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暴力催收的恶业上,这类公司沾满鲜血!

凤来仪 功夫财经 2019-10-26

■文 | 凤来仪☞风险管理专家,经济和历史研究者

给f凤老师打 call

51信用卡公司是一家什么公司?为啥值得如此大动干戈?

现在的“暴力催收”方式,是拿到借款人的通讯录,然后去骚扰你所有的社会关系。我们终于在这个时代,变成了移动的数据库和小钱包,别人想什么时候来掏,就什么时候来掏。

前天,杭州金融圈发生了一件大事,港股上市公司51信用卡被警方突袭,从网传图片可以看出,阵仗不小,去了很多警车:

当天,51信用卡的股价应声暴跌,惨不忍睹,再后来,直接给停牌了。
51信用卡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可能很多不熟悉的朋友会问,51信用卡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值得警方如此大动干戈。别着急,且听我一一道来。

查阅一些资料后,我发现这家公司的主推产品——51信用卡管家,还真是契合了当下大家对金融行业的需求:
这是一款智能全账单管理APP,集信用卡、花呗 、白条及车贷、房贷等多种账单管理功能于一体 ,它通过智能解析信用卡电子账单,来实现个人对于各项借款事项的管理。
而现下这个时代,不少人是“卡族”,一直在用信贷方式进行消费。当然,信用卡受欢迎,也是因为它有不少被人看重的好处(漏洞),缺钱的应个急,会用的花式薅羊毛,以致于它一度是炒房客的最爱。
51信用卡的这个APP呢,则可以帮助持卡者查阅账单余额、消费明细、免息日计算、各种消费报表等,及时获得还款提醒,操作简单快捷,借钱还钱都很便捷。
对“卡族”而言,这类服务可以说是直击痛点,而一家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公司,没道理不成功。2018年7月13日,51信用卡成功登陆港股,投资人里边,更是有大名鼎鼎的小米和京东等等。
看得出来,原本这是一家功能服务型公司,要是沉下心去做好产品,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可它偏偏走上了歪道,这个歪道就是这两年最为红火的p2p。
从属性上讲,51信用卡选择p2p其实很正常,既做金融又有互联网技术,怎么可能忍得住不碰暴利的p2p。而这次出事,也正是出在整个大行业风雨飘摇的p2p业务上,导火索是暴力催收出了人命。
与过去不同,现在的暴力催收,大概率不会弄几个烂仔去打人,这样做分分钟会被人民警察一窝端,比较常见的做法,是拿到借款人的通讯录,然后去“骚扰”他所有的社会关系。
试想一下,因为你欠钱不还,你的父母、亲戚、朋友、同事、同学、领导悉数被人骚扰,你还要不要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了?
更具震慑力的是,不少催收人(机构)还会冒充官方机构,威胁借款人及其社会关系,再不还钱就怎样怎样之类的。

欲了解51信用卡这家公司更多信息,欢迎扫码关注“胖兔财经
虽然51信用卡的老总在道歉信中强调,冒充、恐吓、滋扰等手段是合作公司所为,自己“培训和监督不够”,但这般“甩锅”显然很难说服公众和市场。
你的信息,别人都知道


同甩锅相比,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暴力催收的合作公司,怎么就轻易获得了借贷者的通讯录和朋友圈呢,其实这个问题不止51信用卡一家有,是几乎所有从事p2p行业相关公司的通病。

下边这些场景,有些是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有些是朋友的经历,看完你也许就能明白为何暴力催收机构(人)能骚扰到你所有的社会关系了:

有一位朋友说,某晚跟人聊天提到想买个洗牙器,第二天上购物网站,洗牙器的推荐赫然在目;

有一天,我上网找一本小说,结果发现很多假网站推荐有该小说的免费下载,点进去小说没找到,广告却被迫看了一大堆;

有一次,出差去个地方,页面直接弹出这个地方的房产广告,酒店广告;

当然,更普遍的是在某个平台搜一首歌,第二天别的音乐app就首页推荐看这首歌;

……
遇到这种事,我的感觉是背后凉飕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手机及其上边的APP居然比我还要了解自己……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时下被权力和资本双重看重的大数据。
在所谓的大数据面前,每个人的隐私,都无所遁形,甚至每个人头脑里的想法,都能被算法分析揣测出来,然后看人下菜碟,把你感兴趣的东西,推到你的面前来。
以前的广告有这样的威力吗?当然没有,如果说以前的广告是广泛撒网,现在则是润物细无声地推动你走到他们想让你走到的地方,可悲的是,走的时候你还误以为自己是有自由意志的。
再跟大家说一个行业内的秘密,很多商家都有免费wifi,对不对?当你链接上这些免费wifi的时候,他们至少能拿到你三样东西:手机号、IMEI号和MAC地址,其中IMEI用于识别每一台手机,MAC用于识别你所在的网络,而手机号则知道你是谁。
要知道,运营商比如移动只有你的手机号和IMEI号,APP商只有你的MAC和手机号,而免费WIFI则实现了三号合一。
这些个人隐私和秘密,现在就在“大数据”的光环下,被各家公司来回倒卖,所谓的大数据风控,就建筑在这些数据的获取上
我们都是信息库里的一员


其实,在警方突袭杭州51信用卡前,已经有不少大数据公司被整肃。这些公司获取用户数据的途径无非两个:一是买,从那些可以合法获取用户资料的地方买;二是“爬虫”。

买好理解,这里重点介绍下爬虫,所谓爬虫,是一种程序代码的简称,这种程序可以在网上不停搜索各种服务器,获取里面的重要数据。前几天,便有一家精通爬虫程序的公司被警方一锅端,就是下边这家巧达数据。

这家公司的程序员,被抓的时候还一脸懵逼:我只是按照领导要求写了段代码而已,怎么就犯罪了?
看网上介绍,巧达数据号称是中国最大的用户画像关键数据服务提供商,专注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领域前瞻性产品研发,客户覆盖互联网行业及泛金融领域。
这个介绍可以说是再明显不过了吧,甚至是有一点明目张胆的猖狂了。一家公司最精深的业务,居然是想方设法获取用户数据,然后卖给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方便他们掌握用户的各项指标,用以精准推送广告,或者互金公司去要债的公司。
这家公司宣称,通过整合多达2.2亿份自然人简历、100亿个用户识别ID组合和1000亿+用户综合数据,绘制出了涉及中国8亿人口的多维度数据。其中,包含个人隐私与非隐私信息。
此外他们还宣称握有超过10亿份通讯录,并且掌握着与此相关的社会关系、组织关系、家庭关系数据。结合简历、通讯录,以及外部获取的超过千亿条其他用户数据,巧达数据掌握了超过8亿自然人的认知数据
也就是说,超过57%的中国人的信息,都在他们家的数据库里面。
而正是有了这些大数据,互联网和p2p才有了各自的盈利路径,互联网公司是获取用户数据——精准用户画像——精准投广告;P2P公司则是获取用户数据——精准用户画像——知道谁有借钱能力从而直接去放款——真还不上的时候,利用借款人社会关系暴力催收。
大数据,沾着血


过去,银行对待客户的资料还算谨慎,互金公司就不同了,里边混乱的管理,让能够接触到客户资料的人是又多又杂。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中国,不涉足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公司,可谓少之又少,不信,你打开几个app看看?终于,我们在这个时代,变成了移动的数据库和小钱包,别人想什么时候来掏,就什么时候来掏。

众所周知,金融的根基是信用,将贷款发放给合格贷款人,是防范风险的最近要求。可是合格的贷款人就那么多,银行基本给开发得差不多了,而金融的利润这么高,人人都想分杯羹。
于是,各种金融乱象由此而起,无论是校园贷、消费贷还是别的什么高利贷,无一不是在催生提前消费的观念,而面向的群体,又是还款能力不足的借款人。
因为还款能力不够,又催生出暴力催款的公司,以及为这些公司提供弹药的所谓大数据公司。“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谁敢说这些先被消费主义诱惑,再被暴力催收人的血,互金公司和大数据手上就一点没沾呢?
而在有互联网之都之称的杭州,这类公司尤其多,再不整治还不知道会生出什么样的幺蛾子来。
我也相信,中国人绝对不是百度老板李彦宏说的那种为了方便宁可放弃隐私的人,大多数时候,我们的隐私是不知不觉中被泄露出去的,明明是受害者却还要被污名化,这真是让人难以接受。

热文回顾


猛戳“阅读原文”,立即报名广州闭门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