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汽车,要取消限购了?

陈兴杰 功夫财经 2019-09-11


给陈老师打 call

北京不放开汽车限购,还比较好理解。其他大城市为何对放开限购漠然视之,毫无热情呢?

一个城市的汽车大量增加,地方政府要承担大量公共开支。至于汽车增加的好处,却几乎拿不到。

很多人批评地方政府,说它卖地盖房,从中牟利。其实他们搞错了,政府从房地产中获取好处并不可怕。


01

解除汽车限购,地方政府没热情

汽车限购,长期以来是中国大城市治理饱受争议的一项政策。这项政策拥有广泛的反对者。可以说,想在大城市买车的人,无论想买第一辆车,还是多买一辆车,都受这项政策之苦。
不能忽视的是,这项政策拥有最广泛的支持者。挤公交地铁的无车人士、关心环境的普通市民,他们不喜欢越来越多的汽车。哪怕有车一族,当他们饱受拥堵困扰,也会觉得“是该控制一下”。这些构成地方政府限购汽车的民意基础。
当地方政府出台限购政策,我们看到潮水般的批评,也要意识到,地方政府底气十足,意志坚定。不管怎样呼吁,哪怕解除限购的传言在飘扬,他们也岿然不动。
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积极支持。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信号: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放开汽车限购。
然而几天过去后,全国9个汽车限购省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石家庄、贵阳、杭州和海南省)无一响应。
媒体采访北京市政府,工作人员经过长达5分钟查证,回复道:“没有接到放开限购的相关通知,目前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仍需要通过摇号获得购买指标。”
支持和反对限购的声音都有,关键还得看政府的态度。北京不放开限购,还比较好理解。其他大城市为何对放开限购漠然视之,毫无热情呢?
在另外一个限购领域——住房限购,情形就不是这样。中央政府往往管得严,地方则屡屡想试探突破。每一轮住房限购瓦解,都是以地方政府各自解除限购,中央不再严令禁止而呈现。何以在汽车领域,情形却是相反呢?
其实早在多年之前,经济学家就给出结论:现行的税收体制,是鼓励地方政府限购汽车的。不改变汽车税制,就无以遏制地方政府限购的冲动。

02

与汽车有关的税收,地方政府分多少

目前与汽车有关的税收,主要有车辆购置税、车船税、消费税、燃油税(成品油消费税)这几项。几项税收之中,只有车船税归地方政府所有。2017年,全国车船税收入为773.59亿元,仅占全国税收收入的0.54%。这些钱分散在地方政府那里,影响微乎其微。
关于汽车的绝大多数税收,都归中央政府。当年为何这样划分,这里不做讨论,我们只看这样做的后果:地方政府无法从逐年增长的汽车事业中,获得足够多利益。我们一样一样分析。

汽车购置税

汽车越多,道路需求越大。城市道路属于典型的地方投资,汽车增长带来的道路需求,显然构成了政府负担。从税制来看,汽车购置税应该归地方政府所有。因为汽车增加,修路的钱也要相应增加。现实生活却不是这样,地方政府拿不到这笔钱。

消费税

消费税是调节汽车消费的。(事实上,向商品征税的名目各异,实际效果却差不多。我们只从法律规定来分析。)
地方政府根据本地汽车数量制定税率:鼓励买车时,就免除消费税;限制买车时,增加消费税。消费税也属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缺乏数量管控的抓手。

燃油税

燃油税(成品油消费税)更是典型的与道路建设相关的税收。跑得越多的汽车,缴纳越多的税收,这些税收再用来修建道路,很能体现“用者付费”的原则。
美国高速公路几乎没有收费站,修建高速公路的费用,就是新开征的燃油税。美国汽车普及比高速公路早很多,家家户户都有车,燃油税用于建设高速公路,相对也公平。
中国的高速公路发展,收费站居功至伟;城市道路建设,依靠地方政府投资。中央把燃油税收走,用于取代此前的养路费,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用途却一直不清晰。一部分钱用于偿还部分二级公路的贷款,供养养路工人,甚至包括收费人员的工资,这些都和地方政府关系不大。
汽车数量增加,大量排放尾汽,这被认为是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燃油税若是用于治理空气污染,也算名正言顺。然而,地方政府却迟迟无法分一杯羹。

车船税

真正属于地方政府的汽车类税收,也就只有车船税。这项税收的规模不太大,它应该属于环保税——车船税率是和汽车排量挂钩起来的,小排量和新能源汽车可以免车船税。
一个城市的汽车大量增加,地方政府要承担大量公共开支。道路拥堵、空气污染,秩序混乱,这些都会形成舆论压力。民众也会呼吁政府,增加投入,用于铺路架桥。至于汽车增加的好处,地方政府几乎拿不到。
政府官员也是趋利者。汽车限购不会让他们出行不便,却能实实在在地消除烦恼,何乐而不为呢?实施限购的最大压力是舆论,而一旦有先例可援引,“缓解拥堵”等理由摆上台,政策是很容易出台的。

03

还汽车之利给地方政府

中国最坚定反对城市汽车限购的人是谁呢?是汽车厂商。他们明白,地方政府为一己之利,大搞限购,中国将会受到很大限制。汽车业是现代制造业的明珠,汽车普及能极大提高民众行动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率。因此要保障经济增速,保护汽车产业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汽车限购出台之后,许多汽车厂商都站出来反对。这里面说得最好的,当属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很多人只看他在维护本行业利益,却没看到他的真知灼见。
李书福说,汽车消费税由汽车公司直接上交给中央财政,各地政府无从染指,连制造汽车的城市,也分不到好处。事实上,汽车消费税最好交给汽车上牌照的城市。
地方政府有钱之后,会想办法把汽车消费的环境做好。拓宽马路,解决拥堵,增设停车场,鼓励汽车消费,地方政府的收入会增加,民众能获利,相应问题也能解决。
同样的道理,燃油税也要重新梳理,中央和地方分成——要让地方政府得好处,用于城市道路养护,以及治理空气污染。
书福言之有理,可惜这样的声音太小,也不受到重视。
税收和地方治理息息相关。同样的征税,征税和获利机关不同,产生的效果会完全不同。这样的事情,可以看房地产行业。
中国没有房地产税,地方政府是土地的供应者。土地拍卖出高价,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税”。地方政府靠卖地获得收入,就要提前规划:要把钱在基础建设上。
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其他项目的“四通一平”,道路桥梁建设,都要让行业有所受益。地方政府亲自上场做投资,固然有粗糙之处。但从总体上来说:地方政府的逐利冲动,还是带来了切实的城市面貌改善。
这也是地方政府千方百计想要突破限购的原因。尤其其他城市大搞限购之时,那正是本地房地产发展的绝好机会。被管得死死的汽车行业,显然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很多人批评地方政府,说它卖地盖房,从中牟利——其实他们搞错了,政府从房地产中获取好处并不可怕。政府能得好处,它会考虑长远,还要考虑和其他地方竞争。整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就不会太差。
最糟糕的局面,是地方上非但不得利,还惹得一身麻烦。现在的汽车市场,正处在这种局面。当务之急,是还汽车之利给地方。只有这样,中央层面推动的解除限购才会有所进展

功夫财经学者矩阵

时寒冰 | 马光远 | 王福重 | 李大霄 | 胡润 | 肖锋 | 郎咸平 | 如松 | 欧神 | 今纶 | 二号头目 | 凤来仪 | 关不羽 | 尼德罗 | 维克多 | 布尔费墨 | 管清友 | 熊志 | 杨德龙 | 孙骁骥 | 陈兴杰 | 林奇 | 黄凡 | 聂辉华 | 周俊生 | 樱桃大房子 | 马硕 | 杨红旭 | 徐斌 | 盛夏 | dittojeff(地图) | 财经麻辣姐 | 狮刀 | 曲凯 | 银行螺丝钉 | 花荣 | 朱红之泪 | 苏小妹 | 海马小姐 | 孙亚菲 | 浮云 | 女王小姐姐 | 孙哥 | 余清泉 | 冷眼 | 叶云燕 | 魔都财观 | 彭蛋蛋 | 张虎成 | 趋势交易的奶爸 | 财主家的余粮 | 猫叔 | 金地八卦男 | 周老板 |

……


热文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