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厦门的新坐标

梁宏亮 自贸试验区报道 2019-06-30


本文转载自自贸君的小伙伴:城市进化论

(ID:urban_evolution)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全文字数: 4244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在“全球最美”马拉松跑道的厦门环岛路,一把巨型金钥匙高高矗立。这座寓意为通往财富之门的地标,指向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从这里向东眺望,一道浅浅的海滩铺向对岸的金门。


9月8日,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将第20次在厦门开启“财富之门”。这场盛会一直被看成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双向引资引智的桥梁。政商云集、纵论发展的同时,也塑造了厦门的城市品格。


当年那个从沙尾坡起步的小渔港,已迈入“后金砖”时代。顶着“两高之城(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的光环,厦门在前进道路上也承载着不少责任和压力。


与中国很多城市一样,经过三十年快速度发展,当下的厦门矗立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人地矛盾突出、人才吸附力不够、产业升级迫切…….(相关阅读:焦虑的厦门,为什么抢不到人?


外部环境生变,特区红利式微,在新一轮城市转型升级、换挡前进的浪潮中,厦门应该如何破局找寻新坐标,再以闽南人创新和敢拼的精神闯出一片天地?


图片出处:摄图网


产业突围和定力


截至今年7月,厦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07.34亿元,实现增加值634.29亿元,增长10.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8.8%,创历史新高。


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实际上是厦门突破发展桎梏的一个体现。


厦门地方小,土地很珍贵,一定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一个突围方向。


厦门市委政策研究室经济处处长钟锐辉坦言。在他看来,整个厦门的突围路径清晰明了,就是按照既定路线,花大力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事实上,经济体量小和人地矛盾突出,是众多城市观察者对厦门的第一印象。


厦门本岛面积15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1.29万人/平方公里。2017年厦门GDP达到4351.18亿元,与其他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副省级城市相比,不足一提。2018年上半年,厦门GDP达到2081.51亿元,虽突破2000亿元,但增量在全省也仅排在第三。


一位在厦门深耕多年的民营企业家看来,厦门还需要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而在有限的面积里提高单位效益,是厦门必须做出的抉择。


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今年5月,厦门电子、机械两大支柱行业合计完成4031.27亿元,占全市产值68.2%。作为电子产业的核心,集成电路产业正是走向高端化的必然路径。


截止5月,厦门集成电路产值达到143亿,增速高达38.4%。规上企业产值规模居全国第五,设计产业产值增速居全国第四。


目前,厦门出台《厦门市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实施细则》,从投融资政策、支持领域、人才补助和科研扶持等多个维度,详细制定了扶持集成电路产业的具体政策。按照厦门的想法,未来还将打造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全产业链。


突围背后,是对定力的考验。对于厦门而言,“咬定”第二产业是城市发展最基本的遵循。33年前,当国务院批复厦门经济特区方案时就已确定,“厦门经济特区应当建设成为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房地产业的综合性、外向型的经济特区。”明确了工业在厦门后续发展中的地位,也定下了厦门经济特区未来产业结构的主基调。


起初,厦门提出打造四大支柱产业:电子、机械、电力、化工。随着城市发展需要,逐渐演变为两个支柱——电子和机械。


厦门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何培昆回忆道。


2017年,厦门电子、机械两大支柱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6家,已发展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49%。


“有城市走着走着就把产业走偏,奔着第三产业泡沫就去了。”何培坤表示,“厦门的方向就是始终坚持把第二产业作为一条发展主线”。


实际上,历届厦门主政者心中都有一个共识:没有实体经济、没有工业,服务业也未必能发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业就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钟锐辉坦言,“忽视工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终是难以避免空心化。”


图片出处:摄图网


“跨岛”新格局浮现


尽管工业被定义为“主业”,但从厦门本岛来看,能够发展第二产业的空间十分有限。想要扩大产业规模,还是要把视线放到岛外。

 

鸟瞰厦门,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从北、西、南三向,半环状拱卫着本岛。这一特殊的地理结构,刻画着厦门与众不同的发展轨迹。

 

据厦门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开放以前,厦门工业主要分布在岛内的将军祠、文灶和岛外的杏林一带。1978年以后,工业发展空间大幅延伸拓展至同安工业集中区、火炬(翔安)产业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以及环东海域轻工电子工业集中区等岛外工业区。


一方面,岛外有更广阔空间,可提供更好的工业发展条件。另一方面,岛内外发展不均衡,也是厦门面临的一个挑战。


比如,厦门主要产值和人口都集中在本岛内,岛内外差距明显。早在2014年,这座占全市面积不过1/10的本岛就已承载全厦门1/3的工业产值。经梳理计算,岛内外人口密度相差10倍,经济密度相差12.4倍。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厦视察时,就对厦门提出了“跨岛发展”的重要指示,以解决厦门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经过若干年统筹规划建设,一个岛内外一体化的城市新框架开始浮现。


“有时出岛走走,都会感到惊喜,岛外几个地方,已经大变样了。”提起岛外的发展,钟锐辉赞叹不已。


数据也佐证了感性认识。截至2017年底,厦门城市建成区面积339.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89.1%。与此同时,岛内外产业错位发展优势愈发明显。2017年,岛外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48%、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71%,为岛内发展金融商务、旅游会展、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腾挪出空间。


岛外不断发展,使得要素更加频繁地流动,也对当前链接厦门岛内外通道的承载力提出新的挑战。从目前情况看,厦门岛通过翔安隧道和海沧大桥连接翔安区和海沧区,与仙岳路所共同构成的“厦门第一东西通道”,已经难以满足交通的需求。


厦门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早在2016年,海沧大桥交通量就已经达到了15.6万辆/日,翔安隧道已达9.5万辆/日,均已超过设计通行能力。岛内外通道所承载的交通压力很大。

 

在厦门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王唯山看来,要破除这一难题,首先要对交通骨架,特别是跨海的交通通道,做好更多的准备和预留。


在过去发展中,差不多十年才建一个通道,最近十年通道建设速度加快很多。城市通道的规划要跟上,利用轨交等公共交通来支撑,解决进出岛的问题。


据了解,为加强连接岛内外交通联系,缓解东西向交通压力,厦门已规划了“第二东西通道”,并纳入福建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目前,第二西通道已开工建设,拟建的第二东通道也将连接起厦门本岛和翔安区。


跨岛发展的外延,就是将厦门与周边的漳州、泉州,甚至龙岩、三明等城市构建一个大都市区的山海联动协作模式。”厦门提出“一岛一带多中心”,岛外的“一带”就是多个组团与漳州的、泉州的、甚至金门的,连在一起来考量。


王唯山说,我们的新机场4500万吞吐量,一定不是仅仅服务于厦门,也是服务于区域。城市边界产业的分布、交通的联通也有考虑。未来城际轨道交通将我们这几个城市的重大的设施和重要的人口聚集的地方连起来。


未来的城市竞争,绝对不仅仅是厦门与其他城市的竞争,而是整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竞争。


图片出处:摄图网


人才观的厦门解读


优化空间、布局产业,但归根到底城市发展还是离不开一个“人”字。在全国“抢人战”中,各地争相推出诚意政策。厦门却相对克制,当然也被很多年轻人视为“诚意不够”。


“就我个人的理解来讲,人才是跟着平台和产业走的,不是说哪里的落户门槛低,我落户了就算是人才。来了以后没工作做怎么办?”何培昆直言。


按照这个思路,去年,“厦门人才新政45条”出台。新政提出,围绕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软件信息、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引才聚才,加大重点团队支持力度,对一流顶尖团队给予1000万元至1亿元资助。


另外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人才、设定人才标准?“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将人才的认定标准逐步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不能唯学历唯文凭,要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创新型人才’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钟锐辉说。


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化,专业岗位越来越多,这也倒逼城市对人才评价机制更加细化、合理。


“比如航空维修这类特种行业,很多来自台湾的技师实际操作水平是能够达到大陆工程师水平的,”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黄劲松举例道,“但按照我们现行的评价体系,却很难评价。因为没有对应的评价方法。”


为此,自贸区厦门片区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人才评定的创新试点。黄劲松说:


针对每一个行业,制定了专门针对他的评定办法,量体裁衣。


据了解,厦门目前还加快了保障性商品房建设,重点解决人才住房问题,通过在岛外四区临近地铁站点,建设以保障性商品房为主,兼顾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房,并配套建设相关设施的地铁社区。


建成后,将总共提供保障房约6.48万套。近期,厦门将陆续启动两批次保障性商品房轮候配售工作,共推出9500套房源,其中9000套面向该市无房家庭,销售均价仅为市场评估价的45%。


图片出处:摄图网


自由贸易港愿景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作为最早一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厦门期待着新的开放高地能够落地于此——建设自由贸易港。


1985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直接领导制定了《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战略》,提出把厦门建设成为“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并主持制定了《厦门经济特区近中期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方案》,提出“三步走”发展目标:


第一步是设立保税区;


第二步是把保税区升级为自由贸易区;


第三步是建设有限度地全岛放开的自由港。


2015年,厦门自贸片区正式挂牌,离厦门的愿景又近了一步。


自由贸易港需要有便利、高效、强大的港口作为支持,才能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快速、自由流动。2017年,在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中,厦门港以1038TEU进入“千万俱乐部”,超过高雄港,跃居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第十四位。


不过,对标新加坡等全球先进自由港,厦门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最直观地体现在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厦门市近期密集出台了《厦门港口对标先进工作方案》《厦门口岸降本增效工作方案》《厦门口岸提高通关效率工作方案》《提升厦门空港口岸货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效工作方案》等多个工作方案。这一系列方案的核心思路是:以清费降负来实现降本增效。


在这其中,降本的突破口在于规范引导非政府性收费。


“厦门口岸外贸进出口收费按,收费主体分为政府性收费和非政府性收费,其中非政府性收费占比超过90%。”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正因为如此,厦门向企业推出涵盖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等信息的阳光价格清单,并通过进一步压缩和合并相关收费项目,使口岸常规收费项目的整体价格降低了30%。据初步估算,这一举措的实施,每年预计可为厦门口岸的企业节约进出口成本约3000万元。


而增效的关键则是压缩通关时间,提升便利化水平。


今年1-6月,厦门口岸整体通关时间为进口83.74小时,同比去年压缩23.67%;出口时间为15.18小时,同比去年压缩31.93%。


我们对标新加坡这样先进港口,希望未来再进一步压缩我们的通关时间,提升便利化程度。


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称。


上个世纪50年代,一条海堤从陆地跨海入岛;60多年后,厦门海堤完成了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地铁1号线铺向岛外。卧波之上,这一段也被称为“世上最美“的地铁海景线,恰恰是厦门发展坐标,从特区成立时的2.5平方公里,到全岛开放,再到跨岛发展,又向跨区域联动的映画。


不论厦门未来坐标如何变迁,都必须根植于对山海城市本色的深度挖掘,根植于对人才、土地、技术、资金、模式等生产要素的精耕细作,根植于制度的创新和开放的思维。


 来源:城市进化论 作者:梁宏亮 

更多精彩内容:

◇ 香港老矣,尚能饭否?

◇ 广州的“山寨”江湖

◇ 中国会展业离国际化还有多远?

◇ 开公司最多18小时,这个自贸经验已上报国务院

本文为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支持……

特别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