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些天,最高层级下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文件一方面认可了如今人口整体向大城市流动的大趋势,要求人口流失的一般县城不要盲目大兴土木,浪费资源;


另一方面专门将县城分为农业、生态等兜底性县城,大城市周边县城、有特色产业县城等不同类别,要求在整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后一类县城。


内容从某种程度上看令人鼓舞,很多人也为此欢呼雀跃,认为这一方面符合逆周期调节的时代要求,有助于通过投资稳定增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补齐长期存在的发展短板,实现不同层级城市间的综合协调发展。


更有人为此跃跃欲试,觉得自己有新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了。


然而,一向实事求是的老何还是得扫扫兴。


首先,对于如今的形势,大家应该都有体会。


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发达地区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进行就业。到了遭遇疾病打击的如今,这些地区也因为增速放缓、岗位收缩而产生了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


这类群体往往因为高耸的房价无法在经济层面彻底融入当地,留在大城市;同时,他们也没有能变现的老本(比如能出售的老家房产)支撑生存。


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不对这些人口进行合理安排,让问题强行在大城市着陆,后果必然……


大家都懂的。


在过去,我们的经验是安排到农村。


不过,这一经验在形势已经变化的如今,已然不那么奏效了。


如今的年轻民工往往没有农业从业经历,且受过一定教育,见过一些世面。打破信息壁垒的互联网,更是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物质精神需求。


他们不可能回村,更不可能务农。


此时接收他们的地方,就要从农村变成广大县城了。


文件看起来是积极的,但大家别忘了老何最近一篇被消失后又在备用号三法司正路办重发的文章的主题。


理解了这些,读者们也许对自己的个人发展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有拼搏意愿和能力的读者,以及在本地拥有家庭和积累的读者,自然要紧紧守在大城市,争取成功扎根和实现传承。


近水楼台先得月,大树底下好乘凉,任谁都知道这个道理。


实在留不住的读者,老何只能说,未来的情况至少会随着建设的来临好一些。


对这些读者,老何只能用似曾相识的背景下,同样的话语鼓励他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最后,这几天有老读者留言,问老何不是一直在帝都么,IP怎么跑湖北去了?


老何在湖北也有业务,会时常跑一跑,公众号的一些编辑、上文等日常琐屑工作,都是交给在那边工作的小同学,省些时间和精力。公众号有很多功能,老何现在还不是很熟悉,就不浪费这个时间了。



■被狠狠打脸的中国第一富二代


■一箭双雕的大市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