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特稿 | 他有四个女儿,但他没有逼她们嫁人
【半城大话】截至5月10日下午,电影《摔跤吧!爸爸》内地票房已达到1.49亿,创造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奇迹。
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很多人认为是女权主义触动了中国观众的敏感神经,也有人认为是爱国主义抑或是弱国主义感染了有同样情感的中国观众。
其实这也是一部探讨如何培养女儿的父爱片。女儿真的应该富养吗?女孩子找个好老公就是人生的成功?女孩子学钢琴绘画读大学其实都是嫁妆而已?
在东方社会,给女孩子婚姻之外更多的人生目标,是嫁妆之余最深沉的父爱。
他有四个女儿,但他没有逼她们嫁人
文 | 周昱羽
最近,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的热映,掀起了国内女权话题探讨的狂潮——
这是一部是直男癌电影吗?影片中父亲如此专制,强加给女儿自己梦想的行为,值得鼓励吗?女儿们完全服从于父亲,尽管胜利,也是男权主义的产物,可以效仿吗?
让我们来回顾下情节。
马哈维亚是印度的摔跤冠军,一直渴望能站在世界的擂台上,为国争光。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他开始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祈祷有个儿子,能继承自己的大志。
可是造化弄人,他的妻子,一连生了四个女儿。正当他心灰意冷,准备放弃的时候,女儿和同学打架的胜利,让他看到了她们摔跤手的天赋。
他决定做一件全印度人都不敢做的事——
让大女儿Geeta和二女儿Babita去练习摔跤。
从此,马哈维亚开始了对女儿进行魔鬼训练。
在印度的小村落,女孩被认为应该在厨房里忙碌。长到13,14岁,便要嫁人,并在新家庭中相夫教子。她们应当这样度过一生。让女孩子去和男孩摔跤,是惊世骇俗的事。
所以当父亲训练女儿晨跑锻炼时,全村的人都在嘲笑他,说马哈维亚的行为伤风败俗,简直是疯了。
可父亲已经下定了决心,并亲自每日督促。从那日起,女儿们的字典里不再有“懒觉”二字。
为了方便训练,她们被剪掉了长发;想成为摔跤手,就不能吃油炸的食物。小姑娘的童年从 38 38522 38 14988 0 0 2414 0 0:00:15 0:00:06 0:00:09 2813与零食绝缘。
教室里,顶着男孩样的头发的她们,被女同学嘲笑。走在大街上,她们忍受着村里人异样的目光。身体严苛的训练与精神的折磨让两个小姑娘泄了气。
偶尔偷偷跑去参加同学的婚礼,被父亲在婚礼现场给了难堪。对着新娘,她们低头抱怨:不知道天底下哪里有父亲会这样对他的女儿,太残酷了。
抬起头时,小新娘的眼泪却饱含着泪水:「 其实我很羡慕你有这样的父亲,他至少关心你,为你忍辱负重,为你遮风挡雨让,你不必在十多岁就被迫嫁给一个陌生人相夫教子,让你可以拥有自己的人生。」
两个女儿醍醐灌顶,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她们下定决心在父亲的指导下去练习摔跤。她俩清楚的知道,这可能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整个印度的绝大多数女性,人生都是身不由己的。这些人从没有过的机会,就在自己的面前,如果错过了,就只能沦为男权社会的一个附庸品。
从此,姐妹两个开始了没日没夜的苦练。随着技艺的成熟,马哈维亚带着大女儿Geeta在全国进行比赛。
大女儿一次又一次的打败更厉害的对手。经过在每一场胜利后,她建立起自信。人们看她的眼光终于由嘲弄变成敬畏,由嗤之以鼻的不屑变成严阵以待。
Geeta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还有一个女性在社会中得到平等对待的尊严。这尊严,正是靠着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两分钟一回合的摔跤,结结实实的摔出来的。
在拿到全国的冠军后,Geeta进入了国家顶级体育训练机构学习。在这儿,训练变得轻松多了,处于青春期的她也开始放松自己。
原本父亲坚持每天早上5点训练,训练中心只要求7点开始;
原本父亲教给她的全是实战肉搏的技能,训练中心更加注重刻板的技巧;
原本她的长处在于进攻,训练中心的教练一味让她防守;
原本父亲为了防止她们训练分心,剪短了女儿的头发,在这里,松懈下来又爱美的geeta又重新留长了头发,还学了化妆;
原本父亲严格控制女儿们的饮食,但在没有人管束的训练中心,Geeta任由自己吃那些对身体无益的零食。
当父亲对放纵的女儿表示了不满后,Geeta不服气,她与父亲进行了一对一的较量,最后父亲被狠狠摔倒在地。
这一切让Geeta志得意满,认为父亲的那一套已经过时了。只有妹妹Babita,看出来父亲是输在年迈体弱,而不是输在技巧上。
此时春风正得意的Geeta听不进去这些劝阻的话,依然我行我素,直到她在一场又一场的国际比赛中屡战屡败。
心灰意冷的她遭受到接二连三的打击后,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放纵。她哭着向父亲打电话寻求帮助。父女俩和好了。
在父亲的指导下,Geeta恢复5点的练习,把一切分心的事情抛诸脑后,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训练中。
最后,Geeta战胜了对手,更战胜了自己。当电影院里响起印度的国歌,在场所有观众集体起立。这一刻的敬意,不仅仅只是Geeta获得了第一个印度的女子摔跤世界冠军的辉煌,更是出于对影片的尊重。
它展现了一种可能性——
在一个男尊女卑的国家,一个被认为是雄性专属的领域,一个普通的女孩通过努力,也能够赢得荣誉与掌声。
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写道:女人吗?这也太简单了。热衷于搞简单公式的人说:她就是子宫,就是卵巢。她是个雌性——用这个词给她下定义就够了。
「雌性」这个词出于男人之口时, 有种侮辱性的含意。这个词之所以是贬义的,并不是因为它突出了女人的动物性,而是因为它把她束缚在她的性别中。
摔跤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雄性专属的运动,如同公众认定女孩儿就应当参加选美比赛。性别被固化成刻板的印象,每个个体生来就不可避免的被贴上标签。
当今女性虽然获得了参与外部世界的权利,但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得不面对性别所带来的歧视——
女人被认为是非理性的;
在工作与家庭的取舍上,职业女性所遇到的困扰要比男性大的多;
女人相较于男人,要更谨慎,更小心翼翼;
一个男人的错误会被当作失误予以原谅,而一个女人的同样错误却极有可能被上升到「女人」群体的劣根性上予以打击;
某些行业存在「潜规则」,这种针对女性的不对等交易;
同时,社会暗示着,高学历的女性不容易出嫁,大多数「剩女」都是高学历高收入的职业女性。
这些不平等,在印度有更极端的体现——
印度的男女比例是1000: 914,严重失衡。
印度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包办婚姻和弑女婴都屡见不鲜。同时,这里也是世界上童婚现象最严重的国家。
这儿农村女孩14岁就出嫁,一辈子过着生儿育女做家务的生活。许多20岁的印度女子,已经是5、6个孩子的妈妈。
并且,印度还是世界上臭名昭著的强奸犯罪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2012年,新德里的公交强奸案震惊了世界,经过媒体的大量披露,印度女性的生存现状才揭示出来。
在印度,平均每3分钟就会发生一起对女性暴力犯罪,每22分钟就会有一件强奸案。
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首都是以强奸闻名,印度做到了。
强奸犯在印度的犯案成本极低,大多是拘留几天就释放。受害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反而受到众人的讥讽与嘲笑,走投无路,往往选择自杀。
「 我们有最好的文化。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人的一席之地。」
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律师这样评价女性
如此境况,才显出影片的伟大与进步性。
《摔跤吧,爸爸》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男主角和女儿们所在的哈里亚纳州,以男性专断闻名。在这里,男孩可以穿着短裤学摔跤,女孩子则要长衣蔽体,不出家门半步。「荣誉谋杀」和选择性堕胎尤其普遍。
(荣誉谋杀:是指男性以“捍卫家庭荣誉”为由,杀害被他们认为与男子有“不正当关系”的女性家庭成员。处决遭遇性侵的女性,避免令家族蒙羞,在他们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
哈里亚纳的性别比是全国最失衡的,在这种的社会环境下,片中父亲所做的事情,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马哈维亚或许算不上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如果他有儿子,或许会让儿子去练习摔跤,让女儿早早出嫁。这个故事或许就有了另一种讲法。
但事实上,他有四个女儿,他没有逼她们嫁人,一个也没有。
他的四个女儿,被他培养出3个冠军。
无论是影片中Geeta的胜利,还是现实中印度女摔跤运动员获得的金牌,千千万万的女孩的命运将会因此而改变。
电影展现出女权与父权的对抗。
起初,女儿被迫背负起父亲的期望,不得不从事摔跤这项运动。当她开始反抗时,是自我意识与女性意识的觉醒。
「 孩提时代,她认为自己同父亲是相同的,后来她产生了由男性而来的自卑感,从而面临尴尬境地——或者坚持她的独立性,从而变得男性化,或者顺从化。」(《第二性》)
后来,她们意识到,尽管摔跤的训练艰辛而漫长,但这是一项能够养活自己的技能,是能够让自己逃离年纪轻轻就陷入嫁人生娃轮回的解药。
这时的摔跤,是在女儿们有了自我意识后做出的选择。这项运动不再是父亲的强加桎梏,而是自己迈出的,把握命运的一步。尽管是在父权的引导之下,它展现了一种女性觉醒的方式。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在父亲准备训练女儿摔跤的时候,他妻子疑问:「 让闺女们摔跤,这样还有人来说媒吗,女儿还嫁的出去吗?」
马哈维亚说:「 我并不是想要别人来挑她们,等她们强壮了,有出息了,天下的男儿随便她们挑选!」
当女性能把握自己的婚姻自由,那么在女性地位自由上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是能切切实实改变女性命运的。
电影一点不掩饰现实的残酷,无论是早婚、父权,还是摔跤运动本身的激烈与危险。针对所有的社会问题,拍摄这种题材也是抱着一颗勇敢的心。它直面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事实,导演阿米尔汗作为行业最杰出的人去抨击社会陋习。
为了演好中年发福男子,阿米尔暴增40斤,随后为完成年轻父亲的镜头,又在几个月内将体重恢复如初。相比「小鲜肉」、「颜值即正义」泡沫横行的国内电影市场,观众们不仅仅看到一个演员的敬业,更看到的是:一个好的演员,是能够改变一个国家的文化。
早在2012年,阿米尔就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直指印度当下面临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妇女被迫堕胎,儿童性骚扰,种姓制度,巨额嫁妆,家庭暴力,医疗失当等等。
当阿米尔谈起拍摄的初衷:印度在崛起,蒸蒸日上,作为一个印度人,我感到高兴和自豪。但,在社会中还有很多令人心酸的事,我们却对此熟视无睹。这些苦难,让我深感不安,感到哀伤。有时我会想,干嘛要去思考这些与我无关的事情呢?我的生活幸福美满,别人的苦难与我何干呢?但是它确有干系。因为我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
如果甘地、提拉克、鲍斯、尼赫鲁、智者阿扎德仍然在世,我们有何颜面去面对他们。我们的先人怀抱梦想,为自由而奋斗,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像现在这样的印度吗?我想讨论一些关系印度民生的话题,不责难任何人,不中伤任何人,也不制约任何人。人人都说,伤害我们的人近在咫尺,或许我们都有责任。
我无心激化矛盾,只为能改变这个时代。无论是谁的心中,只要有星星之火,必将成燎原之势。
「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这样的人依然存在,在离我们不远的国度,身为上等人,却为贫穷与卑微,不公与正义奋斗,每一部作品,都试图改变。这才是真正让观众对回味无穷、泪流满面的缘由。
2013年,阿米尔汗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被誉为「印度的良心」。
最终,围绕着女权与父权,亲情与成长展开的这部电影,向我们抛出了一个不可回避命题——
当下,女性应当以怎样的姿态去独立、自我解放、并从中获得安全感,父亲的角色非常重要。
音乐︱范丽甍
美编︱眭佳宁
半城编辑部
转载请联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