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只土壤修复产业基金撬动千亿市场: 拟“首投”徐州国家级产业园

2017-09-28 绿金会

    中国首只土壤修复产业基金即将落地。


    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获悉,北京易修复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修复”)联手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大地”)、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天环境”)、山东新鸿大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鸿大地”)、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都市环保”)等7家公司筹建“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该基金有望年内正式成立。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易修复生态平台创始人黄锦楼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总规模是100亿,首期基金大约10亿。


    北京天鸿集团下属的新鸿大地副总经理邵福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相比烟气治理和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市场仍是早期。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的首期基金的落地,将从资本层面推动产业快速和健康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首期基金在筹建的过程中,已经确定了一个主要的投资项目,即在徐州筹建国家级土壤修复生态科技产业园,基金方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确定了投资意向,双方正在商谈投资的具体方案。

年内完成首期10亿基金认缴

    作为环境市场中的新兴市场,土壤修复前景广阔。


    据业内预测,2017年土壤修复市场预计可达200亿元,“十三五”时期市场有望突破1000亿元,从中长期来看规模可达万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易修复联手中节能大地、博天环境、新鸿大地、武汉都市环保等4家公司,在今年4月13日宣布筹建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随后,包括杰瑞环保、博世科、航天凯天环保等3家公司成为基金的新发起人。


    杰瑞环保总裁王丕学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杰瑞环保主要提供土壤修复产业所需的装备和技术,看好土壤修复市场的前景,但这一市场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规模化。希望通过参与产业基金,推动行业的规模化发展,促使土壤修复的装备和技术成本进一步降低。


    黄锦楼表示,产业基金是各地生态修复项目吸引投资的重要渠道,可起到固化行业资本,吸引外部资本或者跨行业资本的作用,同时对于树立行业行规,集聚市场信息,推动行业技术和模式创新、发挥各方优势,促进项目落地,做大行业体量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首期10亿基金,新鸿大地已经完成认缴3亿,其余发起人初步表示将认缴1亿以内的资金。邵福军解释,新鸿大地对产业基金非常积极,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环保产业投资和土壤修复业务符合公司战略发展定位,而且与集团母公司北京天鸿集团的新兴产业投资领域可以实现战略协同;另一方面,产业基金的模式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利于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国有企业和民营资本、企业机构之间深度合作,通过共建平台,责任共担,收益共享。


    中节能大地董事长杨鹤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初步计划投入1亿以内的资金,具体金额还在等集团的讨论和审批程序之后才能最后确定,预计10月份可以确定。”“我们初步确定也是投入1亿以内的资金,具体金额等待集团投委会的审核。”王丕学解释,希望可以尽快走完内部程序。


    黄锦楼透露,首期基金规模为不低于10亿,如果这7家环保公司认缴的额度没有达到10亿,那么这部分资金将由基金的管理公司阿拉丁资本代为募集。“我们希望首期基金能够在年内成立。同时也欢迎更多企业参与到基金中来。”

拟“首投”徐州土壤产业园

    尽管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尚未正式落地,但已经确定了在徐州投资国家级土壤修复生态科技产业园的项目。


    黄锦楼解释,之所以选择在徐州投资土壤修复生态科技园,主要基于地理、工业和人才三方面考虑。


    首先,徐州地处江苏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三角北翼,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城。


    其次,徐州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2016年,徐州工商新登记企业3.69万家,拥有徐州工程机械、维维集团、徐州矿务集团、中煤大屯煤电等多家知名企业。


    第三,徐州不但拥有多家有关土壤、矿山、煤炭等领域内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实验室等高级人才储备基地,而且拥有25个国内外高校技术转移中心。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徐州国家土壤修复生态科技产业园区拟选址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临近徐州东高铁站,占地1500亩,预计总投资为100亿元。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副调研员陈炳奎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投建徐州国家土壤修复生态科技园区对徐州而言是一件大事和好事,我们正在与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研究和商讨投资合作的具体细节,期待早日可以明确合作方案。”


    根据规划,该园区未来可提供6项服务功能:国家土壤修复教育实训大学研究城、全国土壤修复中试与技术转化基地、国家土壤检测与大数据中心、装备仪器研发与人工智能制造、新型材料与药剂研发生产基地、中科院土壤修复中心和全国土壤医院诊断中心。


    因此,该园区将为徐州带来多重效益:土壤修复的产业技术价值、形成徐州的第五大产业、成为徐州的千亿规模的新产业等。


    黄锦楼介绍,“作为园区的投资运营方,我们将负责园区的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将园区打造成一个辐射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土壤修复产业基地。由于具备产业集群优势,我们在未来土壤修复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可以探索的盈利点很多。”


    邵福军解释,“国家土壤修复生态科技园区的投建,所需资金规模较大,我们将考虑利用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的首期部分基金与地方政府的出资成立合资公司的模式,推进这一项目的进展。”


    据了解,在徐州土壤修复生态科技园项目投资之外,该基金也将涉足股权投资,拟投资孵化、扶植优质科技型企业:遴选有科技含量和发展前景的优质企业,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嫁接资金、项目、技术、经营管理等资源,快速培育其进入IPO通道或培育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项目,协助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

关联阅读

国内首只产业基金撬动土壤修复“大蛋糕” 

    在2017年5月江苏南京召开的第二届污染场地(地块)治理修复紫金论坛上,易修复、中节能大地、博天环境等5家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筹建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易修复生态平台创始人黄锦楼介绍,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将是中国首只土壤修复产业基金,该基金的期限是“5+2+2”年,总规模预计为100亿元。其中,首期基金发行不低于10亿元,有望年内落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首期基金有望今年10月正式设立。”


    2016年5月31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全面战略部署。目前,地方政府正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陆续出台了地方版的“土十条”,我国土壤修复市场持续升温。据业内人士预测,2017年的土壤修复市场预计可达200亿元,未来“十三五”时期这一市场有望突破1000亿元。


    事实上,早在数年前召开的2013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就表达了对土壤修复市场“钱景”的看好。他指出,一旦土壤修复市场打开,将“远远超过大气和水,几十万亿元才能解决土壤的问题”。他同时指出,资金机制是目前制约土壤污染治理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此,中节能中咨环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云生也持相同看法。他曾撰文指出,尽管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市场规模潜力巨大,但由于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融资问题一直困扰着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目前土壤污染防治主要还是依赖政府出资。


    土壤污染修复往往具有成本高、周期长及资金需求大等特点。资料显示,荷兰20世纪80年代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花费约15亿美元,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则花费了近1000亿美元,德国仅1995年一年就耗资60亿美元之巨。单靠“政府出资模式”难以满足土壤污染修复面临的巨大资金缺口。李云生认为,要突破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瓶颈,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设立基金是推动这一改革的有效途径。


    谈及设立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的初衷时,黄锦楼认为,设立该基金是顺应当下市场环境,促进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创新土壤修复市场商业模式的重要引擎,加快跨行业资源整合、发挥跨界专业优势的重要合作平台。产业基金是各地生态修复项目吸引投资的重要渠道,可起到固化行业资本,吸引外部资本或者跨行业资本的作用。产业基金对于树立行业行规,集聚市场信息,推动行业技术和模式创新、发挥各方优势,促进项目落地,做大行业体量等,将发挥重要作用。


    据介绍,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将聚焦土壤污染治理领域,以推动生态建设和产业链协同融合为发展目标。基金项目将涉及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农田低质低效土壤改良与生态化治理、矿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固废处理、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流域综合整治与生态再开发、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重建、城市环境修复与生态建设等。


    对于项目的遴选,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有着怎样的机制呢?黄锦楼介绍,中国生态修复网、易修复生态平台定期将适合的项目信息,包含具体可实施项目或者优质企业等,优先推荐给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由产业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对项目组织调研评估,并召开项目投资研讨会讨论商定是否参与投资。此外,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还将选择1—2个示范城市,从城市生态规划、环境综合整治与再开发、产业布局与调整、新兴产业扶植与导入等多维度打造试点示范项目,创新商业模式。


    在项目投资之外,投资孵化、扶植优质科技型企业也是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的投资方向之一。该基金将遴选有科技含量和发展前景的优质企业,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嫁接资金、项目、技术、经营管理等资源,快速培育其进入IPO通道或培育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项目,协助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


来源: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科技日报综合整理,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学习参考、交流之目的,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 绿色金融观察 | 一周要闻回顾(9.18-9.24)

 环保部部长李干杰: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中证协:研究绿色债等投融资服务支持性政策

 从排污费“平移”到环保税 税收征管模式引热议

★ 重组新规一表看懂 6家环保公司或将受影响(附名单)

★ 活动丨污水及垃圾处理项目“强制”运用PPP模式,如何操作?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拇指处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