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人说的话,一个字也不要信!

功夫财经 2020-09-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胖兔财经 Author 关不羽

给关不羽打 call

同一场疫情,预言结果是相反的,而且都是自信满满地剑走偏锋。信谁?

疫情是个突发事件,它会打断一些进程,但不会自动改变原来的趋势。过分乐观的预言不可取,因为灾难就是灾难,没有什么最后的赢家。

疫情持续至今,各路预言帝纷纷出马,对疫情之后的经济形势发出了各种预言。

大家信不信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不信的。原因很简单,懂经济的不懂医学,懂医学的也未必懂病毒。新冠病毒说“反正你们都不懂我”。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流行病,到底持续多久、变异到什么程度,谁能说得清?


01
正视未来的不确定性


疫情的未来趋势都说不清,谈何疫情之后的全球经济形势预测呢?
既然说不清,索性由着各自的立场、口味随便说。预言结果也就大相径庭,你说中国将会成为最后赢家,他就说中国经济遭受重创崩盘。你说美国交出了领导权,他说美国这次放水收割了全世界——越来越牛了。
同一场疫情,预言结果是相反的,而且都是自信满满地剑走偏锋。信谁?一个也不可信咯。
这也是疫情影响的可怕之处——不确定性。经济活动多多少少都要有点超前思维,看涨看跌都没关系,只要看准了就行。所以,“经济人”最厌恶的就是不确定性。
最典型的比如前段时间全球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的大面积下跌,连传统避险资产的黄金也在跌。这就是完全看不准的表现,谁都看不准,所以选择了现金。现金还是选了美元,也不管美国这次史无前例的大放水,持有美元。
这不是他们看不懂放水,也不是长期看好美元,而是慌乱中没有别的选择——小币种有坚挺的,可是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这么多金融巨头都看不透,你就能看透?
面对疫情,我们首先要承认情况不确定。全球会蔓延到什么程度?国内会不会二次爆发?不知道。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疫情损失有多大?不知道。
各国救市的措施有没有效?不知道。

先承认很多情况的发展已经超出了预测能力的范围,然后我们再来谈谈知道什么。


02
最后的赢家?


最受欢迎的预言当然是中国成为最后的赢家,可依据是什么呢?难道新冠还能将我们看不惯的国家都“整死”?尽管抱有这般美好愿望的人不少,可我相信智力正常的都不会信。
最新的乐观预言是中国将会成为国际避险资金的选择,甚至要提前做好迎接国际资金涌入的准备。这种乐观情绪依据是什么呢?我还是看不懂。
先说国际环境,美国资本市场确实出现了大幅震荡,后续可能还会下行。但是,要说国际资本就此放弃美国进入中国,怕就有些想当然了。

3月10日至3月24日美股震荡情况  图源CNBC
即便人家想跑,为什么要选中国呢?是因为资本市场健全,还是实体经济有利润;即便真招来了国际资本,风险过去了,他们能留下吗?这种热钱游资能帮助中国资本市场成长吗?能打通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隔离吗?
疫情也许会创造一个吸引避险资金的机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家一定会来,更不意味着我们能留住客。疫情是个突发事件,它会打断一些进程,但很难改变原来的趋势。
病毒是不会做主动选择的,人才会。疫情造成的经济停摆、休克,让我们有了宝贵的时间去回顾、思考、复盘,给了我们重新选择的机会。


03
逆全球化?别开玩笑了


另一个被提及得比较多的预言,是疫情过后逆全球化会加速。但其实这个故事,从特朗普上台前就开始说了,直至疫情爆发之前,他一个任期干完,好像也没逆成。
这次特朗普又发狠,说是要“自给自足”,于是再来一遍“美国要退圈”。解读的花样千奇百怪,什么美国时代终结、大国君临全球之类的,一个比一个活神仙。
神仙们有没有看美国的救市措施呢?无限QE、两万亿美元放水,要是“退圈”了,还不把美国淹死?疫情前美国的M214万亿美元、GDP总值20万亿,这2万亿美元新增多大一块比重?要是国内消化,泡沫得翻天,还得到全球市场上去转。
不管“川建国“”的嘴炮打得有多响,美国全方位“退圈”都是不可能的。和谁玩、怎么玩,才是最重要的。
和不和中国玩儿,美国有选择权,中国自己也有。一个让人担忧的局面是,逆全球化没有发生,全球化仍在,但中国却被抛出了。


04
内需的神话,且慢当真


当然,有人会说,全球经济不带我们玩,也没什么可怕的,因为我们有内需——这也是流行一时的神话。
2008年模式开启,我们好像找到了经济永动机的实现方法。甭管外部好不好,只要我们搞基建就能放水,水来了经济问题迎刃而解。这一次,依葫芦画瓢,再来一遍。于是,乐观的预言帝们又来劲了。
可惜的是,新基建热闹了一下,很快清醒过来的人多了。除了5G可能有点影子,其他都是些什么?超算中心?就算一个大型城市都配一个,能有多少投资?产出的效益有多少?充电桩?还嫌补贴游戏浪费的不够?
要知道,2008年大基建能成功,和房地产的变现渠道分不开。等于大基建的单子通过居民存款和未来二三十年的部分收入以按揭方式买了——而且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进城人口在埋单。
那新基建靠什么埋单?天下没有掉馅饼的好事,每一颗打出去的子弹都要有出处。
从全域看,大基建已经结束。2014年后的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建投入就是负资产积累,很多地方债、泡沫资产就是因此引发的。再有情怀,也不能不算经济账。
归根结底,内需不能长期依靠政府投资拉动,而是要靠居民收入增加提升消费力来支持的。
这几年,个人消费支出在增加,但是居民存款大幅下降,能保持旺盛的表面直接受益于各类小额消费贷款。借钱消费已经很普遍了,这本身不是坏事。但是没有居民收入增长的势头,消费增长的潜力也就不容乐观了。
敢借钱、敢越借越多的前提是要还得起,不管多少腾挪技巧,最后都是欠债还钱的逻辑。
疫情带来的冲击会加剧个人消费增长见底的趋势,这驾经济增长最后的马车还能跑多远,并不乐观。


05
事在人为,回归常识


过分乐观的预言不可取,因为灾难就是灾难,没有什么最后的赢家。但是,过度悲观也不可取,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底子的。毕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了基本的市场机制,有了适应市场机制的习惯。
十四亿人的基本需求,近九亿的劳动年龄人口的生产能力,这是中国经济的底气。关键在于我们的经济政策方向选择,选择很简单,是激励鼓励中国人创造财富,还是干预限制中国人创造财富?1980年代改革伊始,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所以从贫穷饥饿的边缘发展起来了。
当代经济三要素,资金、劳动力、技术。劳动力在现阶段还是我们的优势,资金有一点不够,技术也有一点不够。不够很正常,不够才需要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寻求补充。这就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起点,心态要放平、姿态要放正。
我们没有掌握什么别人离不开的神奇宝藏,劳动力优势不是不可替代的。和技术、资金相比,劳动力的可替代性是最强的。1980年代制造业可以转移到中国,现在就可以转移到其他国家。假以时日,亚非拉愿意劳动致富的人有的是。
资金、劳动力、技术三要素,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变的。我们有能力改善的是市场条件。内需外需吸引投资,都离不开市场条件。只有这方面进步了,才有创造财富的十四亿中国人。否则,就是十四亿人坐吃山空。
因此,我们要回到改革开放的原点,拥抱市场,而不是迷信设计、计划。疫情冲击谁能计划?谁能预测出来?哪个发展计划里预计到了?没有什么未卜先知,抗疫靠的是经济发展积累的国力。
如果不是四十年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和技术基础,这次疫情应对我们大概率会比现在要被动很多。
经济建设不是抒情散文,怀旧腔和文艺腔必须滚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首先是市场经济的成功,谁主张退回计划经济,谁就是在害中国。没有这个基本认识,其他都免谈。
疫情冲击下,我们更应重归改革开放的初心,去管制、去干预,发挥市场机制,摆正心态,拥抱全球化、融入国际社会,将发展经济、改善国民生活放在首位。

有人说,世界变化太快,看功夫财经才能跟上时代。

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它吧

热文回顾

猛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