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演讲复盘」QCon Beijing 2017 - 从纯技术到技术管理,那些跌宕起伏的转型经历

2017-05-15 王晔倞 吃草的罗汉

先来点评下自己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正坐在返回上海的高铁上,看着快速划过车窗的田园风景,回顾了一下本次QCon Beijing 2017之行,简单用2个成语形容一下感受,那就是“学无止境”与“再接再厉”。


围绕这两个成语,先来点评下自己本次针对“工程师软技能”专题的演讲,如果单从临场气氛来看,应该还是达到自己预期的(至少在演讲过程中未见一位小伙伴离开,或给予倒彩,反观倒有多次的欢笑声与掌声),对于演讲者来说,这已经是莫大的鼓舞与支持了,在此也向大家表示感谢。


站在参加者的立场出发,来听演讲绝非为了陶冶情操,或崇拜偶像,而是希望通过这里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答案,好吧,继续“自黑模式”,不足之处有哪些呢?进行“梳理”与“提炼”吧。



演讲内容 - 梳理篇



1.在开场时进行的现场导语


首先我通过一张“我的技术管理发展路线”的页面,笼统的陈述了直接发展的各岗位title,并通过“时间阶段递进图”的方式表达了在转型过程中的表现、心情及关键结果 


2.在转型过程,我所经历的“难忘记忆”



初为PG时期


遭遇了一次与技术管理者在 “技术选型与“资源分配产生分歧,最终爆发矛盾、自我离职的经历。




转型 - 团队长(TeamLeader)


成为TL之后,一次由于在“管理自我情感与“他人感受上的后知后觉,最终团队失去价值、团队面临解散的经历。




转型 - 技术经理(Technical Manager)


成为TM之后,一次在客观条件(时间+资源+风险)较差,并且人员规模超出管理半径(10人以上)的情况下,加剧了“识别自我、“管理自我情感及“他人感受上的错误,最终失去了管理职务,被公司从管理岗位调至技术岗位的经历。







转型 - 测试总监(Test Director)


成为Director之后,一次在进入陌生领域(从开发到测试),并且人员规模达到采用阶梯管理的情况下,在“识别自我、“自我激励及“管理人际关系上的幼稚表现,最终失去了管理职务,被公司扫地出门的经历。






3.当转型之后,我在技术管理中采用的方法论


通过“九九八十一难”后,取得真经,形成属于自己的技术管理风格。







演讲内容 - 提炼篇



原本想把每次经历的小结进行分类,通过工具套路化的方式呈献给大家,便于小伙伴们在不同阶段对照运用,但发现黄总(特赞-黄勇)的内容已提炼到了极致,所以瞬间放弃了这个想法。


不过,有一个问题是值得进行提炼说明的,为什么我从纯技术转向技术管理的过程如此的“跌宕起伏”呢?是不是所有的纯技术在转型技术管理都会遭遇如此多的坎坷经历?有没有什么方法在转型之初就能够避免少走弯路呢?


其实,核心的原因可以用“情商较低”、“缺乏同理心”来形容,可能这也是困惑着很多技术人在技术管理中过于技术化,那该怎么改善或提升呢? 


1.概要 - 从5个维度进行


  1. 识别自我

  2. 他人感受

  3. 自我激励

  4. 管理自我情感

  5. 管理人际关系


2.详细 - 通过维度模型展开




3.运用 - 该如何在技术管理中运用


其实,技术管理的核心是“管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协同,绝非机器与机器之间的“Request/Response”,转型前如果能够提升以下5点,转型之路将变得平坦:


  1. 感受而非思考分析

  2. 情感连接而非解决问题

  3. 利他而非自我

  4. 心想自然事成

  5.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结束语



写到这里,听到了广播中正念着“随着列车的奔驰,马上要到达上海虹桥站,请各位旅客做好下车准备。” 抬起头再次望了一下窗外,感觉每一次的经历都来去匆匆,但我们应该具有相机的“基因”,记录下那些值得留恋的点滴,并时常想起他们,在路上,在学习,在成长,咱们下次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