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回顾丨生态文明与垃圾治理研讨纪实~
关键词 |汇聚从全国到全世界案例分享|重新激活“人民”力量 |以垃圾分类破题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转型|以现实难题倒逼一次启蒙|人人可参与 村村可建成|
2018年9月底,北京,小汤山镇,一场小雨洗尽微尘,蓝天白云,青山彩树,每种色彩都显得那么鲜亮纯粹,而又和谐统一。
在这让人心旷神怡的环境中,9月29日至30日,一场关于“美丽家乡,零污染乡村社区建设暨生态文明与垃圾治理研讨会”在此举行。本次研讨会系由民间发起,知名公益机构支持,包括志愿者、参学者、公益机构负责人、学者、基层党政干部和有关部委的专家在内的近300人出席,共同探寻“人人可参与,村村可落实”的垃圾治理和生态建设模式,会议介绍了一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专家学者也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为美丽乡村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主题演讲、案例分析、问题对话等形式,共同推进大会达成如下基础目标:
一是宣传、交流具有操作性、适地性、可广泛推广的中国乡村垃圾分类模式,力争为中国乡村日益严峻的垃圾问题,提供批量、覆盖式解决途径;
二是以“零污染村庄”建设为主要研讨内容,收集、介绍各地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经验,形成可落地的、具有实地指导意义的乡村一线生态建设方案。
—— 论坛内容视觉呈现 | VTC团队:Visdom绘视界 ——
一、全国多地实践以及国外经验
目前生活垃圾废弃物的主流处理模式是有组织地规模填埋或焚烧;少量被回收再利用。在美丽家乡、零污染乡村建设中,有没有不必大量填埋或焚烧的垃圾处理方式呢?
实践证明,是有的。
本次论坛重点分享的就是全国多地自主进行的自循环式的非主流垃圾治理实践经验。自主是指在公益机构、志愿团体(者)的推动下,基层干部或村民主动采取与当前垃圾处理模式不同的方法;自循环是指在有效的源头分类的前提下,借助酵素制作、资源昆虫等桥梁,使传统不可回收的湿垃圾转化为可堆肥、可使用的物料,重新回到环境中再循环、以及无害化使用。
研讨会中,几乎所有的经验案例都提到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源头分类,即先将待处理垃圾大体上分为干、湿两类。源头分类最基础、最有用,也最难。分类越细致,垃圾废弃物循环使用和转化分解的水平就越高。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源头分类,或者分类水平低,则只能成为垃圾。
冯建国老师结合自己十几年前在北京房山区王平镇开创的王平垃圾处理模式,重点强调了源头分类的重要性。河南新乡和焦作地区6村、平顶山村民、信阳新集村小学、银川社区、广西南宁、胡寨哥哥合作社、北京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都是应用了(基层)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力量、或者是志愿者的行动引领,较好地解决了源头分类的困难。
—— 冯建国老师现场答疑 ——
—— 河南新乡和焦作地区6村分享零污染村庄建设经验和成果 ——
其次是对分好类的垃圾进行处理。对可回收垃圾(主要指干垃圾)分类回收循环使用;对于湿垃圾可分别采用环保酵素制作与使用、堆肥、环境昆虫等方式进行转化再利用。对于极少量无法降解处理的,交由环卫部门或专业公司负责处理。
银川市、河南新乡、焦作地区联动6村、信阳新集村小学、浙江宁波箭岭村、北京辛庄村采用的是将湿垃圾制作成环保酵素、堆肥,再将转化好的酵素、肥料用于生产与生活。山东农业大学则通过将处理后的湿垃圾作为饲料喂养资源昆虫,再将资源昆虫商业化的方式,来分解湿垃圾。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使占垃圾总量半壁江山以上的湿垃圾基本做到自然转化,变废为宝。
—— 宁夏银川市城市管理局生活垃圾分类办公室主任王新宁介绍银川多模式合作垃圾分类 ——
——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村委会主任李志水分享辛庄零污染打造的过程 ——
常镪老师、贺建增老师、爱故乡团队、三生谷生态村团队则分享了自己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探索与思考。
他们不仅有各自的理论、而且有在理论指导之下的有效实践,领域涵盖城乡结合、乡村环境治理、农业生产、农村教育、思想建设等更广阔的范畴。教育、环保成为这些实践中的主要抓手。
经过这种建设升级,乡村还是乡村,但是成为了日渐美丽的乡村。
—— 耕读大学执行校长贺建增老师 ——
—— 常镪教授回答与会者疑惑 ——
酵道孝道、慈济、有机农夫市集、北京自然之友、爱故乡团队、净公益等公益团队在垃圾分类、废品回收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上有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他们将环保与农业种植、生活、教育及公益事业等联系在一起,从不同的方向探索、推动着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北京慈济团队志工 ——
除了垃圾转化处理,研讨会还分享了北京香蕉皮有限公司、东华鑫馨废电池等专业回收公司的实践经验。二者的显著特点都是借助当代科技与互联网+的力量,在沉寂已久的回收市场中创造出新的天地。
—— 东华鑫馨废电池回收中心负责人 王自新 ——
—— 香蕉皮环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 丁波 ——
论坛嘉宾还分享了美国旧金山、印度班加罗尔在垃圾分类方面的作法。这两个城市的垃圾处理方案都是有较好的顶层设计,有立法支持。其中,旧金山的分级收费式管理、班加罗尔社区分散式堆肥等要点对大城市垃圾处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 卢雁频介绍美国旧金山在垃圾处理过程中的诸多作法 ——
—— 张雪华博士介绍印度班加罗尔在垃圾分类方面的作法 ——
二、关于美丽家乡建设中的生态文明与思想建设
温秀枝医师是零污染家乡建设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她从环保酵素入手,启发民众自主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环保酵素不仅实现了可分散、可集中的批量化垃圾减量,为垃圾处理中闭环形成提供了极大支持。
而且,温秀枝医师的酵道孝道团队为水源净化、土壤保护、有机种植等政府关心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数据资料和实际案例。
—— 温秀枝医师分享环保酵素 ——
本次研讨会,除了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分享以外,还得到了张孝德老师、王治河老师、常镪老师、贺建增老师等专家学者的关注与参与。他们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进行了阐释。
——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 张孝德 ——
—— 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治河博士 ——
李勇锋秘书长认为“他们高屋建瓴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框架,将垃圾分类、环境治理摆在生态文明的框架里,再把生态文明的框架摆到经济社会发展整个大框架中 ”,让与会者感觉到大家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在中华民族发展这一伟大进程的积极意义。
——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秘书长 李勇锋先生 ——
阿拉善SEE公益基金华北区主席朱仝先生用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清晰地解释了慈善与公益的区别,阿拉善基金推动、资助的环保公益项目要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所以它要具备的标准:
一是探索出的模式是否能有利于全国推广;
二是能否向社会传播新知识和理念;
三是能否培养出农村相关项目的合格人才。
支持环保不是最终目标,我们未来更大的愿景是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建立以及我们幸福感和微笑!
—— 阿拉善SEE公益基金华北区主席 朱仝先生 ——
与会者认为,要实现垃圾治理的“人人可参与”这一目标,就要帮助一些人自觉地改变现有观念,如何改变?李勇锋秘书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就是要汲取榜样的力量,从帮助别人开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提升自己。温秀枝医师、小约翰•柯布院士、以及很多志愿者就是在我们身边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本次研讨会特邀嘉宾,来自美国的小约翰•柯布院士等一行三人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们是在结束了尼山论坛后直接来此,并全程参与了研讨。柯布院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承诺要走生态文明道路的国家,让人深受感动。他认为要达到生态文明的社会,一定要基于有生态意识的农民与乡村,最优秀的人要去从事农业生产。90多岁的老人在研讨会上表示“我在中国看到了希望”。
—— 小约翰•柯布院士 ——
研讨会上,由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专项基金与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成立了以柯布先生的姓名命名的基金——柯布生态文明支持基金!
两天的研讨会精彩纷呈。与会者们分享和吸收的不仅是各自的经验、做法与思考,更是信心、勇气与支持。这些力量,必将随着参会者的传播,在各地滋养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华生态文明之花。
感谢
所有为实现中华生态文明而努力奉献的人!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