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灾大疫后,政府最该做什么?

陈兴杰 功夫财经 2021-01-27


给陈老师打 call

如何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最近,很多经济学家都提出一招:发放消费券。然而消费从来不是经济问题的核心。

想真正改善经济,重要的是使企业恢复盈利能力。劳动者赚到钱,其消费能力自然提升,根本无须刺激。

大灾大疫后,免除税赋以休养生息,这是自古以来的常见作法。



消费出问题了?

年初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消费行业带来了沉重打击。
旺季变淡季,从零售、餐饮到旅游、电影这些行业,第一季度亏损已成定局。即使疫情后有报复性消费反弹,这些行业今年的糟糕业绩,大概率难以避免。
消费不振,上游行业也会受牵连。如何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最近,很多经济学家都提出一招:发放消费券。
用刺激消费提振经济,是主流经济学家的主张,其理论依据是“消费乘数”:消费拉动生产,生产再拉生产,环环相扣,经济车轮自然运转起来。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国内很多城市都发放了消费券,看起来效果还不错。
看起来,只要消费能刺激起来,经济自然好转——事情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消费从来不是经济问题的核心。疫情期间,全国人民的消费并没有停止,并且大部分人都是纯消费。线下消费虽说不太方便,网购却基本正常,只要想花钱,没人拦得住。
如果消费能解决经济问题,还有什么可担心?事实恰恰是,所有人还是深感忧虑。真正的问题不是消费,而是生产。生产不尽快恢复正常,消费只能是坐吃山空。
疫情期间,全社会的消费总额确实减少得厉害。出行不便固然是一个因素,更深刻的原因是:很多人的收入,因疫情造成的生产破坏(停工停产)而大幅缩水。收入减少,消费自然削减。消费乏力是生产萎缩的结果。
经济学家主张发放消费券,这种说法过于笼统。钱由谁来出,怎么发放,效果大不相同,可以分三种情况讨论。


发放消费券?政府要肯让利

第一种是政府自掏腰包,请居民消费。这种决策一般由地方性政府做出。
疫情期间,香港和澳门就这样做(香港向每位居民派发1万港币,澳门向每位居民派发3000澳门币),这些钱来自财政盈余,相当于政府分红,帮居民改善生活,确实是很好的事情。
2009年春节前后,当时正处于2008年经济危机的阴霾期,杭州市区两级政府率先向民众发放消费券。首批消费券总计1亿元,发放对象为低保和困难家庭,退休职工和学生,限定内容为生活必需品、家电、学习文具;第二批6亿元消费券是春节后发放,内容已大大扩展,一般餐饮娱乐、社会服务和商贸服务都可以使用。
杭州消费券具有浓厚的扶贫助学色彩,并由市区两级政府出资发放,当时一经发出,就广受好评。相比于发现金,消费券只能用于消费特定种类商品(食物、家电、小商品和教育),因此被认为是扶弱济贫的“穷人福利券”——当时很多人将它和美国“食物券”相提并论。
美国食物券是系统的底层福利计划,杭州消费券只是临时措施,当时主要目的还是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杭州政府部门有测算,第一期消费券拉动效应为2.06倍(指每1元消费券拉动2.06元个人消费),家电产品则为5.4倍。
不过,这些数据也隐藏着一些假象:“刺激”起来的消费,有多少是对未来的透支呢?一个人原本夏天打算买空调,因为消费券,冬天提前购买。可想见,当年夏天空调销售额必定下跌。这种提前透支的“繁荣”,价值何在呢?这是人们热烈呼吁“刺激消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009年杭州发放消费券,最大的动作在旅游业。第二批消费券的6亿元,2亿元是旅游消费券;第三批1亿元消费券,全是旅游券。
杭州政府甚至主动到外地推介消费券,“副市长带队,到各个重点城市乃至入境游的重点国家开推介会,自己上门去送消费券,把消费券送到消费者手上。”(来源:经济观察报《杭州消费券往事》)。
不说这种操作效果如何,只说杭州政府自掏腰包,给消费者让利,积极帮助本地产业打广告,即便到今天,这种操作水平很多地方政府都跟不上。


消费券不是随便就能发的

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首先财政要有盈余。中国多数城市的财政状况,不能和香港、澳门和杭州相比。财政没有盈余,政府直接发钱,相当于把“请客吃饭”的钱记在债务栏,最终还是由企业和纳税人承担。
这样的“刺激消费”只得一时爽快,经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不顾财政状况和长期负担,竭力呼吁“政府发红包”,其实是在鼓吹坐吃山空,败坏财政纪律。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民粹主义行为。
当然,有些人会主张发放消费券的第三种形式:央行放开货币口子,直接创造“财富”,给居民发钱。听起来不可思议,实际上这种“直升机撒钱”的刺激消费模式,一直萦绕在很多经济学家脑中。
通货膨胀看起来没有成本,代价却是社会性的。消费券涌向纯消费的下游领域(比如零售、娱乐、旅游等行业),少数得到光顾的行业成了幸运儿,其他行业被挤压。
凭空制造出来的消费券,只会带来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行业艰难,不会有真正的改善。
想真正改善经济,重要的是恢复生产,减轻企业负担,使其恢复盈利能力。劳动者回到工作岗位,参与创造财富,为此赚到钱,其消费能力自然提升,根本无须刺激。
当然,消费恢复不是均匀的。一些行业恢复较慢,还有些行业爆发性反弹,这是消费者自发选择的后果。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调整生产,效率会更高。


减轻企业负担是当务之急

政府应如何减轻企业负担呢?首先,在全面恢复生产的地区,应当解除疫情期间建立起来的各种管制。工复产需要批条子,这种限制要坚决铲除;各类生活和医疗卫生用品的价格管制,应当完全放开
一些地方担心疫情复燃,大搞形式主义的“复工不复产”,也要制止。防控疫情同时,全社会要以经济生产为中心,这很考验地方政府的能力。
除此之外,帮助企业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措施,是减税免费。
疫情期间,很多人能安心宅在家里,是因为企业在发工资。企业发得起工资,则是因为有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不足的企业,第一时间就倒闭了)。无人上班的日子,企业还在承担各项成本,其中税收是大头。
政府要帮企业共渡时艰,就应当大力减税,或者免除特定行业税收。大灾大疫后,免除税赋以休养生息,这是自古以来的常见作法。
政府应当允许企业免缴员工社保和公积金。疫情造成的伤害,不应由公司单独承担,员工承担一部分,也合情合理。
疫情期间,一些企业老板说,将继续给员工全额发工资,继续缴纳社保和公积金。有员工主动提出减薪工作,也被老板拒绝。这些做法确实鼓舞人心。但请不要忘了,给员工减薪半薪,甚至裁掉部分员工的老板,他们的做法无可厚非。
非常时期,想尽办法让企业活下来,是企业家最大的责任。一旦企业撑不下去,员工也是受害者。在疫情期间或疫情后,最大程度地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就是在帮所有人。

有人觉得,给企业减免税费是有助于恢复生产,提振经济,但和普通人关系不大——这当然是直觉式的想当然。
企业不是空洞的组织,它的舒展向好,将使包括员工和消费者在内的所有人受益。如果觉得给企业减免税费不够直接明确,可以减免个人所得税,所有人都能看到收入的增加。
最后,从操作可行性来说,减税免费也比发放消费券简单。
像香港澳门那样全民发放消费券,基数太大,人均数额必定有限;发得多,政府负担不起,发得少,意义也不大。
因此国内城市以往发放消费券,都需要圈定人群,学生、低保、困难家庭,特定优惠群体(医护人员),选出这些人发消费券,需要很多工作量。
消费券不是钞票,政府要选特定商家接收。哪些超市和商品适用,这就涉及商业公平和防止腐败的问题。
相比而言,减免税费就简单得多,税务和相关部门就可以完成。

热文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