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5万/平!是时候干掉天价学区房了!

功夫财经 2021-01-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咖聊房 Author 今纶

给今纶打 call

北京和深圳的学区房的价格确实经常在全球领先,动不动就制造一个大新闻,已经有点畸形的意思了,怎么破?

公立教育资源成了有钱就可以争抢的稀缺资源,甚至成了开发商卖高价房的筹码,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高价学区房的问题不在房地产,而在教育,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在高考录取的标准太单一。

北京西城区的学区房最近有点“沸腾”:北京西城区教委4月30日发布一则新规,从今年7月31日起,北京西城区要实施多校划片。

于是“聪明的有钱人”开始抓紧时间买西城区某区域的房子了,因为只要在7月31日之前搞定一系列手续,就可以入读某名校。
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4日到5日中午这36小时内,该名校附近一楼盘已经成交了3套千万元级老破小学区房,最高单价超过25万元/平方米。

我绝对没有鼓吹房价的意思,我只是讨论楼市中的学区房。


德国人日本人不买学区房

学区房这事儿不是“中国特色”,英美也有学区房,有的个案也很夸张。
不过,北京和深圳的学区房的价格确实经常在全球领先,动不动就制造一个大新闻,已经有点畸形的意思了,怎么破?其实也不是没办法,就看想不想做。
日本和德国就没有这么残酷的学区房竞争氛围,作为两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居然做到了一点: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资源大致差不多。不是说完全没区别,而是区别不大,人们不值得为了这点区别花巨资去抢所谓“优质学位”。
我当面问过一位日本朋友,我说你们日本人有没有在买房的时候考虑“学区房”,他一脸懵,他的汉语非常好,但是对于“学区房”完全没概念。他的孩子在神户,他看中房子之后就买下来,从未考虑学校的事儿,有学校就行,因为小学的教学质量也差不多,日本人从来不操心这个。
日本中小学以公立为主,私立只占极小的比例,而且学费很贵,如果不是特别有钱的阶层都不会考虑私立学校。
日本的公立中小学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不是假装没有区别,而是真的没有区别——无论城乡校园都是按统一标准建设,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大城市,校园都有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课等实践活动室。因为日本一直提倡并遵行的都是“普及义务教育”和“平等教育”理念。
如果你在日本想通过买房子追名师,也是没戏的,因为每位教师不得在一所学校连续工作超过六年,定期流动。如果老师愿意去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方,收入也会略高,相当于区域补贴高一点。
德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德国人在为孩子选择小学时,多数按就近入学原则,很少出现跨区择校的现象。因为德国的教育资源的分布也比较均衡。
德日模式至少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
如果学习德日模式,中介、地产商就少了一个卖房的噱头,有买学位房心思的家长可以省下一大笔钱。农村、小镇的教育水平和大城市差不多,你们觉得好不好呢?至少为了娃的教育机会拼命要进大城市的人会少一点吧,因为在村里读书也一样。

不过,这事儿在目前的中国确实不敢想象。


让私立大学自主招生或能“泄压”

那么,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现状是什么样呢?虽然《义务教育法》早就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现状是相当大一部分城市的学校都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由此导致学校所获的资源支持,甚至老师的待遇也有极大的区别。
对照《义务教育法》看一看,是不是有点不对劲?是不是有要改进的地方?
有人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坚决不学德日模式,坚决支持中国现有的义务教育模式。好的,那么我们跳开这个既得利益的硬骨头,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
到了高中阶段就不是义务教育了,是否可以考虑更多元的分流模式?
还是以德国为例,人家是真正在执行“因材施教”——孩子进不了好大学?没关系,进技工学校做个技工,就业前景、收入都不错。这是整个社会体系,包括分配制度、观念、就业制度等在做支撑,不是仅仅一个教育体系在孤军奋战。
所以,有朋友的孩子去了德国读书发现,孩子压力没那么大,甚至某些年级以玩为主,以学为辅,重要的是发现每个人的特质,大家各走各的道路,它不是一个残酷的你死我活、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情况。
还有一个高校资源的问题,中国现有的高校主体还是公立学校。
日本有所不同,日本大学分为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两类。
2018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曾做过统计,结果为2017年度日本共有大学764所,其中国立大学共计82所,公立大学共计87所,私立大学为588所。
在日本的私立大学中,优秀卓越的大学也占到一定比例——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上智大学就是日本私立大学的佼佼者。其中早稻田大学是日本极负盛名的世界级顶尖学府。

早稻田大学
早大在日本的地位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清华,但又不能完全等同。是不是万万没想到?在东亚,私立大学也能如此优秀。当然,不止是日本的某些私立大学这么优秀,很多国家的世界级名校都是私立大学。他们不花纳税人一分钱,还培养了人才,当然,他们也赚了钱。
简而言之:私立大学也可以办成世界级顶尖学府,中国现在可以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模式“泄压”,既能够少一些财政负担,又可以让学子们多一些选择,政府只需要做好服务就好了。
公立大学可以继续按分数选拔人才,私立大学可以自定标准选拔人才,即“自主招生”,只要用人单位、市场认可即可,家长和学生在选择私立大学的时候自然明白其中的风险。
有人会说“自主招生”有猫腻,是的,无论公立私立大学都可能在“自主招生”环节有猫腻。不过,一所私立大学如果想做到早稻田和哈佛那样,它的董事会会容忍持续的大面积的“猫腻”存在吗?世界名校早就有了一套成熟的模式来进行平衡和自适应。
再说了,人家是私立大学,不是纳税人供养的公共资源。
也就是说:一旦把按分数高低选拔人才这个口子破了,泄压之后,学位房其实也有希望降温,因为私立大学最终录取的标准可能根本就不是分数,分数只是一个门槛,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创造力、想象力,有没有公益精神,是不是个数学天才……
要知道,某些世界名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除了要求分数达标之外,独到的见解、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是他们更加看重的,至于怎么去考核或者挑选出这样的学生,这是学校自己的事情。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的话,在实践中,他还做到了“因材施教”,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的教育理念。


高价学区房问题不在房地产

中国某些区域的教育部门最热衷做一件事:用小学、初中、高中公立名校的招牌和地产商联姻,地产商开发一个新楼盘,只要和教育部门沟通顺畅,就可以挂牌为名校分校,或者名校派人在该楼盘开办一个货真价实的分校。这种模式的本质就是纳税人供养的公立名校资源,成了教育部门和开发商谋取利益的“唐僧肉”。
我亲眼见过某名校最终没有入驻一楼盘,导致楼盘业主集体到开发商总部静坐的事件。
公立教育资源成了有钱就可以争抢的稀缺资源,甚至成了开发商卖高价房的筹码,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
破解的办法就是前文所述:要么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严格遵守并执行《义务教育法》,可以分阶段来,但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比如五年。要么就是在高考录取标准上更加多元化,让私立大学去搞素质教育,让公立大学维持现有模式,边看边改。
简而言之:高价学区房的问题不在房地产,而在教育,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在高考录取的标准太单一。
如果不鼓励社会资本办学(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不创造条件鼓励社会资本办世界级学府,后果已经看到了,每年数以十万计的留学人员涌出国门求学。教育部2019年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2万人,单位公派3.56万人,自费留学59.63万人。
这59.63万人背后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的中产以上阶层的家庭,他们是支持一些发达国家留学产业的重要“金主”。这丰厚的利润是通过在国内办大量的高质量的私立大学、高中,把资金、就业机会、人才留在国内,还是继续目前的模式,其实选择并不困难。
学区房是中国教育问题海洋中的一滴水,但确实折射出很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本质上是利益博弈。

为了孩子,为了教育的未来,是时候做一些顺应潮流和规律的改变了。

有人说,世界变化太快,看功夫财经才能跟上时代。

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它吧


热文回顾

猛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