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客厅丨徐士进:寒冷时期的人们,没事儿就爱瞎想

2016-08-26 女性阅读新力量➤ 半城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3235nko6r&width=500&height=375&auto=0



半 城 大 话】八月二十日,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徐士进先生在永慕庐发表了题为【气候改变历史:一万年来气候事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主题演讲。半城在此摘编演讲内容,以供分享。






徐士进:气候改变历史,一万年来气候事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文/张鑫

纵观人类社会和历史变迁,人们常常无法解释:为什么民族要迁徙?为什么单凭杰出人物的个人能力就能使一个大国崛起?为什么在某个特定时期,全世界范围内会同时出现历史性的巨变?

我们从人类诞生的远古开始,历经中世、近世,看气候变化如何改变了世界历史。


徐士进教授在永慕庐

 

01

大洪水传说为何见于世界各地?


近200多万年来的大冰期中,伴随着冰期与间冰期的频繁更迭,气候时冷时暖。今天我们幸运地生活在间冰期里,而距今18 000年前后,我们的祖先经受了冰期严酷气候的考验。当时北美北部以及欧洲的大片土地全被厚厚的冰层所掩覆。由于大量水体转移到冰盖中,海平面比现今下降了100多米。


一万五千年前,大冰河时代结束,地表温度上升,人类进入了漫长的夏季。最大的天灾发生在公元前5600年,当时地中海海面暴涨,大水冲进古黑海盆地,冰床崩解加快了海水上升的速度,洪水泛滥引致北方民族南下到北非和中东,这便是圣经中“诺亚方舟”的相对应历史中的真实气候背景。


讲演现场


02

为什么会在新疆挖出欧洲人的遗骸?


全新世大暖期:从原始农业到文明古国的诞生


全新世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重大演进:一次是“新石器革命”,通过对植物和动物的种养殖,由“食物采集”转变为“食物生产”,从而诞生了原始农业;另一次是“城市革命”,以城市和国家为标志的古代文明出现。


全新世大暖期的时间跨度距据今8000—4300年,气候温暖湿润,考古资料显示当时的非洲撒哈拉地区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洲。四大早期文明古国在距今6000-5000年间先后出现。   




●  4200BP事件与古文明兴衰


资料表明,距今4200年发生过一次降温事件。这次气候事件造成中国西北部地区历时百年之久的干旱,而黄河、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南涝北旱使得中国新石器晚期的龙山、良渚文化突然衰落。突变事件之后,气候恢复,中国进入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青铜时代,夏朝由此诞生。


距今4000年前的降温事件还造成印欧民族的大迁徙,居住在欧洲北部的印欧人向南迁往俄罗斯、伊朗、印度甚至中国新疆。


苏美尔(前2006年)、埃及古王朝(前2150-2040年)和古印度河文明(前1900年)几乎都是在那一段时间衰落。


●  全新世北半球季风演变的共同趋势


全新世暖期之后,降温事件造成夏季风减退和大范围的干旱,土地承载能力急剧下降,而外来民族的大规模侵入,无疑是雪上加霜,两河流域的乌尔王朝、尼罗河三角洲的古埃及王国和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就衰落了。

中国受东南和西南季风影响,总格局是东南多雨,西北干旱。夏季风减退造成降雨带向东南退缩,形成尧舜禹时代出现的北旱南涝。



03

六月飞雪原来真的存在


中世纪暖期是指十世纪至十三世纪出现的相对温暖的时期,在欧洲的部分地区、北美洲和大西洋等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在中国,中世纪暖期正值五代晚期、两宋到元代中期,这一段时期就多年平均值来说,虽然总体上相对温暖,但期间出现过较大的冷暖波动。  


欧洲中部地区的夏季则更加温暖,比现在的平均水平高 1.4 ℃。欧洲,特别是西欧和北欧的农业经济,在中世纪暖期十分繁荣。适宜而稳定的气候带来连年的丰收,食物供应比较充足。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农业的丰收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好运。老百姓只要辛勤耕作,足以过温饱的日子,封建领主则在庄园里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  


十二世纪和十三世纪是建筑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巴黎圣母院,由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Bishop Maurice de Sully)于 1159 年决定兴建,工期跨越两个世纪;法国北部的兰斯和南部的桑斯被誉为天堂般的教堂;英国的林肯大教堂建造于1192年。哥特建筑最辉煌的杰作是巴黎圣礼拜堂(Sainte Chapelle),竣工于 1248年。中世纪的教堂修建热潮旷日持久,这些宏伟而奢华的建筑需要大量资源,包括劳动力的投入和财富的消费,这是后来若干世纪都无法与之比肩的。基督教也是从这个时期起,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扩张。



元末明初时期的气候灾害具有全球气候变迁的背景。这一时期,正是气候史上著名的“中世纪暖期”向“小冰期”转换的阶段,气候波动不稳,灾害频发。十四世纪中叶的气候灾难奇迹般地摧垮了曾经称雄于整个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但是当朱元璋在中国的战乱中异军突起之后,气候又奇迹般地开始好转,使朱元璋站稳了脚跟。之后几十年的风调雨顺,使朱元璋有条件大兴屯田,减低赋税,发展生产,为明朝的帝业奠定了基础。


明朝万历年间,江南一带甚至出现过“夏六月夜雪”的极端异常冷夏。降雪现象出现在北纬20度的海南琼山县。小冰期期间,华东南的柑橘、竹类等经济作物受到严重摧残。江南一带的双季稻农业也受到抑制。东北地区,作物生长季节比现代短30天。该时期的群发性干旱灾害导致经常性的颗粒无收的荒年。

▲徐士进教授在讲演现场


04

寒冷时期漫长,那时的人们没事儿就爱瞎想


气候影响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历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a. 偏居塞外;游牧民族和农耕政权二者的界线维持在长城一带。

b. 割占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c. 游牧民族政权与农业王朝长期分庭抗礼;北宋辽西夏南宋时期。

d. 入主中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先后建立了元、清王朝。


气候的干冷,势必造成农业生产能力减退,人民生活困难。愈是经济衰退期,愈易产生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国家的衰败。同时,北方草原也在干冷的气候影响下,草原生态恶化,牧草减少,水源枯竭,游牧民族生存压力增大,只能在南侵中寻找更多的宜牧土地。历史上几次大规模民族融合时期,都是在相对的寒冷期。


▲讲演现场


气候影响历史的政治经济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夏、商、西周主要活动地域的基础上,中国农耕王朝的早期政治经济中心,首先在关中形成。


秦汉以后,中国政治经济重心虽逐渐向东南迁移,但仍以黄河中下游为主。魏晋南北朝时随着干冷气候期的来临,长江流域的气候更适宜农业的发展,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至晋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已是“今之会稽(江浙一带) ,昔之关中”(《晋书·诸葛恢传》)。至隋唐时期,政治中心虽仍在黄河流域,但已离不开南方经济的支持。为便于粮食漕运,其京都也相应东移。唐中叶以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特别是长江下游的发展水平超过了黄河中下游,其范围也逐渐向南扩展,与较早开发的岭南连成一片。北宋之后,由于气候日趋寒冷干旱,加快了中国封建王朝“政治中心北上,经济中心南移”的政治、经济格局形成。



▲现场读者认真做笔记


●  冷化时期诞生的思想改革和精神世界


距今2800年前的寒冷化时期,印度的佛教和中国的儒教诞生,犹太教在这段时间也得以确立。公元六世纪的气候寒冷化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世界范围的普及。

近代理性在15世纪到19世纪的小冰期期间诞生:


宗教改革:新教之父的马丁·路德·金(1483-1564),约翰·加尔文(1509-1564)


科学思想:伽利略(1564-1642),开普勒(1571-1630),艾萨克·牛顿(1642-1727)


近代哲学: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2),勒内·笛卡尔(1596-1650)


社会科学:孟德斯鸠(1689-1755)奠定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和议会制民主的基础;亚当·斯密(1723-1790)提出的市场经济思想直接影响到了现代税收的设计。


寒冷时期漫长,那时的人们没事儿就爱瞎想,想通了就是思想家,想不通就是精神病。

讲演现场


05

帝王固然需要雄才大略,但成就霸业也要看气候


在点评嘉宾周晓虹教授看来,我们每个人在历史长河间,都只是一瞬。自然历史的计量单位是百万年,而我们以天计,一生只活三万多天,难以想象气候事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兴衰,和气候直接相关。

中国近一两千年来,基本形成了政治中心在北、经济中心在南的格局。南京被称为小王朝,并不是因为所谓的风水不好,而是和地理位置有关。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地区,一直受到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扰。在传统社会,皇帝为防止兵变,会和主要军队在一起,便于控制。正因为主要威胁来自于北方,皇帝定都离北方越近,越能保证由此以南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在中苏对立时期,因外蒙独立(实为苏联所控),中国版图最细的鸡脖子处仅八百公里,外蒙的机械化部队推进到北京只要两天,故此时北京军区和沈阳军区的集团军占全国兵力一半。否则一旦开战,苏联坦克滚滚而下,三天就能攻占北京。如果定都南京,北方兵力空虚,敌人长驱直入,国土难保。


周晓虹教授现场点评


永慕庐论坛群学肄言第十期


本文根据徐进士教授在永慕庐讲演录音整理


文编:车俊铭

美编:陈茜茜

视频:刘   青

半城编辑部

转载请联系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