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倾力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风险隐患增多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银行业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倾力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强大保障。
从过去5年银行业的发展来看,一方面,银行业坚持支持重点领域与支持薄弱环节并重,主动对接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大薄弱领域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积极支持培育经济发展中的新产业、新动能、新力量,坚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过去5年,我国银行贷款年增长率稳定在13%至15%之间,持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为实体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主动对接“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
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是银行业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最重要的体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既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也是努力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重要举措。通过金融供给侧发力,促进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有效匹配,提高金融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率,银行业为振兴实体经济提供金融动力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把握经济新常态特征,聚焦支持实体经济本源,坚持以新理念、新金融、新服务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综合化金融服务体系,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自身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在信贷布局上,银行业突出加强对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新增项目信贷主要投向“十三五”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充分把握“中国制造2025”中蕴含的丰富金融需求,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智能制造的发展,支持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模式变革及绿色改造,促进传统动能焕发生机。
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银行业主动对接“三去一降一补”等重点任务。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银行业稳妥推进去杠杆工作,积极运用财务顾问、债券承销、债务重组、产业基金等多种手段,帮助企业去杠杆、促发展,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要求,银行业着力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研究以及合理把握信贷投放,在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实施更加严格的调控要求,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业内专家认为,下一步,银行业应当加快转变经营模式,做优主业,做精专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价值和利润。继续降低金融机构收费标准,坚决治理“不服务、只收费”现象,清理规范中间环节,缩短资金链条,避免以“通道”、“名股实债”等方式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努力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普惠金融“润物细无声”
发展普惠金融是一项关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关乎人民福祉的重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银行业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全面战略布局,促使我国普惠金融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以大中型银行为骨干力量,银行业努力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推动网点渠道创新转型,在便民、惠民金融领域加大创新支持力度,金融服务覆盖面明显扩大。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偏远乡村的农牧民,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普惠金融的受益者。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小微企业、“三农”及贫困地区等薄弱领域打开了共同发展的窗口,使其看到了共同创富的希望。
在服务“三农”方面,银行业支持力度持续加强,“三农”金融服务模式继续创新,稳妥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涉农贷款余额稳步增长。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8.2万亿元,同比增长7.1%。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截至2016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6.7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37.8%,比上年末增长13.8%,比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6.1个和7.1个百分点。
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商业银行在精准扶贫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突出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特殊群体的特惠政策安排,使其获得了更加实惠的金融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金融应用日趋成熟,各家商业银行加快布局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借助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新技术、新手段,商业银行对金融服务薄弱领域、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创新产品和服务手段、优化担保模式,切实解决了边远地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引领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绿色发展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加快布局,推进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和多层级政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助力绿色金改试验区扬帆起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金融参与主体不断增加,已由最初的兴业银行等少数赤道银行,延展至全银行体系。主要商业银行均已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建立绿色信贷机制(将环保、节能减排等因素纳入贷款发放评估标准),完善绿色信贷风险与内控管理体系。在金融产品方面,形成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多层次、广覆盖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银行业大力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作为全球仅有的建立“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3个国家之一,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7.2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0%。
绿色债券市场2016年初启动,发行量从无到有,一年发行量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兴业、浦发等多家银行积极参与到绿色债券发行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成为我国发行绿色金融债的主力军。
从少数金融机构自主探索开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正在转向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相关业务的深度、广度以及专业化程度都在快速提升。可以预见,随着“绿色风口”的来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各个工作环节中,切实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相关阅读】
★ 中信银行呼和浩特分行:绿色金融解农牧业融资难题
来源:金融时报,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