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女皇嘉宝:她的脸是人类进化的终极 |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半 城 大 话】“多少人真情假意/爱过你的美丽/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唯独一人爱过你朝圣者的心/爱你日益凋谢的脸上的哀戚......”
有这样一批女性,经历过如霜岁月、家国战乱、人性的恶和命运的苦,走进耄耋之年,白发如雪、笑靥温润,犹如蚌病生珠,愈发惊艳。而这种惊艳,就像历史天空中那一抹璀璨晚霞。半城以此栏目,向她们致敬!那一低头的温柔,照亮了整座城。
嘉宝:贫民窟里的女王
文/周昱羽
“让我一个人静一会。”这是嘉宝在电影中的名言,只是对于影迷来说,没想到,这一静,便是一生热望。
▼▼▼
1905年9月18日,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个工人,同时也是个酒鬼,成日酗酒、咒骂、埋怨、诅咒生活,对她的父亲,嘉宝又气又可怜,却又毫无办法。醉醺醺的气味充斥着她的整个童年,在某一天又戛然而止。十四岁那年,父亲去世,嘉宝被迫退学,去百货公司打工。
生命的转折点往往在前期蛰伏,令人惊诧的转变往往是长期的暗潮涌动,在某一个点,内心的梦想再也抑制不住地喷发。这个点就埋藏在嘉宝七岁,那一年,她爱上了电影。
每日放学后,小小的嘉宝常跑到家附近的影院后门,看演员们出入对戏。然后跑回家用彩笔给自己化妆,穿上大大的衣服,想象着自己就是演员。大荧幕上的流金岁月在嘉宝的童年埋下了一颗种子,恐怕当时无人猜到,这颗种子在后来的年岁里,生长得如此枝繁叶茂,令人望而生敬。
虽然生活拮据,但为了能挣钱多看几部戏,嘉宝什么都试了。洗头工、百货商场的店员、模特,她不想放弃任何进入她向往世界的机会。
18岁时,凭借一部广告片,嘉宝被导演莫里兹·斯蒂勒发现,他是她人生的第一个伯乐。
当嘉宝走进这位声名鼎著的导演的办公室,他用惯常的审美的目光一眼看出,她膝盖突出,脚太大。他炯炯的眼神像一架摄影机一样长时间地望着她,这使嘉宝感到不安和窘迫。
斯蒂勒命令嘉宝脱去帽子和大衣,从头到脚地将她仔细打量一遍,又随便问了下她的电话号码。嘉宝此时异常紧张、难以呼吸,结结巴巴地报出数字。
等到她走后,大导演若有所思地对助手说:“这个姑娘有点儿与众不同的劲头,我要观察一下她究竟是哪儿与众不同。”
几天后,葛丽泰嘉宝前来面试,题目是表演晕倒。
她的倦容,面对着镜头,在极度的紧张和压抑的情况下,奇妙地转化为一种渴望爱的激情,展现出未被审判的内心,纯洁而充满欲望。
斯蒂勒为之惊叹:“这样的面孔,一百年只能遇到一次。”他立即决定用她,不过在这之前,要对她进行一点小小的改造。
嘉宝为此矫正了2颗门牙,减去了20磅体重。她的眉毛被拔得细细的,那双充满诉说的眼睛,在挑眉的衬托下显得高贵而冷漠,不可接近却又让人忍不住靠近。
她开始学会穿高定成衣,出入豪华饭店。除此之外,大导演还不允许她交朋友、接受采访。包括用餐,要少吃甚至不吃。
Greta Garbo, 1920s, photo by Ruth Harriet Louise via marthaivers
在这位挑剔而绝佳的合作伙伴的指点下,嘉宝拍了几部电影,在欧洲已小有名气。她称斯蒂勒为她的恩师,敬重他、爱慕他。
1925年,嘉宝二十岁。她与斯蒂勒来到电影人梦寐以求的圣地——好莱坞。凭借《肉于魔》里纤毫入微的演技,嘉宝一鸣惊人,成为好莱坞里耀眼的新星。接着主演了《野兰花》《神圣的女人》,并因此被誉为“默片女皇”。
Greta Garbo by Alexander Binder .1925
1930年《神圣的女人》海报
1936年她出演的《茶花女》,片酬高达50万美金。这个记录直到60年代才被伊丽莎白·泰勒的《埃及艳后》打破,整整维持了30年。
《茶花女》剧照
▼▼▼
美的标准见仁见智,难道同时代的英格丽褒曼不美吗?然而令人呼吸都为之停止,情感不自觉的代入,产生悲悯、哀怜、同情、敬佩的演技才是嘉宝致胜的杀手锏。
在美国的19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小偷频繁光顾巨星豪宅,却不约而同的不去嘉宝家,他们中间流行着一句话:敬佩嘉宝。
嘉宝本人一点都不随和,她孤僻、冷傲,并不是美国甜心那样人人喜欢。她却有这般魅力,认真工作,自强独立,优雅而又决绝。让小偷、强盗都敬畏,认为她不可亵渎。
与嘉宝合作过的所有导演都说,她是他们梦里的文艺复兴女神,有着过去和未来最美的眼睛。一个英国记者曾盛誉:“嘉宝的脸,是人类进化的终极。”
希特勒说,葛丽泰·嘉宝是唯一一个不用搜身就可以接近我的人。这个绝对自负又自卑的枭雄,残忍而优雅,终生奉浪漫主义为圭臬。这句话暗含着——能杀死我的,只有嘉宝,只要她愿意。他还曾邀请嘉宝到德国,屠杀犹太人的他却对犹太人拍的《茶花女》网开一面,只因为一窥那绝世的容颜。
然而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希特勒没有杀死嘉宝,却如同杀死了她。
嘉宝与斯蒂勒
嘉宝此生唯一承认爱过的男人,斯蒂勒,在1927年去世。斯蒂勒是犹太人,这个身份给他招致了死亡。
对斯蒂勒,嘉宝始终怀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恩之情。当知道他临死前,手里还紧紧握着当时美国著名摄影师金瑟为嘉宝拍的照片时,嘉宝心痛得无以复加。
“我将一个人终了此生。”是嘉宝巅峰之作《瑞典女皇》中的著名台词,这句话就像是为嘉宝量身定做一般,因为遍看影史都找不出第二个适合的人去演绎那段情节。
当时嘉宝失去爱人的悲痛紧紧攥住了所有观众的心。于她而言,不过是心痛的又一次重复。
经历过,就不难懂。
嘉宝一生对整个犹太民族始终怀有同情。她对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的作法深恶痛绝,甚至曾暗藏手枪,想去杀死希特勒,为她的爱人复仇。然而希特勒对此浑然不知,依旧是这人间至美的裙下之臣。
▼▼▼
曾经有人回忆过嘉宝走进聚会时的情景:熙熙攘攘的人群瞬时安静了下来,只能听到衣服窸窸窣窣的声音。大家不敢和嘉宝打招呼,生怕打扰到她。
与人前的簇拥的盛况相符的是,嘉宝本人十分冷漠与孤独,甚至有些愤世嫉俗。她喜欢孤单一人,她的演技、她的声音无不是她哀婉悲切,孤寂自在的内心流露。
这独特的气质和风格举世无双,使好莱坞对她着了迷。她的古怪性格为大多数人所喜欢。尽管别人与她未交往时对这种性格感到很不舒服, 很讨厌,但人们只要一见到她就会原谅她,并很快喜欢上她,把一切厌恶忘得干干净净。这正是她那异乎寻常的天性的作用。观众也十分喜欢她, 她的形象就是一种魅力,一种价值。
这位女王曾解释过自己的避世:“我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迷茫,失落而孤独。我笨拙,害羞,紧张,恐惧。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自己身边筑了一道墙,而我永远住在那道墙后面。”
然而,在嘉宝拍的最后一部电影《双面女人》中,却最终解除了她浑身笼罩的一层神秘的光环。与以前的电影造星不同,这部电影让高高在上的嘉宝走下了神坛。
不论她的演技多么精湛,她所施放出来的魅力消失了。观众意识到这仅仅是“艺术”,一切有关她那种神秘性格的幻觉消失得无影无踪,幻觉消失了,嘉宝的神奇魔力也消失了。
《双面女人》剧照
真实的嘉宝原来是一个非常害羞的人,敏感得像清晨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评论界没有原谅她,对她进行了更狂的鞭打和批评——只因她出演的不再是他们心目中女王,而是自己。
嘉宝本人也无法原谅自己,她强烈地感受到了失望和痛苦。她在最后一部影片结束后说:“在这个苛刻无情的新世界里,再也没有我的一席之地了。”这句话颇象她的自述。就在这部片子拍完后,她在这种多少明星可望不可及的荣誉颠峰之上,神秘地隐退了。
▼▼▼
经过了长达五十的隐居生活后,在1990年4月的一个深夜,世界影坛最伟大、最杰出的女演员之一,葛丽泰•嘉宝在纽约溘然长逝,终年84岁。
嘉宝直到临终也尽力保持她的神秘,她请求亲友让她能够安静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但事与愿违,嗅觉敏锐的新闻媒体将嘉宝亲友隐瞒的消息公诸于众,无数影迷在闻讯后纷纷要求前往瑞典吊唁。甚至瑞典政府也向嘉宝的亲友提出,为了向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表达敬意,他们将委派一位伯爵代表国家出席葬礼。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一心达成嘉宝遗愿的亲友们不但回绝了所有吊唁请求,而且还在得知瑞典政府的声明以后提前举行葬礼。当伯爵率众匆匆赶到时,他看到的只有人去楼空的教堂和芳草萋萋的墓地。
嘉宝曾四次获得奥斯卡提名,但一次都未获奖。但正如导演克拉伦斯.布朗所说:“她一次都没得奖,可她永远是银幕上最不朽的女人。”1999年,美国电影学会将葛丽泰·嘉宝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五名。
留在影迷记忆里的嘉宝,永远定格在《瑞典女皇》的结尾。
那一刻,她站在风中望着远方,目光似乎空洞却又好像拥有一切,只给世人一个惊艳却无法可解的传奇。
文编丨车俊铭 美编丨陈茜茜 音乐丨范丽甍
配图来源于网络
半城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