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丨蒋英:相比“钱学森夫人”,我更是一个艺术家

2016-02-21 女性阅读新力量➤ 半城



【 半 城 大 话 】“多少人真情假意/爱过你的美丽/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唯独一人爱过你朝圣者的心日益凋谢的脸上的哀戚”......

有这样一批女性,经历过如霜岁月、家国战乱、人性的恶和命运的苦,走进耄耋之年,白发如雪、笑靥温润,犹如蚌病生珠,愈发惊艳。而这种惊艳,就像历史天空中那一抹璀璨晚霞。半城以此栏目,向她们致敬!那一低头的温柔,照亮了整座城。






蒋英:相比“钱学森夫人”,我更是一个艺术家


她的父亲蒋百里,军事理论家,以兵学泰斗闻名于世;丈夫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另外,她还是金庸金大侠的表姐。

而她自己,则被誉为我国欧洲古典歌曲艺术权威、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她有个学生,叫李双江。

她是蒋英,共和国历史上最美丽的女人之一。


一、乱世飞出百灵鸟

“我的父亲蒋百里,他是学军事的,他喜欢音乐。他看见我小时候喜欢蹦喜欢跳,喜欢唱歌,他就觉得这个孩子注定将来学音乐。是他引导我走向音乐之道的。有一天我放学回来,家里来了一架钢琴,当时我才高小,五年级六年级的时候,父亲给我买了一架钢琴。那时候我就与音乐分不开了。

2009年,90岁的蒋英做客9月7日的央视《音乐人生》,她说,是父亲蒋百里将她带进了音乐王国。同年3月28日,蒋英在凤凰卫视《中国记忆》中也回忆了这段往事。


△  幼时的蒋英


“他喜欢音乐,当他留学德国的时候,住的那家的主人是业余音乐家,凡是有大音乐会、大歌剧,他都带着我父亲去。我父亲最喜欢贝多芬,贝多芬曲子的主题他都能哼哼出来。他也教我,他看见我小时候喜欢蹦喜欢跳,也喜欢唱歌,就说,小孩将来学音乐吧!叫我学音乐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的中学是教会学校,有一个音乐组,有四个老师教钢琴,学校里有很多钢琴,我就报名学钢琴了。”

1936年,蒋百里赴欧洲考察,16岁的三女蒋英和12岁的五女蒋和一起随行。在欧洲,蒋百里为蒋英找了一位专家,那位专家觉得蒋英嗓子很好,建议蒋英学唱,不要弹琴。之后,蒋英就学了声乐。   


△  意气风发的蒋英

蒋英在德国一待就是10年。她没想到,欧洲一别,竟是和父亲的永诀。1938年,蒋百里在广西宜山突然病逝,消息传来,如同霹雳。蒋英在《哭亡父蒋公百里》中写道:“我意识到了我永恒的孤单!我失措了,我像一只掉在沙漠里的羔羊。”“现在我眼前的只是一片无尽头的黑暗,我看不见太阳,甚而也没有了星光。我的生活失了光明!只有黑夜——连续不断的黑夜呀!我怎么能活下去呢?没有了您的向导,没有了您的鼓励!爸爸,您是我生命的火炬,失去了您,让我永远和黑暗接近罢!好,让黑暗吞蚀了我,那么我还许在梦中拜见您,听您的声音,做您吩咐的事。唉,爸爸,真的快来看我吧!您不会嫌柏林太远的罢?“

蒋英在欧洲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1939年,二战爆发,欧洲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成了战场。但即便在战火中,蒋英依然没有放弃音乐。当时,在德国,学校似断非断。直到诺曼底登陆,她知道柏林待不了了,后来去了瑞士,继续学习了两年。 

在瑞士,蒋英师从当时瑞士专攻意大利歌唱艺术的著名歌剧专家艾米·克鲁格学习古典歌剧艺术表演。蒋英有着得天独厚的歌喉,她音域宽阔,高音区甜美抒情,对声音的控制很好。蒋英经常在大型歌剧中担当主演,并获得奖项。


最为惊艳的时刻当是在1943年瑞士“鲁辰”万国音乐年会上。她参加匈牙利高音名师依隆娜·德瑞高所主办的各国女高音比赛,夺得第一名,在整个亚洲音乐史上创造了纪录。


1947年5月,归国后的蒋英在上海举办了她人生的第一次个人演唱会。那时还是学生的金庸前往上海听了表姐的演唱,印象深刻,十年之后的1957年,他在香港《大公报》所开专栏“三剑楼随笔”中的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表姐蒋英……唱了很多歌,记得有《卡门》、《曼依·郎摄戈》等歌剧中的曲子。不是捧自己亲戚的场,我觉得她的歌声实在精彩之极。一发音声震屋瓦,完全是在歌剧院中唱大歌剧的派头,这在我国女高音中确是极为少有的。” 


二、两小无猜燕双飞

“她在艺术,我在科技。但我在这里特别要向同志们说明:蒋英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这实际上是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 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这就是艺术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1999年7月,钱学森在中央音乐学院“纪念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教学研讨会”的书面发言中如此评价妻子蒋英。

钱学森与蒋英,是科学与艺术的燕双飞,他们相携一生的故事,已定格为传奇。

两人还是两小无猜之时,有一次家庭聚会,蒋英与钱学森对唱了当时热播的电影《芸兰姑娘》插曲《燕双飞》。一曲唱罢,大人们“哈哈”大笑,却不料两个孩子从此唱和,相伴一生。


△ 相伴一生

钱学森生于1911年,蒋英生于1919年,两人相差8岁。钱学森的父亲钱均甫与蒋百里是密友。

钱学森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十分盼望有个女儿,就和蒋家商量,将聪明漂亮的蒋英过继给他们。蒋英到了钱家,一度改名为钱学英,但钱学森不跟这个小妹妹玩儿。“我在他们家里待不惯,老哭。我爸爸说:还是还我们吧。把我又退回来了。但钱妈妈就提出个条件:退出去算是我的干女儿,长大了以后给我当媳妇。”2009年,蒋英在央视《音乐人生》中忆起往事,笑称自己是“钱家的童养媳”。

1935年,钱学森出国前夕,蒋英随父母到钱家去看望他,蒋英为钱学森弹奏了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她还送给钱学森一本唐诗,里面夹着一片火红的枫叶,钱学森把它带到了美国。  

此后,两人一个留美,一个旅欧,十年未见。1947年,两人在上海再度重逢,蒋英说他们“一见如故”,并闪电般于六周内完成了婚事。“他说:‘咱们一块儿去美国。’‘什么叫咱们啊?’他说:‘你应该我。’‘好,好。’那当然,我马上就答应了。”蒋英如此描述当年钱学森的求婚。

1947年9月17日,36岁的钱学森和28岁的蒋英在上海沙逊大厦,即现在的和平饭店举行了婚礼。钱学森的父亲钱均甫宣读了《结婚词》: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有七日,杭州市钱学森和海宁县蒋英在上海沙逊大厦举行婚礼……  

△  新婚燕尔

懵懂的蒋英对婚姻一知半解。“我知道恋爱,爱情,但除此之外其他都不知道。”和钱学森到了美国以后,思想一向独立的蒋英遇到了她人生的最大矛盾:“我才发现,我出嫁了,怎么办呢?我将来还要有娃娃了,我要不要一个家呀,我还有我的事业呢。”很快,她拿定了主意:生育两个孩子,然后专注事业。  

1950年,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女儿永真出世了,女儿一满月,钱学森和蒋英就着手动身回国,他们订了太平洋航空公司8月15日一班从洛杉矶飞往香港的机票。

“但是正在最后一分钟,美国政府下令要扣留他,不准许他回国。”这一等就等了五年。五年里,他们周围特务环绕,不能雇人,家事全都是蒋英料理。刚到美国时,蒋英连饭都不会做,但这五年,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这五年里,钱学森完成了一本力作,《空气动力学》,“书上说,献给英,所以这就是给我的报酬。”    

△ 相濡以沫

这五年,自己最钟爱的钢琴已托运回国,蒋英远离了她的音乐。对她来说,没有音乐的生活令人窒息。她去买了一把吉他,晚上一有空他们俩一个吹笛子,一个弹吉他。  

在这样的境况下他们渴望回归祖国的念头更强了。一天,钱学森写了一 50 30787 50 15536 0 0 1859 0 0:00:16 0:00:08 0:00:08 3117封信,表达回国的愿望,蒋英写的信封,故意写得歪歪扭扭,装作是小学生写的信,然后他们开车到很远的黑人区超市,趁人不备把信塞入邮筒,偷偷寄给了蒋英在比利时的四妹蒋华,蒋华马上把信寄给了钱学森的父亲钱均甫,钱均甫把信转给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陈叔通再把信交到周恩来总理的手中。  

1955年,在周恩来和我外交部出面交涉下,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祖国。


三、去年门巷,风景依稀

随后,蒋英面对着她人生的第二大矛盾。  

一开始她在中央歌剧院当演员。但因为她长期在国外,唱的是外国歌,说中文都带外国腔,她一开口唱中文歌即被人笑话。她找了京韵大鼓老师和说书的老师,还学唱京剧和昆曲。一年后,终于可以上台了,出去巡回唱。有一次在重庆,还唱了一次“返6场”。她一直记忆犹新。 

令她意外的是,一天中央歌剧院的领导找到她,提出让她去中央音乐学院当老师。这让蒋英难以接受。“我刚刚得到我自己的艺术自由,怎么又派我到学校?我不去。”后来她听说这是周总理的意思,就接受了。在中央音乐学院,她一教就是40年。“这是我再一次的决心。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是对的。”  

但蒋英从不倚仗丈夫的威望,她不喜欢别人称呼她“钱学森夫人”,她一直说,“我自己就是艺术家、声乐教授”。


△  晚年风采依旧


在经历了文革10年的停滞后,她在欧洲苦苦追寻的音乐之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如今,她桃李满天下,她的学生们纷纷走出国门,在国际上取得骄人的成绩。1999年,“庆贺蒋英教授教育生涯45周年”音乐会在保利剧院举行,4位蜚声国际乐坛的歌唱家祝爱兰、傅海静、杨光、多吉次仁齐聚北京,成为音乐会的主角,他们的老师就是蒋英。

“记得去年门巷,风景依稀……其奈流光速,莺花老,雨风催,景物全非,杜鹃声声唤道:不如归!”
  

一曲《燕双飞》,仿佛穿过80年的风雨,缥缈,回荡。
  
如今,她也归去,在天国,仍与丈夫钱学森琴瑟相谐。旁边,父亲蒋百里,公公钱均甫抚掌而笑,一如两小无猜、懵懂对唱时,静好的流年。
 



爱乐人声

半城音乐顾问 范丽甍:

        读完今日此篇,想到了张充和先生,那个“一曲微茫度此生”的传奇女子。章士钊将她誉为才女蔡文姬,焦菊隐称她为当代的李清照,傅汉思称赞“我的妻子体现着中国文化中那最美好精致的部分。” 她生前一直保持着每日晨起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的习惯。尽管一生经历各种动荡,却于浊世中留一丝清雅,于时间里化作永恒。

——LM



本文来自网站「嘉兴故事」

半城编辑部整理

转载请联系原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