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万和金融科技园,下花园的五环精神
(京张.万和金融科技园鸟瞰效果图)
下花园是张家口乃至整个华北地区重要的工业能源基地,也是张家口距北京最近的辖区。作为北京、张家口往返冬奥会主会场崇礼的唯一节点,下花园不仅承接北京城市外溢的需求,还承担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后勤补给基地及配套服务。冬奥主会场崇礼,受土地和产业发展限制,仅保留冰雪运动及奥运场馆,其他城市功能及后勤补给均由下花园区域承担。以冬奥会为契机规划建设的京张高速铁路,更是让下花园成为承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等非首都功能外溢和人才疏解分流的重要基地。
(京张铁路青龙桥附近人字形轨道资料图,
图片来自网络)
1909年,由詹天佑带领修建的京张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铁路。100年后,于同一条线路上,京张高速铁路又再一次成为中国第一条自主研发的智能化高速铁路。所以,京张铁路的沿线,注定是创新的,自主的,开拓型的。
(京张高速铁路线路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京张高速铁路,自北京北站出发,在城区范围内,以地下隧道贯穿北京西直门、五道口、中关村、清华园等地,也是北京重要的金融、数字、科技、研发的聚集区。为冀西北,尤其是重要节点下花园地区,打通人才流动“高速路”, 构筑信息共享“数据库”, 实现与北京的融合发展,拉动整个片区基础建设速度迅猛提升。
因此,作为老工业能源地,下花园早在早在北京申请冬奥会时,就准确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凭借自身优势及京张铁路的建设,迅速发展,映射出属于下花园地区独特的“五环精神”。这里的五环精神,指的不单单是奥运的契机,拼搏的斗志,奋进的信念。从发展的角度,尤其是对一个四面环山的紧凑型区域来讲,它其实是不对称,不平等,也不独立的。
它的不对称与不平等,来自于下花园的非对称性竞争优势。在历史机遇与发展需求的双重保障之下,对于下花园地区来说,既然优势天成,无法资源平分,则成区域领军。作为排头先导,带动张家口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它的不独立,来自于对首都大城市圈的依托,借力京张铁路的贯通,迅速加入首都1小时生活圈,引进金融科技资源,建立起北京与张家口之间的互通桥梁,成为首都发展的重要后援。
(京张高速铁路下花园北站效果图,图片来自网络)
属于下花园的五环精神,是一个环环相套,层层渗透,不断扩张,借力向外围生长的,具有独特引力和张力的圈层结构和发展模式。这一结构模式,被廉毅锐的团队充分融入设计理念中,浓缩至万和金融科技园项目,便形成了一个规划清晰,由内至外“一核多圈层”的五位一体辐射型的布局结构。
(圈层结构示意图)
A.聚能—产业核心圈层
我国近年来的城镇化率依然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处于大都市圈内的小型城镇发展尤为迅速。一、二线城市受地域、人口、产业结构等条件的制约,不得不向周边小型城镇转移部分资源,利用相互之间的政策性合作以稳定自身发展优势。因此,处于大型城市群内的都市圈成为主要发展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各个小镇,也承托了助力新型城镇化、产业转移及服务型城市建设等功能。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把握产业结构及城镇角色定位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环北京都市圈产业发展定位)
依靠京张铁路带来的金融、大数据及科技研发资源,万和金融科技园最中心的“聚宝盆地”,自然而然地被定义为以企业庄园为基调的创业产业区。集合园区内金融科技、金融/文旅服务、金融/文旅大数据三大产业核心企业,展示行业前沿技术和企业文化。
这一区域主要是布局错落的企业独栋,配合共享实验室,形成园区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既满足了企业多元化办公的需求,又以实验性的空间巧妙地呼应了京张铁路的自主创新精神。
(中央“核心金街”办公空间示意图)
核心区中心结合北侧对称的门式高层形成主要轴线。轴线末端为展示大厅,建筑从形式及体量上呼应下花园鸡鸣山的金顶造型。
(核心区中央轴线展示图)
中央街区采用钢穹顶,遮蔽并连通了步道空间,维持了舒适的内部环境。主要轴线结合地形形成金融产业的“核心金街”,以小镇化的尺度及组团模式,打造出一条金融家展示交流的公共街区。
(中央“核心金街”效果图)
B.生态—园区环境圈层
从前的下花园地区依靠能源资源开发为主要支柱型产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生活环境建设相剥离,下花园区虽然是河北省从空气质量到区域环境都具有一定优势的地区,但人口增长缓慢。究其根本,一是四面环山,虽有京藏高速过境,但交通并不十分便利;二是从下花园区自南城开始发展,从运作管理到基础设施建设,都紧紧围绕主要产业开展,生活环境及服务配套相对匮乏,适合生产但缺少生活。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不仅要在硬件基础上满足各企业的落地需求,也要从以人为本的多元化发展理念出发,在环境上营造既适应产业入驻也满足生活需求的良好氛围,在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上建立空间与功能上的平衡。
因此,项目所在的下花园北部城区,也承载了延展下花园产业模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产城融合、产服融合的生态生活舒适型新城区的重要使命。于是,在廉毅锐团队的巧妙构思下,中央产业庄园区沿线衍生出一个景观生态圈层。项目场地地势整体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最大高差约15米。
(项目用地自然地形及高差)
设计师们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北侧高层、连续裙房及半地下空间形成风屏障,在温度偏低、风力强劲的下花园区营造了一个相对适宜的城市避风港。
(现状地形调整)
(风屏障示意图)
区域内舒适的环境,健康的氛围,内外的互动,形成融合式的交互空间,为园区提供舒适职住环境的同时,也成为衔接起园区内产业及相关配套等不同功能用地的纽带,是强化园区产服融合概念和园区归属感的核心场所。
C.交流—内涵引力圈层
新型的产业园区需要一个多维度复合型的发展空间,在对内部与外部不断沟通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对外,以会议、培训、展示体验等共享空间的营造,为园区商务属性赋能,多维度促进园区的发展、升级和迭代;对内,核心企业及产业链上的相关小型主体,在这一空间内可以随机进行任意形式及规模的理念沟通,以此达到园区内部既多元化又统一化的经营理念及发展方式。
(金顶会议中心鸟瞰效果图)
园区以金顶会议中心和共享实验室一高一低遥相呼应,建立科技共享中心和智库交流中心,完成产业服务配套,促进产业交流,实现产业资源对接,在创新领域交流及成果固化两方面提供双重支持,从而实现金融、科技、大数据相互促进、自然升级的科技金融产业生态链。
同时,设计结合场地内的地形高差,建设环状连续裙房区。一系列的裙房将园区各个区块通过内部商业走廊相互串联,形成连续开放型空间,营造出适宜互动体验、改革创新的营商环境。
(连续裙房空间示意图)
这一连续环状裙房同时兼具形成园区内的生活轴线,引入既面向于园区又开放向城市的服务配套、生活配套及商业配套,为园区入驻的企业和人员保障了生活舒适度和便利度。整体形象上,形成层层上升的山地建筑形式;流线上,也完成了逐级上升的舒适步行空间设置,在保证区域内形象层次感的同时提升了使用舒适度。
(万和金融科技园效果图)
D.氛围—商业外展圈层
无论是依靠自然发展,或是调整规划,现有的特色产业园,无疑都在“争创标杆”“打造名片”。除产业定位外,这些“标杆”和“名片”可以是文化的-依托历史文化或者名人效应;也可以是形象的-利用自然环境或者后期建设。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形象提升的建设目标。
(中央街区示意图)
于是,在园区整体建造中,团队设计了形式上的“高低配”:合理配置建筑高度,以最北侧的高层形成统一的天际线效果,与中央平整场地形成对比。
(北侧沿101国道高层建筑效果图)
利用场地地形,既微缩了下花园地区的盆地地貌,整个区域的高度又仿佛鸡鸣山一般在下花园地区孤峰奇秀,丰富了整个城市的天际线。功能上设置商业楼、公寓式酒店、办公等具有标志性建筑形象的功能,形成沿101国道的主要展示界面,作为下花园区进入的门户及重要展示区,向外扩展能量。
E.引领—能量驱动圈层
长久以来的城镇发展一直是以土地收益为主。但随着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土地增值为主要开发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新形势下的园区定位,更偏向于以产业为主导,以土地为基础,联合相关产业项目,衍生出一套可以自给自足,长久自持的可持续结构。
万和金融科技园北侧的商业办公高层,结合南侧的“企业家庄园”,外圈与核心联动,形成产业的导入磁极。金融科技园依靠自身发展优势及相关发展政策的扶持,以三大核心企业为主体,面向金融科技类企业,建立互补、合作、共赢的关系,以产业为支撑、以空间为载体、以运营为基石、以交流为延展,对内自成生态,对外驱动发展,构建一个有效率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的联动与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万和金融科技园,以产业发展吸引人才聚集,同时以配套设施及环境品质保证人才落地,从而达到产业、城市、人文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城镇化目的。作为整个下花园投资建设的桥头堡,园区以产业作为核心竞争力嵌入到火热的下花园区的地产板块,旨在营造一个集产业空间、办公空间、社区空间、服务空间与公共空间为一体的复合型产城集群,创造优质的生活社区、创业产业社区及公共服务社区。京张万和金融科技园必定成为张家口下花园区最为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