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色债券存续期管理需要机制保障

2017-07-12 绿金会

作者:汤维祺 鲁政委


2016年可谓我国“绿色金融元年”,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一系列探索、实践都取得了瞩目的进展。其中,绿色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是最大的亮点。从2015年几乎为零的发行量迅速增长到超过2000亿元,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39%。


从国际市场上看,绿色债券最初由世界银行等多边国际机构主导发行,随后逐步扩大到其他银行、企业等多元化的发行主体。绿色债券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30亿美元(约人民币21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810亿美元(约人民币5590亿元)。


||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爆发式增长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经历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随着近年来相关政策的快速完善,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也呈现出跳跃前进的态势。


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简称“39号公告”),并以附件的形式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对绿色金融债的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同样在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发布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对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提供了指引。


此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16年3月先后发布了绿色公司债券的试点通知,明确了绿色债券发行及挂牌上市交易的相关规定。


基于沪深两市的试点经验,证监会于2017年3月发布《关于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为绿色公司债进入银行间市场开启了通道。至此,我国各类绿色债券从发行到上市交易的政策基础已经基本完备,助推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根据Wind公开数据整理统计,2016年我国共发行了83支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089.39亿元,涵盖了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和国际机构债等多种类型。其中,绿色金融债成为了绿色债券中的绝对主力,发行数量达到21支,发行规模为1550亿元,占总发行量的74.2%。这从侧面印证了以信贷投放为手段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支持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上仍然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进入2017年,随着我国债券市场利率的持续走高,发行人通过债券进行融资的成本显著增加,致使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Wind数据整理统计,2017年初至6月期间,我国共发行了48支绿色债券,发行规模729.49亿元。绿色金融债发行数量为18支,发行规模516亿元,占总发行量的70.7%。尽管绿色金融债的发行规模占比相较于2016年略有下降,但依然远高于公司债、企业债等其他绿色债券品种。


|| 绿色债券快速发展背后藏隐忧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飞速发展,显示出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和绿色发展进程的巨大动能及发展潜力。但与此同时,市场规模的扩大、参与主体的增加,也对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确保数千亿元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放到绿色项目、切实支持经济的绿色发展和转型,是绿色债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绿色债券的存续期管理,加强募集资金监管,以及推动市场主体自身能力建设等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人民银行、证监会、交易商协会等绿色债券主管机构都在相关政策中设定了必要的监管措施,从募集资金使用管理、绿色项目筛选标准、项目决策程序、信息披露等方面对发行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确保募集资金真实地投入到绿色产业项目,避免冒用、滥用绿色项目名义套用、挪用资金等情况的发生。


针对非银行机构发行的公司债以及债务融资工具等,相关监管部门参照其他专项债券的管理要求,通过定期信息披露、开立专项托管账户,以及鼓励第三方评估认证等手段监控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由于在债券发行时需要明确资金用途,并且变更用途需要按要求提前进行公告和披露,通过专项账户、信息披露等手段,可以较为有效地监控非金融绿债募集资金的合理合规使用。


而对于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银行机构发放绿色贷款(或置换已储备绿色项目贷款),而由于银行信贷项目存在滚动和动态变化的情况,因此难以在发行时明确限定资金投向。而对于募集资金存续的管理,是依靠发行主体自行进行披露与鼓励第三方认证机构参与跟踪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银行机构要确保资金投向绿色项目,也需要自身在绿色金融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


|| 强化监管和提升业务能力双管齐下


结合前文分析,笔者对完善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内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提出两方面建议,包括从监管政策上强化绿色金融债存续期资金使用的监管,以及提升绿色金融债发行机构绿色金融业务能力。


——强化存续期对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强化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资金用途监管与信息披露规则的强度,对于优化绿债管理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可行的措施包括:在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间,加强募集资金专项管理,引入在绿色金融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和经验的金融机构,对其他金融机构的绿色资产池进行动态持续认证、对绿债募集资金进行专门账户监管、对绿色项目融资进行托管运营。


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银行机构在绿色金融业务领域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较为成型的体系、模式、标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些银行机构开立托管账户,在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放过程中,利用已经形成的规范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的标准体系,对托管人的绿债资金用途投向进行实时的管理、跟踪,并对相关业务进行指导,能够有效地强化绿债资金用途监管。此外,受托人按照监管要求,定期向市场披露托管报告,披露托管资金投向及绿色产业项目进展和环境绩效的情况,提升市场的透明度。


——开展同业合作,加强能力建设。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能力,是促进绿色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绿色金融的能力建设需要经历理念宣贯、体制机制建设、专业能力提升、专业产品与服务的创设等多个过程,需要有引导、有目标地循序渐进。


鼓励金融机构间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上的同业合作、交流,由绿色金融体制健全、管理流程完善的金融机构,对其他金融机构的绿色项目进行托管运营,在此过程中,逐步帮助、扶持中小银行建立绿色金融业务的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及标准体系,包括绿色金融业务属性认定、授信业务办理、环境风险识别和管理,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层面的人员及业务培训,可以有效地提升银行业整体开展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业务的基础能力。


(作者系兴业研究研究员)



【相关阅读】
★ 16家上市公司"尝鲜"绿色债券 首批说"滋味差别不大"

★ CBI:为什么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比你想象的更规范?

★ 高能环境:拟发行12亿元绿色债券和8.4亿元可转债

★ 绿色公司债发行还得添把火

★ 券商承销绿色债券走俏背后的逻辑

源:中国经济导报,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