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你应该读什么样的经济学入门书?丨功夫书房

2017-07-09 书香门第 功夫财经

 文  |  熊秉元


某学年开始,我教了一门经济学,而修课的同学,全都是非经济系的学生。文理农工医法商都有,大一到大四都不缺。经过一段时间,我体会到在经济系和非经济系学生之间,有一道不算窄的鸿沟。时间愈久,这种感觉愈清楚。然后,问题意识就逐渐在脑海浮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我觉得可以试着捕捉这个问题的轮廓。问题的目标函数,可以明确地定为:经济学者,希望为非经济系学生,写一本经济学入门书 !

可是,说来奇怪,虽然有许多经济学者,都以传教士自居,希望向一般社会大众宣扬福音,在学校里,却没有特别为非经济系本科生所规划出的课程。即使有潜在的市场,在书店里,也没有太多为一般社会大众而写的“经济学入门”书,仅有的一两本,还是依赖经济学里供给需求曲线等。对于一般民众而言,似乎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目标函数固然清楚,可是所面临的限制条件又是哪些呢?以我浸淫经济学多年,并且长期撰写“经济散文”的经验,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基本的限制条件。

为非经济系本科生写的经济学,必须契合经济学的主流

既然读者不是经济系的本科生,所以可以省略掉一些专业术语、技术性的概念,以及属于枝节的细部材料。不过,在内容上,这毕竟是一本介绍“经济学”的入门书,所以,自然而然,要呼应经济学的主流。

譬如,当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经济学原理》,在 1948年发行第一版时,前半部是讨论失业、通货膨胀等的总体经济学,后半部才是讨论家庭、厂商等的个体经济学。这种安排,反映了经济学的历史传承,因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旨是在探讨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亚当·斯密以降,历代的经济学者,也一直以“社会整体”为探讨的重心。萨缪尔森,是当时撑起经济学大纛的领袖,自然延续了这个传统。

不过,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个体经济学的部分愈来愈重要。而且,经济学者也体会到,总体经济活动,是由众多的个体经济活动汇总而成,个体经济学,是总体经济学的基础。因此,慢慢的,经济学原理里,都开始先谈个体再谈总体。连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原理》,也从 1992年的第 14版起,改变做法,符合经济学新的主流。非经济系本科生所用的经济学,在核心的部分,也必须在主流里徜徉。

为非本科生写的经济学,必须以非经济系本科生为标杆

这种说法,似乎是赘辞、废话。其实,不然。为本科生撰述的经济学,可以参考其他众多经济学原理的教科书,结合古今中外教科书的精华,加上作者独自见到的道理,就可以孕育出另一本经济学教科书。可是,对本科生而言,经济学是一种学问,也是一种专业。对非本科生而言,经济学只是他们接触的众多学问之一。如果不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以他们实际所面临的问题为重心,这本经济学的入门书将如同过眼烟云,船过水无痕。当然,以非本科生为标杆和以经济学主流为依据,是两个彼此冲突的概念。就像又要马儿长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两者不可能同时成立。不过,实际的情形,是马儿和草都很重要,要兼顾这两种价值。

为非本科生写的经济学,必须满足一个现代公民的需要

这个条件,可以作为检验前面两个条件的尺度。

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公民至少要具备基本的智能,能了解社会主要的脉动。在经济学里,布坎南所发展出的“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提供了对政治现象的解读;波斯纳法官致力的“法律经济学”,阐明了法律的意义;盖瑞·贝克 (Gary Becker)贡献良多的“家庭经济学”,对伦常关系和社会现象建立新的视野。因此,经济学的主流里,有充足的养分,可以陶冶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另一方面,现代公民所面对的诸多问题——求学、就业、消费、储蓄、娱乐、退休等——经济分析必须有明确的指引。使一个公民在现代的经济体系里,消极的能自保,积极的能追求自己的福祉。因此,这本经济学既要有智识上的兴味,又要像“汽车维护一二三”般地具体实用。


《生活的经济解释》

说给普通人的经济学

扫描下图二维码购买



"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