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息庐的故事

寿幼森 老寿眼中的上海 2022-01-10

 



 朋友汤桑知道我在写老弄堂的故事,于是将思南路42弄的张先生介绍给我,我们约着聊了一次。由于张先生现在居住的房子是他岳母家早年居住留下来的,所以从信息量上还是略有缺憾,于是又托朱佳莉小朋友查找了相关的资料,这才对这条弄堂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首先是查了《上海百业指南》知道思南路42弄是有弄堂名的,它叫“息庐”,“息庐”在上海有两处,在苏州却有多处,可见是一个人们喜欢使用的居所名字。

  以上三张图片取自于许洪新著. 海上法兰西之韵 上海思南路街区历史文化散记[M]. 2016 56-59

 上海马路上的门牌号码都因为原来的估计不足做过调整,思南路也不例外,在一系列的搜索过程中可以发现“息庐”原来的门牌号是马斯南路36弄。

 由于这条弄堂仅有四幢建筑八个门牌号,在上海的老弄堂和思南路上极不起眼,也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这里承载了张先生一家的记忆。

青浦曲水园周边的状态。

 故事从张先生岳母家这一代说起,张先生的岳母家祖上是青浦曲水园附近的地主,岳母的父亲较早去世,母亲分得500多亩土地后离开了婆家,后来又逐步把周边的土地买下来后达到了700亩左右的规模(我查了下现在曲水园占地面积1.82公顷,按照1公顷等于15市亩的计算,700多亩土地相当于25个曲水园),岳母家把土地交给懂种庄稼;会管理的人处理,自己就到市区的法租界来买房,这就找到了“息庐”。

 “息庐”的弄堂看上去是四幢同样的建筑,其实稍有差异,西北侧的4号建筑的材质和等级略差于其他建筑,据家族的记忆,“息庐”的1至3号是一个白俄老太太投资建造的,而其他几幢又有两个开发商投资兴建,也许是因为同时期共同开发,于是采用了同样的房型,就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息庐”的格局。

1917年的马斯南路地图标明此时的马斯南路仅为环龙路至辣斐德路。

 “息庐”的建筑是砖木结构,但是没有采用那时期通常的清水外墙方式,而采用了当时比较新潮的装饰线条勾勒在水泥拉毛的外墙上,由于马斯南路是在1912年建成后命名的,在1917年的地图上可以看到辣斐德路以南还处于未开发状态,义品村(现在的思南公馆区域)则是在1920年开始征地兴建,那么先期开发的辣斐德路以北马斯南路这一片区域的建筑有可能早于义品村,所以“息庐”的建造应该是在1912年至1920年之间。

  张先生说四月份凌霄花会爬满整个屋檐,届时会更漂亮。

 张先生的岳母家是在1931年左右从白俄老太太手里买下了弄内的2号。当时购买的应该是使用权,因为抗战期间张先生岳母家为了逃避战乱回到青浦乡下,白俄老太太就让别人住进了2号,等到抗战胜利后,张先生岳母家回到“息庐”因为部分已经住进来的住户已经不愿意离开,白俄老太太为了表示歉意把弄堂内3号部分单元作为补偿给了张先生的岳母家。

这一时期住进来的住户都还是有身份的人家,当然也都不愿意离开,期间邻居家就会有对簿公堂的发生,好在二楼一户刘姓老师在1963年去世前把房卡交出来了,那时岳母家还能到房管所要求转移到自家的名下,等到了文革时期2号也搬进来更多的住户,最高峰时连张先生岳母家一共住了五户人家,而到了文革后期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隔壁1号叶家原来住的是整栋房子,主人是开修理厂的,家里有两儿两女,由于家里在文革中屡次受到冲击,老三因为文革时期受冲击迫害而产生抑郁症,在79年时弄堂里房屋大修时在脚手架上点火,同时自己吃了安眠药睡在房间里葬身火海,引起火灾顺风向波及到2号,这件事是“息庐”中最为悲惨的一件事,也是老居民久久不能忘怀的一件事。后来2号重新修复,三楼的住户也就不再来住。

在张先生的记忆中“息庐”原住民的构成还是属于收入层次较高的阶层,有工厂的业主、钱庄的老板、航运公司的老板,这些住户部分曾经拥有整栋房子,就目前来说几乎没有哪家还拥有整栋房子。

  时事新报1932-08-24 版次:19 卷期:本報訊局部放大。

  时事新报1932-08-24 版次:19 卷期显示“息庐”曾经办过小规模的学校。

关于“息庐”原住户的构成张先生聊起曾经他看到一则消息说是这里曾经有过俄罗斯高级妓女居住的地方,她们会在那些三楼的小阳台上向路人招手,有意者进楼陪聊。

(時事新報), 1933.01.01

在相应的搜索中找到了一条孙科对下属的指令是关于“息庐”的,这应该和马路对面莫里哀路他父亲的故居相关。随着形势的需要这些机构迁往南京,于是开始撤销。这说明靠近莫里哀路孙中山寓所的“息庐”并没有置身于革命之外,至于“息庐”中哪一家曾经作为孙科属下哪个部门那就需要感兴趣的朋友们来深挖了。

  申報 日期:1935-11-19 版次:17 卷期:分類廣告 本報訊 ,局部放大


申報 日期:1935-11-19 版次:17 卷期:分類廣告 本報訊,息庐的招租信息。

  申報 日期:1941-12-24 版次:06 卷期:分類廣告 本報訊,局部。

  申報 日期:1941-12-24 版次:06 卷期:分類廣告 本報訊,息庐招租广告。

更有意思的是恰好查到“息庐”2号在1935年底和1941年底的招租广告,说明白俄老太太当初看着原租户没来居住,唯恐租金没有着落不断地想把房子重新租出去。我们不排除张先生岳母家离开时支付过一定年限的租金,但是没想到战争遥遥无期,白俄老太太在无法联系到原租户的状态下重新将2号重新招租。

施超定下月中与一舞娘结婚,施超结婚原是一般朋友所热望,太太从全武行家庭革命中得来,现住息庐一号不日有茶点表演。毛富    《中国电影(上海)》    1937 年 [ 第1卷 第4期 ,5页 ]

还有一段与“息庐”住户有关的信息,“息庐”的居住者中有一位叫“施超”与卓曼莉的婚事刊登在小报上,出于好奇搜索了一下施超,这才发现施超在民国时期还是属于比较有名的演员。他是1913出生的福建闽侯人。幼时随家人迁居北京。1931年中学毕业后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北平分厂,1934年他来到上海,加入电通影片公司。1935年走上银幕。1936年入新华影业公司任演员,与金山、金焰、王人美、胡萍等合演了《狂欢之夜》、《壮志凌云》和《夜半歌声》。又因在《夜半歌声》中饰演孙小鸥而驰名。较为遗憾的是年仅31岁就去世了。

  时事新报1936年10月

时事新报1936年10月局部放大,可以看到众多我们熟悉的名字,特别是划双线部分。可以看到施超混的都是名人圈。

  (時事新報), 1940.12.28施超参与的演出报道。

   (時事新報), 1940.12.28施超参与的演出报道局部放大。

  时事新报1941.04.25报道

    时事新报1941.04.25报道局部放大。

   以上信息可以了解到施超还是一位很活跃的演员,小报的信息也可以还原那时期演艺圈的内容,读来十分有趣。 

 (時事新報), 1933.11.30

(蘇州明報), 1936.10.05

  (時事新報), 1937.08.06

 纵观民国时期整个马斯南路还是很热闹的,小报上不时会有相关消息,当然这些都是民国大佬的新闻,比较有意思的是那些大佬们都喜欢在私寓中接待记者,不像现在官员们的住宅都是内部机密。

  大江南报1947.03.02一则关于周公馆的撤离消息也是第一次见到。

  民国时期人们对马斯南路的评价。

由于义品村的出现,马斯南路的热点开始转移到了辣斐德路的南面,于是在“息庐”的周边很长时间回归到了一个相当安静的居住环境,太多的建筑和人文背景都随着原来居住老人们的离开也在慢慢的消失。当众多老建筑爱好者的出现,周边的老建筑的历史背景才慢慢地浮出水面,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会补充进来,这样张先生的记忆才会逐步完整起来。




张先生家目前居住的状态

 关于思南路周边我还写过:#老寿带你兜马路#思南路#老寿带你兜马路#香山路#老寿见闻#思南公馆的素人导览

本文众多信息都是由朱佳莉提供,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公众号上不断更新的#老寿带你弄堂游#已经更新了110条以上,各位新来的读者可以从引子部分寻找你所关心的内容,目前正在逐步向某一条马路或一个区域的内容靠拢,讲一条马路或一个区域带动其中的弄堂故事,或讲一条弄堂来引发一条马路的故事都是今后的方向。希望各位喜欢我的内容,你的点赞和转发对我很重要。新来的朋友敬请扫码关注“老寿眼中的上海”并可以通过查看历史消息来浏览以往内容。

  我的第一本《上海老弄堂寻踪》已经售罄,目前部分网店上已经属于加价出售的范畴。第二本《上海弄堂游》已经出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771907378”后购买,也可以在本文最后的“阅读原文”点击后进入微店购买。关于该书的介绍可以点击:#老寿眼中的上海#《上海弄堂游》出版啦.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网站和实体书店出售的有可能是第二版,纸张和印刷会有所不同。目前由于各类讲座活动频繁,《上海弄堂游》正在批量出手,存量已经不多,有需求者尽快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