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华:一位“草根”部长的青春乐章
2021年4月的北京乍暖还寒,在北京东城一处不起眼的住宅楼,我们探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遥感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原部长徐冠华。
刚刚从在福州召开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返回家中,徐冠华院士还很疲惫。接连几日的出差、熬夜和会议严重透支了他的精力,但他还是准时接待了我们。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既然答应了,就要做到。”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徐冠华这个名字也许不那么熟悉。他就像是一本珍藏已久的国家典籍,纵然覆盖了些许岁月的痕迹,但无论什么时候翻开,都能读到感人至深的故事和荡气回肠的道理。
值此五四青年节,让我们一起回顾徐冠华院士奋斗的青春时光——那是绚丽流动的银河,是人生里最美的乐章。
▲2017年,徐冠华院士接受《超图通讯》采访拍摄
01
我其实就是一个“草根”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成长环境,不攀比,不虚荣,朝着自己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于苦难之中扎根,开出绚丽的花。
穿着一件朴素的条纹白衬衫、一件简单的毛背心,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徐冠华院士倚靠在沙发上,缓慢打开了话匣子。
“我其实就是一个‘草根’,甚至是‘草根’中的‘草根’,在泥土的最深处,需要深深挖掘才能发现。”他语气谦和,神情平淡,仿佛过往跨过的那些大江大河已是云淡风轻。
1941年,一个寒冷的冬日,徐冠华出生于上海。当时,他的家世比较显赫:祖父于上个世纪20年代曾留学法国,后来回国,选择实业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家境也相对殷实。但后来随着祖父因病猝然离世,家里生意不振,家境也日益陷入了困顿。
尽管日子过得窘迫,徐冠华的父母还是像山一样,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再穷,也要供6个孩子去上学、读书,报效祖国。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母亲经常哼唱宋朝名将岳飞的《满江红》,这首曾为徐冠华的摇篮曲和伴随他走向少年的歌曲,对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在北京,徐冠华上的是一个私立学校。学校里的同学大多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吃穿用度自是不同。而徐冠华则常年穿着家族叔叔、舅舅们淘汰下来改小和缝补过的破旧衣服,夏天就穿坚硬又容易开裂的塑料凉鞋。
直到现在,有一个场景还经常萦绕在他的脑海:一个炎热的夏日,蝉声大噪,大地都要被炙烤到冒烟,塑料凉鞋都要被烤化了。母亲拖着年幼的他,一起走向当铺,去用一件旧首饰,为他换学费。
年少的徐冠华十分热爱运动,热爱乐器。但是他只能选择足球、乒乓球这样不昂贵的运动,乐器则是他想也不敢想的。他曾经梦想像同学一样拥有一架小提琴,母亲也曾允诺他,考虑卖掉家里的自行车去帮他买小提琴。然而有一日他回到家,发现自行车不见了。母亲说,家里的生活快支撑不下去了,只能卖了车去换取生活费。小提琴的梦破灭了,少年徐冠华静默在那里,却什么也没有说,内心非常委屈,他流泪了。
一件新衬衫、一架小提琴,成为少年徐冠华的遗憾。“直到1968年我26岁结婚时,才穿上了人生第一件新衬衫。当时还闹出两个笑话:一是我不知道衬衫叫‘衬衫’,说要买一件‘肘衫’;二是穿到晚上,才发现衣领处垫着的硬纸板还没有取下来。”而小提琴,则是他后来从国外留学归来,才购买了一架国产小提琴。然而,购买这架小提琴也只能算是满足他心愿的一个仪式,他并没有去学习演奏。这个第一批国产的小提琴,也在岁月的长河里,成了他的一件收藏品。
生活的贫困让他早早就非常懂事,奋发学习,因为母亲告诉他,只有考试成绩达前几名,才能减免学费。从小在那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徐冠华觉得对他也是一个锻炼,培养了他好强、不甘落后的精神。
02
热爱祖国、发奋读书
是我人生的两个主旋律
个人的理想奋斗,只有融入家国情怀,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才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坚定理想信念,有志者事竟成。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写道:“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穷困,其实还只是徐冠华人生的一个序幕。伴随着他的成长,坎坷与曲折不断,而他也在风雨飘摇之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心志,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中学、大学、参加工作后的徐冠华
回望八十年来时路,往昔一步步脚印清晰如昨。“如果说人生之路有主旋律,我想我的有两个:热爱祖国和发奋读书。”
热爱祖国是家庭给他传递下来的不变的基因,也成为他人生当中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徐冠华自幼就喜欢看书,不拘题材,由此形成了广阔的视野。科学经典、技术文集、中外文史哲名著、名家书画集、音乐、政治、还有金庸的武打小说全集等,无论是什么书,他都爱看,爱去钻研,也因此养成了他擅长写作、能够独立思考和不断探索的能力。
说到读书,必须要提的是影响了他一生的三本书:《普通一兵》、《卓雅和舒拉的故事》、《绞刑架下的报告》。里边的英雄人物鼓励和激发了他爱国和为国奋斗的情怀。《普通一兵》书中民族英雄萨沙·马特洛索夫从流浪汉成长为苏联红军,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他舍身堵住敌人从碉堡里射出的子弹,为国殉难。这位前苏联的“黄继光”式的英雄为自己祖国献身的故事扎根在徐冠华心灵深处。他说这辈子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个故事。
▲影响徐冠华一生的三本书
他还爱读《乌拉波拉故事集》,常常沉迷于科幻故事之中不能自拔。
说到读书,徐冠华还分享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小细节。在他读中学的时候,没钱买书,怎么办呢?好在有新华书店。徐冠华在新华书店读书,一坐就是大半天,地面上的用来消毒的来苏水隔着裤子刺激到臀部,他也因此过敏而长出红疹,很久之后才痊愈。如果不是对读书有真正的热爱,恐怕很难去忍受这些。现在他都从网络上买书,“直接送到家门口,又快又方便。”
他特别喜欢自然科学,先后参加了物理小组、航空小组、无线电小组、天文小组等,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各类科技模型。在老师的带队下,他和好几位同学一起参加了在前南斯拉夫举办的世界少年科学幻想比赛,并获得了金奖。他尤其热爱数学、物理,幻想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
然而,天不遂人愿。1959年的夏天,对于18岁的徐冠华来说,日子过得很揪心。这一年,他参加了高考,自认考得不错的学霸自信满满地填报了某名牌大学的物理系。他急切地期盼早日拿到走向这所高等院校的录取通知书。
同学们陆续收到第一批和第二批录取通知书,徐冠华的通知书迟迟未到。秋天的脚步一日日临近,失望的他每日苦闷异常,就跑到什刹海游泳池去游泳,池水已经凉意刺骨,他却自虐似地在30米长的泳道里来回游上十几个来回,浑身冻到发紫。
终于,他盼来了第三批录取。结局令当时的他十分失望:北京林学院。林业对于他几乎是一个完全不了解、也没想到会有交集的领域。
后来他才知道,他之所以落败没有考上心仪的学校,是由于个人不能左右的原因。
命运向他投来重重的一击。他可以接受挫折,但是绝对不会放弃。他还是很珍惜这次上大学的机会。
尽管入学了,徐冠华心心念念的还是喜欢的物理和数学。在保证专业课名列前茅之余,他开始和“第三批录取”的23位优秀同学中的唐守正一起自学数学。他们往往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自学苏联数学家辛钦编写的《数学分析简明教程》,配套捷米多维奇的《数学分析习题集》,这可以说是当时的大学数学教本的学习宝典。学完后,他觉得不解渴,又开始学习更有难度的斯米尔诺夫编著的《高等数学教程》,以及菲赫哥尔茨编著的《微积分学教程》。几年下来,徐冠华自修学完了大学数学专业的全部课程,恐怕比一些数学专业的学生读的数学书还要多。这为徐冠华后来学习其他自然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同学唐守正后来还获得了数学博士,并在199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3
坎坷与挫折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面对无法逃避的坎坷与挫折,我们唯有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在逆境之中蜕变成长,铸造一个更强大和优秀的自我。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徐冠华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向前。
1959年,一场整风运动,差点将徐冠华整顿出团。理由是他“不靠近组织,每个周六都回家”。而真实的原因则是:由于弟弟妹妹尚且年幼,而姐姐身患疾病,所以徐冠华每周都需要回家帮助父母照顾家人,并分担一些家务。
1964年,工作刚满一年,年仅23岁的徐冠华被中国林业科学院安排去大兴安岭参加“四清”运动。冬季的大兴安岭,气温经常降到零下40多度,条件非常艰苦。不过在这里,徐冠华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要组织学习、动员群众、查处问题,并进行多层面的协调、管理和决策,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人教我,但是这个重担压着我,让我不得不学习,组织领导能力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二年,他就从组员升任到组长。
1968年婚后不久,徐冠华不得不和妻子告别,他又被下放到广西邕宁县下边的一个废弃劳改农场。这里的环境比起大兴安岭,虽然不再寒冷,但却更加严峻了:他们面临的是流行的脑炎、频发的雷击和环伺的毒蛇。在那里,他和大家住在猪圈里。他在厨房做厨师兼职做管理员,每天5点就起床磨豆浆、炸油饼,还要骑自行车赶山路外出采购食材。在一个人骑车来回的路上,他慢慢悟到:人可以接受艰难困苦的挑战,但是绝不可以被命运所左右。
好在1970年农场撤销,徐冠华经过林业部一位老同志的帮助,辗转从河北调到陕西,这才得以和妻子团聚。在那里,他被聘请为西安地质学院(今长安大学前身)的老师,教授高等数学、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当时有的课程都没有教材,徐冠华就自己编写教材,因为他本身有很强的高等数学背景,编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在西安地质学院,他感觉终于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工作起来也充满干劲,还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他教过的学生,如今许多已成为专家学者,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1976年,“四人帮”倒台以后,中国林科院恢复,院里的领导爱才惜才,先后两次来调徐冠华。徐冠华被领导感动了,就同意调回北京。从此以后,他的人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轨道。
1978年,十年“文革”结束。中国林科院推荐徐冠华参加“文革”后第一批教育部免费出国留学人员考试。中学和大学都学俄语的徐冠华,必须通过英语考试方能过关。虽然平时他也自学英语,但是对能否通过考试,他并没有信心。当时离考试只有两个半月的时间,他每天凌晨一两点才睡觉,早晨四点又起床苦读,读到嘴里长满血泡,终于顺利通过了考试,进入北京语言学院,接受为期三个半月的正规英语训练。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他主攻遥感数字处理研究。他以超常的眼光,在世界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上天后仅7年,毅然抛弃传统的目视图像判读,大胆选择了当时在国际上都属遥感学科前沿的计算机自动识别图像研究。当时可供参考资料极少,困难重重,但凭着一股坚忍不拔的毅力,他闯过一道道难关。那段日子,徐冠华几乎每天都是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遥感实验室里度过的,夜深人静了,实验室里的那盏灯还一直亮着,让瑞典的同事和同行诧异不已。徐冠华的坚持和努力有了回报,抽样、样地分析、图像分类、精度评价等各个环节一一被他攻克,森林调查卫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投入运行。这个系统,受到瑞典知名遥感专家瓦斯德松教授的高度评价。
▲工作中的徐冠华
04
厚积薄发,倾尽毕生才华为国做贡献
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从科学家到领导人,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1981年,徐冠华学成归国,先后在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等单位工作,职位也由所长一路晋升到部长和党组书记。
看上去一路升迁,但徐冠华坦言并不轻松,“实际工作中困难重重”。他做事雷厉风行,不怕得罪人,也不贪图利益。在科技管理领导岗位上的12年,他严于律己,兢兢业业,为推动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五”期间,他主持的国家攻关课题“遥感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发展了在卫星遥感图像计算机处理的基础上从事森林类型及森林蓄积量调查的技术。
“七五”期间,国家投资数千万元,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主持国家遥感攻关项目。徐冠华再度出山,主持起草了“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的可行性报告 。当时,很多院士都对这一报告作了很高的评价,报告一次便获通过。中科院委托他主持了这项由中科院、林业部、农业部、水利部、测绘局和多所高校等100多个单位共同合作、500多人参加的重点攻关课题。
5年过去了,拥有8个专题的这项课题获得了4个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及2个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遥感图像处理、再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系列制图、资源与信息系统建立等技术也因此取得较大进展。
“八五”期间,他又继续带领队伍攻关国家科技项目“遥感技术应用”,顺利通过国家科委验收,得到了专家们的称赞。
在徐冠华的带领下,像这样的重大科技突破不胜枚举。他也因此被称作是“中国遥感科学的拓荒者之一”。1991年,徐冠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2年,在中组部的协调下,他被借调到中科院担任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完成了由科学家向管理者的转变。也自那时起,他再没有申请具体科研项目,而是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宏观层面上组织和管理科研项目。
这期间,他以自己的实力为研究所争取到了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带领大家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终使我国遥感科学的特色应用研究在国际上占到了一席之地。
此后,徐冠华先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科技部副部长。2002年2月28日,徐冠华被正式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部长,成为新世纪共和国任命的第一位院士部长。
国务院在提请审议这一人事任命的议案中称:“徐冠华对世界科技发展动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是我国遥感应用科学的专家,在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科技产业化、实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能力强、作风严谨,是科学技术部部长的合适人选。”
2003年6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工作启动,历时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徐冠华组织、参与了规划编制全过程。《规划纲要》奏响自主创新主旋律,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5年11月28日,徐冠华院士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录制《创新中国》特别节目
▲2005年1月29日,科技部驻外干部家属联欢会
2007年,徐冠华卸任国家科技部部长职务,但他步履不停,依旧在为推动和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不遗余力。
05
做人正直,永远感恩和善良
要做个善良、心怀感恩的人,不仅可以照亮自己,还能照耀别人。做一个品性正直的人,做一个真正的人才。
如今,徐冠华和夫人裕东洁一起住在北京东城。房子里除了生活用品,最多的还是书刊杂志。他还是一直那么爱看书。夫人对他的评价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涉猎极广。”也许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在采访当中,每每回忆过去、提及他人,徐冠华院士总是要感慨一下,“这真是一个好人啊……”“这真的是一位好老师……”“这真是我生命中永远值得感恩的一个人……”感恩是做人的底色,也是一种善良的人性之美。
▲徐冠华院士(右)和周光召院士(左)
问及徐冠华院士和夫人的相识、相恋和相伴人生的问题时,他笑言:“我们没有那么浪漫,就是很普通。”
两人的最初相遇的镜头,可以用这样的脚本来描写:徐冠华的妹妹拉着裕东洁去她家玩,徐冠华对裕东洁一见钟情,便写了一封信给她。从那以后,两个年轻人就慢慢走进了对方的心里。
夫人认为徐冠华最打动她的地方是善良和有正义感,“有一次我们在火车站,有一个人遇到了危险,他就一大步跨过铁轨去帮他,铁轨很宽,他的步子迈得不可思议的大,这让我非常震撼。”这种不顾自己安危去帮助别人的样子,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里。
在夫人看来,婚后的徐冠华,因为工作繁忙,虽然在家时间不多,但是非常顾家,非常疼爱孩子,甚至有点溺爱。
徐冠华对夫人的评价则是善良,对家庭充满责任感,以及对他事业的无条件支持。在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拥有一位这样的贤内助,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时代的浪潮里浮浮沉沉,我们都要做一个坚韧的人。”徐冠华说。
▲徐冠华院士和夫人、女儿、儿子合影
对于当代青年人,徐冠华院士特别给出4点建议:
一要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牢记知识就是力量,通过读书开拓视野;
二是真正保持内心的热爱,因为对科学的热爱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有了这种热爱,才有战胜一切的勇气;
三是培养良好的品质和品性,才能不走弯路,做一个真正的人才;
四是对国家、对事业、对自己都要有充分的自信,要坚定地相信,只要坚忍不拔,不向命运屈服,总会找到出路,一定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是的,青春如此短暂,唯有好好把握与珍惜,方能享受到青春里的美好。在最美丽的青春年华做你能做、该做、会做的事,将青春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如此,待你日后回望时,才不会是扼腕叹息。因为这世上没什么运气,只有努力去面对挑战,永不停歇。这便是徐冠华院士青春乐章带给我们的启发。
访谈手记
初识徐冠华院士,是在2017年,他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举办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作《创新驱动是中国GIS软件发展的必由之路》报告,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徐冠华院士为这个报告,不顾刚出院还未康复的身体,夜以继日,字斟句酌,多方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真可以称得上呕心沥血。直到报告的前一天晚上,几乎彻夜未眠,只为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和软件业的大发展。
在报告的最后,徐冠华院士说:“我们期待并且相信,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我们将打造出国际知名的中国GIS软件品牌,并全面支持在涉及国家国防、经济安全和战略的关键领域实现GIS软件的自主可控;在‘十四五’规划末,中国GIS软件产业整体规模将跻身世界前列。我们有这样的信心: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我们一定可以把中国GIS软件打造成中国软件的一面旗帜,为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020年,我们已经打造出国际知名的中国GIS软件品牌,正在向跻身世界前列奋力迈进。徐冠华院士对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极为关注,对中国GIS软件的创新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和心血,对青年工作者十分关爱,给了大家极大的信心,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地信从业者。笔者也希望通过本次访谈,能将这些信心传递给更多的从业者。
冠,冠军、第一名;华,美丽而有光彩。青春,就应该自强不息,勇追潮头,开出绚丽而耀眼的花。愿以徐冠华院士为榜样,有更多的青年工作者青春冠华!
>>协会最新通知
>>近期要闻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公众号
—— 关注产业精彩,了解协会动态 ——
微信号:dixinxiehui
Email:info@cagis.org.cn
官网:www.cagi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