策中强调环境保护。同时要充分认识绿色金融发展对其改善经营状况,拓展市场份额的积极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机构依赖利率管制产生的存贷利差获得超额利润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绿色金融涉及较多新兴产业和节能减排项目,市场潜力大,社会形象好,将是金融机构重要利润增长点。


    二是培育企业绿色生产理念。企业要改变依赖低劳动成本、低技术、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要将环保技术创新升级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要不断扩展融资渠道,借力绿色金融支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研发新型绿色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履行社会责任,将改善资源环境、节约能耗作为企业的核心生产理念和价值观。


    三是培育消费者绿色消费理念。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企业生产的最终目标,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对企业推行绿色生产有重要引导作用。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出台《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大绿色消费的宣传和教育,深入家庭和学校广泛开展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宣传,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节能电器等绿色产品。要建立贷款人的绿色信用评价体系,将绿色环保、节能指标纳入信用考察。

二、法律法规完善是发展保障

    一是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建设。要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实施标准和操作规范,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从制度上引导金融机构推进绿色信贷,鼓励企业使用绿色融资进行节能减排,化解产能过剩,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金融创新促进林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排污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为金融机构向相关绿色产业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建立了制度保障,应充分发挥相关制度的作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完善。


    二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杠杆带动作用。财政资金和央行资金能带动私人部门和金融机构资金投向绿色产业,具有较强的杠杆作用,因此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采购、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介入绿色金融项目。同时要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在不干预管理运作的前提下,通过股权投资、隐形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补偿等方式间接参与绿色金融项目,提升财政资金的杠杆率。


    三是强化监管,建立信息共享制度。要加强市场监管,有效识别企业存在的环保风险。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部门、环保部门与发改委、经贸委等政府部门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制度。确保第一时间识别企业落后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与有关部门共享,为金融机构识别企业生产经营、环保风险等提供信息,确保绿色金融政策实施统一性,促进相关政策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三、市场化运作是机制核心

    一是培育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中的职责和作用各不相同。要发挥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形成互补。在绿色金融发展的初期,对公共性质较强的一部分绿色产业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带头参与和示范作用。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积极挖掘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实现绿色产业发展和商业银行利率增长的双赢局面。要充分挖掘互联网金融在支付结算、融资、投资理财保险等方面的创新优势,为绿色经济增长提供专业化服务,形成多元化市场参与主体。要加大绿色金融中介机构的培育力度。鼓励与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相关的信用评级、产品认证、资产评估机构、信息咨询、环境风险评估等中介机构的发展。


    二是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市场产品与机制创新。(1)加强绿色融资产品创新。缺乏抵押品是企业融资主要难点,绿色金融项目的抵押品更为难寻,因此要加大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排污权质押贷款等产品的创新和使用;在化解产能过剩上,要鼓励融资租赁、订单融资、并购贷款等融资工具的开发应用;在节约减排绿色金融项目上,要推广低碳信用卡等金融产品。(2)创新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发展前景好的环保企业直接融资。探索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表现好的企业优先提供上市、股权融资、债券发行机会的机制。国有融资担保机构要优先为节能环保企业服务。(3)积极培育环境产权交易市场。要控制整体排放总量,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条件成熟地区或行业开展排放总量控制试点,待时机成熟后推广。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股权交易中心功能,确保相关企业能通过排放权交易获得节能减排收益,同时也为企业进行排放指标(余缺)的调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源:福建日报   作者:刘义圣;徐清;林勇,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拇指处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