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语人故事 | 我的博导是个痴迷的“斜杠青年”

法语人 2020-10-23


法语人按:

法语人故事征文大赛

本文为“法语人故事有奖征文”参赛作品。了解更多比赛信息,详见:年度重磅 |「法语人故事」有奖征文火热开启!


目前,征稿阶段已经结束。各位法语人们,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故事、被打动的故事、感同身受的故事,就快快点赞留言转发pick你心中的最佳故事讲述者吧!


之前法语人分享过一篇名为30多年前的惊鸿一瞥,他与波德莱尔结下一世情缘的文章,介绍了首届“王佐良外国文学研究奖”一等奖获得者刘波教授。今天我们将跟随他的学生,一起来看看“别人家的导师”——



1


2018年3月30日,我得知一个好消息,我的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法国文学的刘波教授,获得了“全国首届王佐良外国文学研究奖”。

 

作为法语领域参加评选的学者,刘波老师凭借他的专著《波德莱尔:从城市经验到诗歌经验》脱颖而出,获得最高荣誉。

 

这的确是法语学术界的殊荣,也是作为学生的我的莫大骄傲。然而,他获得这个荣誉,对我而言却不会觉得讶异。

 

在跟随他做学术研究的这十年中,我对他的性格以及工作方式,已经太过熟悉,我甚至觉得,他如果没有获得这样的荣誉,才是真正值得讶异的。

 

作为长期跟随他一起学习工作的学生,我觉得我有义务写一篇文,聊一聊他。这篇文章是写给所有像他、像我们一样,在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领域兢兢业业、内心有梦想和希冀的人看的。

 


2

 

首先,我想聊聊刘老师的“痴”。

 

他是我认识的人里面,最懂得“痴迷”的人。电影《一代宗师》中,宫宝森评价宫二时说过:“她是练武的好材料,因为她能够痴迷。”

 

一代宗师宫二,一生都在痴迷,一生也是个谜


我一直觉得,在某个领域中获得很高成就的人,一定懂得一项本事,那就是“痴迷”。

 

刘老师首先是一个“学术痴”

 

他常常说:“我做学术,是因为觉得很「好玩」,里面有很多东西可以解答我人生的困惑,当我看待世界的眼光因为学术研究的进步而得到提升,我就会感到无限的乐趣。

 

记得在学校的时候,我每次去刘老师的办公室,都会看到他坐在一堆被垒得高高的书山之中,他习惯一边思考一边抽烟,于是身旁常常烟雾缭绕,在我看来颇有一种“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观感。

 

师母尹丽老师曾经对我说:“你们刘老师真的很「奇特」,能够痴迷地看上一天的书,脖子不酸腰杆不疼。他简直天生就坐得住冷板凳!”

 

刘老师教导我们,做学术要会痴迷,要将所做的事情当作“如果没有做好就食不甘味、寝不能寐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出成绩。



除学术之外,他对许多可以钻研出意趣、能够产生兴味的东西,都会深深地痴迷。据师母说,刘老师在读中学的时候迷上了写毛笔字,每天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在练字、钻研字帖。

 

年轻时,他又迷上了摄影,为了寻找一本摄影书籍,他曾经找遍了整个重庆的书摊。有一次聊天的时候,他对我半开玩笑地说:“当年,我跟你们尹老师结婚的时候,我把收到的彩礼钱都用来买了摄影器材,可把你们尹老师气坏啦!”

 

开运动会的时候,我看到刘老师背着长镜头到处拍照,过几天在办公室里看到他的作品,每张照片的取景和构图都是专业摄影师的水平。

 

刘老师对我说,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研究各种说明书。大多数人购买商品时,一般不会愿意去细读说明书,觉得大差不差能用就好了。然而对于电器和各种数码产品的说明书,刘老师都会饶有兴味地从头读到尾,直到把所有的功能都研究透彻才罢休。

 

在与刘老师一起聊天时,他总会拿起手机,告诉我他又发现了哪些新奇的用法,那些连我们年轻人都搞不清楚的复杂的数码产品,他都如数家珍,各种功能被他钻研、琢磨和使用得淋漓尽致。

 

刘老师还痴迷于厨艺。他有一次在家下厨宴请朋友,为了准备完美的食材,他曾经花费半天的时间,开车穿越整个重庆市,只为买到一条称心如意的鱼。

 

“斜杠青年”,指的是新时代精英的一种全新的身份,也是一种崭新的生活工作模式,他们在自己的专业上有很深的造诣,并且对一切事物富有好奇心,不满足于单一的身份,追求多元化的生活态度。他们往往不能用单一的身份去定义,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

 

学者、教授、法国文学老师、书画爱好者、摄影行家、数码用品高手、围棋达人、艺术鉴赏爱好者、美食家……如果忽略年龄的话,我的博导刘波教授完全符合当下流行的“斜杠青年”的称号,就连他们家中所有的装修设计,包括每个细节,都是他自己一手操刀的。

 

他曾经对我说,只要肯钻研、肯琢磨,在任何庸常枯燥的事情中,都能发现迷人的意味。



3

 

多年以来,刘波老师身体力行地告诉我,“爱好广泛”和“踏实勤奋”,其实一点都不冲突。

 

他是重庆人,川渝地区是麻将最盛行的地方,而他却不爱打麻将,他喜欢的是围棋。我有一次问他:“刘老师,你为什么喜欢围棋而不喜欢麻将啊?”

 

他回答我:“麻将有运气的成分,打麻将很多程度上都是在碰运气,我不喜欢。而围棋却是实实在在的对垒过招,想要提升实力,只能钻研棋谱,研究布阵。围棋的水平和技术,一点都掺不得假。”

 

刘老师是我见过的最踏实、最不懂得“钻空子”的人。在做学术上,他要求我们不能冀求任何运气的成分,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求人不如求己。


在30多岁的时候,刘老师毅然辞掉工作出国读博。在法国,他背负生活的压力,四处打工赚钱,只有挤出时间来看书学习。

 


法国人对自己的文学和文化非常骄傲,如果有中国人去研究他们的文化,他们就会表现出非常的苛刻和不信任。

 

因此,在法国攻读博士的中国人,都有一条不成文的“经验论”,就是在选择博士研究题目的时候,一般要选与“中国”相关的主题,比如中国与法国的文学、作品或文化现象的比较等等,这样才能得到法国专家的尊重。

 

那些直接选择纯法国文学和文化作为研究题目的中国人,在博士答辩的时候,一般都会遭到严厉的炮轰。然而,在法国读博的时候,刘老师却迎难而上,选择了“波德莱尔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

 

在第一年攻读“博士预科文凭”中,他获得了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绩,考赢了班上所有的法国人。在最终的博士论文答辩中,他的博士论文《波德莱尔〈巴黎图画〉研究》,以内容的丰富与深刻,方法的严谨和巧妙,征服了所有法国专家,获得了法国高校所授予的最高成绩(Très Honorable avec Félicitations)。

 

他做的法国文学研究,让一向挑剔、喜欢刁难的诸多法国专家都心服口服。

 

 

4


刘老师有着诸多生活爱好,却一点都没有耽误他的学术钻研,这是由于他极度自律和勤奋的习惯所致。

 

他常常感叹地说:“做学术的人,看上去时间都由自己支配,实际上时间却真的不自由啊,要好好规划着用。”

 

他习惯将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阅读写作,什么时候锻炼身体,什么时候放松娱乐,分得清清楚楚,并且一丝不苟地去执行。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刘老师的处事原则。他常常说:“遇事要在自己身上找问题,用眼睛盯住自己,把自己做到最好,不要去苛求他人。”

 

他对自己的要求高到极致,常常耗费漫长的时间,翻阅无数资料,只为让文章中的某句话能够“立得住”。他从来不计算所谓的“效率成本”,甘愿在细节上花费最大力气,以使自己的文章和作品达到完美的程度。

 

在他的口中,总会听到自责和自省,觉得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却从来不会埋怨和责怪别人的过错。

 

 

5


刘老师的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著作《波德莱尔:从城市经验到诗歌经验》,洋洋洒洒七十五万字,受到了国内整个法语界的瞩目。

 


著作出版之后,我听到了一些评价:“刘波教授真是傻啊,一本书竟然写了75万字,如果他把文字整理一下,将75万字拆成三本书,每本25万字,不就有了三个成果了嘛!”

 

听到这样的评价,他总是笑笑,不置一言。

 

有一次在聊天的时候,我对他说:“刘老师,有的时候做学术真的挺尴尬的,辛辛苦苦写了几年的书,曲高和寡,可能真正去阅读和关注的没有几个人。”

 

他回答我:其实我们做学术并不是为了要博关注,学术是为了历史而做的。我们要想的是,我们做的研究能不能推动知识的进步,当后人再去研究同样的主题的时候,我们的研究,是不是对于他们来讲,是不可绕过的。”

 

这是在我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听到的最受启发和感动的话。

 

后来,刘老师的专著入选了国家社科基金文库,再后来的后来,他当选王佐良外国文学研究奖的唯一的一等奖,获得了外国文学研究界权威的一致褒赞。

 

有一次他对我说:“做事不要过于目标导向,当你做一件事情时,如果太计较结果和当下的得失,就失去了纯粹。你只管去做,认真投入地做,做到你的最好,做到对得起自己。”

 

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我们的教导。

 


6


从08年读研究生开始,我在刘老师的身上,学到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他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导师,也是人生的指路人,是我效仿的榜样。

 

他谦逊似水,对人永远彬彬有礼、温文儒雅,从不发脾气;在我最失望低落的时候,他给我写信讲述他当年低潮奋斗的经历,给我莫大的鼓励;他关心班上成绩最差、最顽劣的学生,他说,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不能轻易抹杀;他善良地对待身边的人,对每个人都付出关怀诚挚的真心。

 

在课堂上,他常常告诫我们,遇事不能偏执,要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事情。

 

在他开设的博士课程“后现代主义思想研究”的最后一堂课上,他对我们说:要有透过物象洞观实质的智慧,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以初学者的姿态谦虚地对待这个世界,凡事不凭空揣测、不主观唯我,不待带偏见,对万事万物永远保持好奇,永远充满求知欲,永远充满感恩和赞叹。

 

刘老师在生活中是个喜欢沉默,不爱多言的人,但他却可以做到,所发之言,每一句都掷地有声。

 

毛姆在小说《刀锋》的结尾,用一段话形容了“现代人”的特点:

 

“他们受着如此多相互抵牾的利益的烦扰,如此迷失在世界的纷乱之中,如此地渴求善,却如此地外强中干;如此仁慈,却又如此冷酷;如此信赖他人,却又如此小心谨慎;如此吝啬,却又如此慷慨……”

 


在充满矛盾的现代世界,在纷乱而浮躁的时代,我庆幸能够拥有足够的功德与福气,可以认识像刘波老师这样的人,并且成为他的学生、他的朋友。

 

自律、坚定、纯粹与痴迷,这样的人格,似乎是对抗存在的虚无与荒谬的最有力的武器。



文字:胡小鹤(个人微信公众号:salutjoel)

审编:沐橙园、yolanda

注:文章系法语人专稿。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查看“法语人”公众号(ID:fayuren123)菜单栏的转载须知。


更多法语大家故事:

北语法语系王秀丽教授:学者的根,师者的魂

北语高翻刘和平教授:译者,须不忘初心、追逐兴趣

北大法语系段映虹老师:「我没有座右铭」

冯寿农教授:法语人生,家国情怀

武汉大学博导杜青钢教授:于中法文化之花园自如穿行

对话从南京大学移师浙江大学的翻译家许钧教授

袁筱一:翻译,从“媒妁之言”到“一场爱情”

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黄荭:《小王子》的小世界

蔡槐鑫教授:如何靠学习一门外语,就过上体面的生活?

……

想看更多法语人精彩分类文章,请点击最下方的“阅读原文”。


你最亲密的法语朋友

微信号 : fayuren123

新浪微博:@Franco法语人

知乎:Francophone



▼▼▼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阅更多有用的法语干货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