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雷军又画了一张“大饼”

斩蹦刀 功夫财经 2021-04-20

给斩崩刀老师打 call

即使造车业务独立进行,不会拉低小米本身的利润水平,进而波及股市,但小米真能坚持烧钱几十年深耕吗?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现正大力推进线下渠道建设,与 OPPO、vivo 等竞相抢占并夯实华为空出的市场份额。小米造车如果不能上市,那么所耗资金就能将其拖垮。 
3月26日,有消息传小米将联合生产电动汽车,却遭到其前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的直接辟谣,称之为“完全扯淡的假新闻”。当喧嚣起来的“热情”刚被压下去,旋即30日小米就发布公告宣布造车。当晚,雷军还表示愿为这最后一次创业押上所有战绩,并直接现场洒泪。
作为投资风口,造车不仅吸金能力超强,而且确实发展空间极大。前者不言而喻,就后者来讲,科技进步改造乃至颠覆传统汽车厂已经必然之势。不管是整车的市场潜力,还是以此为基础扩展的智能车联、自动驾驶等等,每个环节都比传统汽车能够创造的想象空间要大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小米要造车几乎是必然的。毕竟,贾跃亭都已“回国”造车,恒大汽车也是“后来居上”。对小米来说,尽管徐洁云表示“完全扯淡”,尽管雷军曾言“新能源造车是骗钱”,但都不妨“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汽车”变成现实。于是,雷布斯投资100亿造车了。 
问题在于,小米造车到底是否靠谱?当特斯拉在大陆都砸下500亿建厂,整车不断降价,蔚来、理想、小鹏中的小鹏还因技术不成熟召回部分汽车时,相当于小白的小米造车来得及吗?即使造车业务独立进行,不会拉低小米本身的利润水平,进而波及股市,但小米真能坚持烧钱几十年深耕吗?毕竟,发力高端手机市场同样需要巨额资金,双向注血会加大资金链风险。当然,在尚未尘埃落定之际,一切皆有可能。 

造车吸金

纵观当下,造车吸金似已成为普遍性共识。不止百度、阿里、苹果等科技企业参与进来,即使格力、恒大等也纷纷加入,整个市场都呈现出对新能源智能汽车的高度期待。仅去年,特斯拉市值就一涨再涨,涨幅近7倍,目前市值为 6101亿(截止美股3月30日20时)。就国内而言,小鹏和理想市值涨幅曾达300%,蔚来最高股价甚至一度超过小米,可谓同样火爆。

首先,新能源智能汽车市场空间巨大。根据公安部数据,截至去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占汽车总量的1.75%,但按照国务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的要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要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就此而言,新能源智能汽车无疑市场潜力巨大。不管是特斯拉,还是蔚来理想,乃至小米等等,都可以分一杯羹。 
此外,或许更加重要的是,各地政府均有直接政策支持新能源智能汽车行业。包括传统车厂转型新能源在内,无论初创公司还是相对成熟型企业,都可能拿到国资、地皮和税收优惠。在贾跃亭的FF(法拉第未来)传出回国的同时,就有相关优惠消息伴随出产生,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小米不仅多次被传造车,而且也以多种方式参与其中。2012年时,雷军就多次参观特斯拉工厂并拜访马斯克。值得注意的是,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于2015年还投资了蔚来,2016年时又投资小鹏。更加重要的是,有消息称雷军及其关联资本已经投资了约40家有关汽车企业,并申请了多项与汽车有关的专利。就此而言,小米堪称较早关注造车,那么在当前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面对资本看好的造车大业,返身投入完全可以预料。 

难在实践

对小米来说,相较于“风景独好”的造车行业,手机行业似乎已经趋近天花板。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国内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达到5.6亿部高点后就开始逐年下降。另据IDC调查可知,去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也同比出现下降。总的来看,智能手机行业进入瓶颈期,用户换机需求不再强烈,市场接近饱和。就此而言,小米造车一搏理所当然。

制约小米造车的真正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和资源积淀。去年9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降低了新造车入局门槛,但仍然要求具备汽车生产能力。就目前情况而言,小米显然并不具备一应能力。现在,小米真确定造车,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可能就是仿照百度、阿里的“代工”模式。依照目前情形来看,小米确实把汽车组装外包给合同制造商,自己只是聘请了工程师来开发嵌入到汽车中的软件而已。 
相对于造手机,小米和雷军还需要适应汽车对安全性的高要求。毕竟,小鹏汽车宣布召回部分小鹏G3汽车共计13399辆的教训可谓殷鉴不远。此外,汽车行业从产品制造到推广销售的产业链复杂且冗长,完全自主造车又需要重资产的投入,因此资金压力是又一重要制约因素。毕竟,雷军表示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但要知道,以低价式性价比建立优势的小米,其净利润率一直并不高。具体来看,以去年第三季度为例,小米净利润率仅为 5.7%,但同期苹果净利润率则接近 20%,相差接近4倍。 
因此,小米是否具备足够的资源深耕造车领域还成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现正大力推进线下渠道建设,与 OPPO、vivo 等竞相抢占并夯实华为空出的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开展造车这一耗资巨大的新业务,那么其面临的资金压力将成倍增加。据悉,去年底小米通过增发配售股票、发行可转债的方式获得了近40亿美元资金,但这对造车要从0到1且双线乃至多线作战的小米来说,显然并不充裕。因此,小米造车万事俱备,只是难在实践。

芝麻VS西瓜


据悉,要造车是雷军几个月前牵头进行评估后作出的最终决定。但更确切地说,造车一直是个游移不定的问题。此前不仅多次进行否认,甚至称之为“骗钱”,但加上好事者所谓多项技术准备来看,现在确实“大势已成”。不过,究其实质,所谓“5G+AI+loT”等尚是概念,距离造车其实很远,因此故事性其实更强。 
就造车模式而言,前述提到可能最适合小米的是寻找车场进行合作,这意味着小米在手机制造领域的经验也毫无用武之地。即使小米现在选择代工模式,但相对于传统车企转型而来,到2025年能否上市也是问题。更不要说,小鹏、蔚来、理想等新造车玩家已抓住机遇率先抢占了一定的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小米造车如果不能上市,那么所耗资金就能将其拖垮。 
毕竟,小米要进行的造车其实已经是较为成熟的领域了。就国外竞争对手而言,特斯拉遥遥领先,而且其国产车型的制造成本正在大幅下降,实际不用打价格战就能实现小米在手机行业的性价比优势。另一方面,国内如理想和蔚来也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资源。与此同时,抛开贾跃亭的FF,国内科技巨头基本也有了自己的核心优势,正朝着相应的路线推进造车计划。 
造车既是风口和机遇,反过来也是战场和挑战。其中,阿里向车载操作系统AliOS深耕,百度则已握有自动驾驶的Apoll以及车载系统小度OS诸技术,至于同为手机竞争对手的华为也试图为车企提供ICT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小米似乎也毫无优势可言。毕竟,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核心不只是车,还有智能技术,尤其是自动驾驶。
就后者而言,可能才是碾压乃至颠覆传统车企的关键所在,也是特斯拉乃至百度被广泛看好的深层缘由。需要再次指出的是,前述小鹏之所以找回汽车,根本问题就是驾驶安全方向的技术不足。
总而言之,对小米来说,最重要的是可能就是时不我待。就时间维度而言,国内诸如蔚来理想以及百度等进行探索均已经10年左右了,更不要说特斯拉已经摸索近20年了。作为还未起步的小米,如果真能够置换手机领域的资源去造车,是否值得就难衡定。毕竟,手机领域尽管步入存量竞争时代,但华为留下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国外市场空间仍然值得拓展。两相比较,小米如果抓不住自己的手机市场机遇,那么结果完全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当然,按照雷布斯“谨小慎微”的创业习惯,不排除真能先于恒大汽车整出汽车来,到时皆大欢喜。但是,如果汽车项目不断吸血,再多的现金储备恐怕也难以持续。对投资者来说,归根到底能不能吃到饼还是个问题。

功夫财经视频号上线!


了解最新、最全的财经热点新闻,
看懂事件背后的关键信息。
财经大咖汇聚,
把最有价值的内容讲给你听!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功夫财经视频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