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国江南区往事(二)

武汉凯叔 武汉凯叔 2021-10-31

在朴正熙的铁腕统治下,整个韩国像一只不知疲倦的猛兽,拼命的在经济发展这条路上狂奔,因为朴正熙的理念就是经济第一,这一目标超过了任何其他。


所以从1961年开始,随着经济发展的上升,工业化生产的扩张,整个韩国的城市化开始突飞猛进,1960年首尔地区的人口才244万,而到了1975年人口已经达到687万,实际上按照城市化率看,等于从28%攀升到了48%。

韩国没有对人口流动有严格的限制,这也导致了很多农民进城务工,农村人口出现凋零的现象,这对于韩国也是工业化进程的一个不可避免的。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韩国都城的情况,最早这个城市因为是在汉江以北,所以称为汉阳,(随便说一下,这个名字用法是对的,中国自古都是水北为阳,在汉江以北,称为汉阳是正确的。)而后1394年朝鲜国王李成桂迁都汉阳并改名为汉城,到了2005年韩国政府宣布中文译名为首尔,本文都用首尔。



在20世纪60年代的首尔,类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州一样,对全国人民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主要原因是工作机会多。朴正熙为了达成自己的五年计划,坚持大城市战略,在首尔建设了大量的工厂,尤其是很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例如纺织,服装,小商品等,这些工厂吸纳了全国的流动人口来充当廉价劳动力。


大家知道朴正熙写的是什么吗?我猜是: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人口一多,就面临了很大的问题,首先是住房问题,因为早期的土地制度并不完善,没有统一的土地供应机制,导致供应混乱,在朴正熙优先产业用地的情况下,让住宅用地成为一部分人投机的目标,在1965-1969年期间,韩国12个城市年平均地价涨幅超过50%,而首尔地区更是涨幅高达84%。为此朴正熙政府专门出台了国土建设综合规划法,对土地投机进行了限制。


但人口不断向首尔聚集的趋势是无法改变的,为此在1964年出台了大城市人口集中防止政策,想通过分散产业布局的方式来达到分散人口的目的,但效果很一般,因为在60年代依然是以经济发展为第一的原则,导致产业并不积极配合。


在这一时期的首尔,城市的格局呈现典型的环线格局,以首尔市中心为圆点,一环一环向外摊大饼,由于就业和商业资源都集中在中心区域,导致城市的人口密度过高,甚至远高于当时的日本东京。

人口密度过高,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

城市土地使用率低,因为是老城区还存在很多低矮的建筑,但拆迁重建阻力又很大,导致土地使用效率很低;

交通效率极低,导致很多人通行时间过长,公交车往往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有,而且还挤不上去;

空气污染严重,工厂,汽车等排放的污染物聚集在城市上空,使当时的首尔成为亚洲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

人口密度过大,还导致当时的很多公共服务无法满足,医院,学校等,甚至出现了教室不够用,二轮换,三轮换教室的情况;

整个首尔根本谈不上什么宜居,很多居住区建筑紧密,没有绿地和公园,环境越来越糟糕。


针对这些情况,朴正熙政府开始商讨对策,但恰好这时期出现了一个著名的事件,1.21青瓦台刺杀事件,1968年1月21日,31名北方特工长途跋涉,潜入汉城试图刺杀韩国总统朴正熙。他们一度距离青瓦台只有800米,然而6名特工意外被发现,导致刺杀计划失败,最终31名特工被击毙,被俘1人,逃跑2人,这事件给了朴正熙极大震动,他首先决定展开报复,秘密训练特工计划潜入北方对等攻击,后来南北缓和,行动就停止了。

这个行动还导致了一个悲剧,具体可以参看韩国电影《实尾岛》,影片内容就是关于这个报复行动的。



面对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以及来自北方的安全风险,朴正熙政府把目光移向当时还一片农田的汉江南岸,因为至少有汉江阻隔,万一北方攻来还可以据天险防守,于是在1969年朴正熙决定要开发南岸江南区。

为了避免出现首尔江北城区的弊端,朴正熙政府要求规划部门要更科学的规划新城区,把江南区作为首都的副中心去定位,尽量建设现代化的公寓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对交通路网和产城融合都有很高的要求。



尽管政府已经决定开发江南区,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那里只是乡下而已,甚至连江南区的农户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土地价值,于是出现了很多官商勾结巧取豪夺江南土地的事情,甚至有黑道参与土地开发与拆迁,关于这一历史时期大家可以参看韩国电影《江南1970》。



早期的江南区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新开发的城区一样,除了少量棚户区就是农田,政府和地产商获得土地的成本很低,于是在这个土地上再建造现代化的公寓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政府和商业都在江南区开发过程中赚的盆满钵满,获得的收益又继续投入江南区的基础建设中区,当时可以说整个江南区到处都是建筑工地。


相比于政府的热情高涨,普通民众对江南区兴趣并不大,也算的上宁要江北一张床不要江南一套房,因为在韩国市民心里,江南区只不过是个乡下地方,只有穷人才会住在那里。


政府在江南区建了新房但市民却不愿意居住,朴正熙政府于是要求政府公务员作出表率,首先给公务人员在江南区分配住房,在政府的压力下,很多公务员搬到江南居住,但因为处于建设初期相对比较荒凉,商业配套也没有,上班也不方便,很多公务员就偷偷把房子卖了搬回江北,这个时期江北的房价远高于江南,所以也是很不值钱的。

为了鼓励民众去江南区买房,政府特意把江南区作为不限制区域,甚至取消了房产交易相关税赋,在政策鼓励下,很多投机者趁机底价买入江南区房产,而且投资客很多,导致房产空置率过高,人口流入不明显。


为了起到真正疏解首都人口的目的,朴正熙政府采用了多管齐下的方式。

在产业上鼓励企业搬迁到新城区,可以减免税收和提供补贴;

在公共服务上,计划把重要的政府机构比如是政府,法院,和各大银行总部搬迁到江南,但这个过程也比较曲折受到了很多公务员和市民的反对;

在老城区,政府限制开发,尽量避免新增医院,学校和各种住宅,导致老城区没有新房提供,新房都建在江南,挤压江北居民去江南;

同时在交通上政府也向江南区倾斜,把交通枢纽站点建在江南区吸引人气;

但也出现了一些人工作在江南区,居住却在江北区的情况这给江南江北的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此政府决定把江北著名的八大名校搬迁到江南区,后来这八大校又发展为江南15校,教育资源的注入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公务员和中产阶级纷纷在江南区买房。


到了1975年,全区人口增加到30万,江南区已经初步形成新城区的样子了,随着地价的提高,政府在土地财政上获得了巨大的收益,然后又把资金投入到江南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上,老城区公园少,那么就在江南多建公园,老城区商业混乱,那么就在江南区集中建设CBD,老城区道路狭窄,那么就在江南区建设宽阔的道路,于是一个新首尔就这样在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诞生了。


到了88年汉城奥运会时期,韩国政府对江南区进行了大量建设和改造,新建奥运馆,改造道路,新增各种公用服务设施,江南区在此期间房价飚升,成为韩国最昂贵的区域,可以参见韩国电视剧《请回答,1988》,德善的爸妈想搬到江南区,但江南区的房价实在太贵了,根本买不起,这一时期江南区人口已经超过了80万。



于是这个最初被江北居民认为是鸟不拉屎的荒郊野外区域,一路逆袭,逐渐成为韩国首尔最成功的新城区,江南区科学的规划,崭新的城市建筑,公园,广场,绿地,给首尔居民呈现了不同于老城区的新城市景象,最终形成了共识,让首尔的中产和富人都争先入住江南区。

(江南区)


最近四十年江南地区房价暴增83倍,涨幅远高于江北,昔日江北房价的零头就可以买江南区,但现在江南区的房价却是江北的2倍多,谁也没有想到当初被认为乡下的地方竟然成为现在韩国的富人区。




江南区的成功鼓舞了韩国政府,于是韩国不再遵循传统的摊大饼的模式,开始在韩国周边建设卫星城,把产业和市政功能逐步迁移到新城区,这样很好的避免了首尔的大城市病,给韩国首都圈城市发展指明了道路,那就是多中心的发展道路。


其实回过头来看江南区崛起的路径,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朴正熙政府的原因,但真正的原因其实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无论怎样的城市,在快速经济发展的周期内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果只是在老城中心打转是很难维持下去的,最终将不可避免的走向多中心的新城开发模式,过去的城市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点。


上海跳出老城推进浦东大开发获得了成功,深圳不断的在荒地上建设新城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苏州放弃老城在郊外建设苏州园区,郑州建设郑东新区,杭州建设钱江新城,南京建设河西新城,我们最终发现,凡是跳脱老城建设新城的大城市都获得了成功,凡是在老城里折腾的都发展的不尽如人意,比如

武汉,广州。


这是为什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赵燕菁老师的说法我很认同,他说为什么凡是跳脱老城发展新城都获得了成功,而在老城里折腾的都发展的不太好?

主要原因是土地财政的问题,土地国有化,让荒地的获得成本更低,通过规划宣传可以滚动开发不断的在低成本土地上获得巨大的收益;

而如果在老城里开发,建设用地必然要依靠拆迁获得,土地成本很高,土地财政的收益也就比较小,城市获得的资金就小,然后再滚动投入城市建设的资金就不够多。

这就是为什么走新城开发路径的城市很容易获得成功,而在老城里打转的就发展的不好。

武汉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已经很多年,现在再说什么也已经晚了,好在还有光谷中心城,这也许是武汉这个城市最后的希望吧。


谢谢各位读者,韩国江南区往事就到这里结束了,通过他山之石,希望可以让各位有所得,另外我总是一厢情愿的以为有读者忘记关注我了,所以我再次厚着脸皮把公众号码放上来,请喜欢文章的朋友记得扫码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