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芯片搞定舱驾融合,终于有人做到了
作者|安富建
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中,芯片是技术「靶心」。
如果说拿下中央计算式架构是最后冲锋,那么跨域融合就是技术迭代的「穿越火线」。
通过一颗芯片集成全部的功能域,是智能汽车议题里最「性感」的话题之一。
单芯片方案,站在金字塔的最顶端。
在英伟达、高通之后,本土企业黑芝麻智能推出的武当 C1200 系列走上量产之路。
武当 C1200 系列,也是国内首款专为单芯片实现跨域功能而设计的产品。
2024 年,智能汽车行业进入决战阶段,也是汽车跨域融合商业落地元年。
跨域融合经过了两个阶段:「初级阶段」的部分域功能的融合升级到「高级阶段」的多域融合。
只有高性能、低成本的芯片方案,才能成为 NOA 场景落地的「芯选」之品。
单芯片方案的背后,是汽车行业降成本的客观要求——提高集成度能够有效降低芯片方案成本。
整体来看,跨域融合芯片方案正推动将高阶智能的能力下放到中低端车型上。基于黑芝麻智能武当系列芯片,NOA 等高阶智驾功能能够进入 15 万元区间的主流车型市场。
作为一家站在技术变革前列的芯片厂商,从自动驾驶芯片(华山 A1000 家族)进入跨域融合(武当 C1200 家族),黑芝麻智能代表了本土芯片厂商立足国内汽车供应链求生存,并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样本。
01
跨域融合商业落地元年,
本土单芯片方案搅动市场
汽车架构正在经历重塑期,从传统的分布式走向中央计算式,必须先穿越多域融合阶段。
多域融合,也就是汽车座舱域、智驾域、动力域、底盘域和车身域进行越来越集成的跨域融合。
2024 年,被视为汽车跨域融合商业落地元年。
今年,比亚迪宣布自研算力达到 1000TOPS 和 2000TOPS 的舱驾一体芯片——巨头下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拿到这张商业化的船票,芯片玩家是如何与汽车智能化时代同频共振?哪些关键节点值得后来人在中国智能汽车发展史上留下一笔?
实际上,要完成走向中央计算式的全过程,会经过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部分域的功能集合,高级阶段是「舱驾一体」。
多域融合的初级阶段,是部分域的功能集合到高性能计算单元,典型如业内追捧的「行泊一体」。
行泊一体,将原本独立的行车、泊车控制器集成在一个域控制器里。
据公开数据显示,从 2023 年开始,新车的行泊一体前装标配搭载率将进入快速上升通道,预计到 2025 年将超过 40%,未来三年行泊一体市场空间将高达 1000 万辆。
行泊一体与 NOA 场景的结合,正在成为整车智能化的关键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量产的行泊一体方案仍然以搭载多芯片方案为主。
一颗单芯片,能够满足主流 NOA 场景的所有计算和数据处理类需求,成为头部企业技术演进的方向。
2022 年 9 月 20 日,英伟达最先发布了英伟达 DRIVE Thor。英伟达创始人兼 CEO 黄仁勋将 Thor 描述为「为汽车的中央计算架构而生」。
在高端 ADAS 芯片领域,从早期的 Xavier 到 Orin 再到 Thor,英伟达是各大汽车品牌的首选。极氪最早官宣在下一代车型中选用,预计 2025 年上市。比亚迪、广汽、小鹏也加入定点队列。
面对英伟达的霸主地位,其他玩家企图在主流市场率先打开局面。
早在 2023 年 1 月,高通推出的 Snapdragon Ride Flex SoC,实现了只需一颗 SoC 芯片就可以同时支持数字座舱和 ADAS。高通和主打性价比产品的大疆车载已公布了成行平台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和舱驾一体解决方案。
目前,发布过单芯片跨域融合方案的除了英伟达和高通之外,只有本土的黑芝麻智能。
黑芝麻智能推出的「武当」C1200 系列,是国内首款专为单芯片实现跨域功能而设计的产品。
其中,C1236 定位为「高阶行泊一体单芯片智驾单元」,是本土首颗单芯片支持 NOA 的芯片平台。
据公开信息显示,凭借着 7nm 先进制程,黑芝麻智能 C1236 内置车规级的高性能的 8 核 ARM Cortex A78AE 车规级 CPU,A 核算力高于竞品 50%;自研核心 Dynam AI NN NPU,性能提升 20%;首款采用 ARM GPU Mali G78AE,实现性能 10 倍提升;此外,还集成了万兆以太网-CAN 接口的线速转发模块,提供了丰富的传感器接口、高低速车身接口、以及万兆以太网接口等。
黑芝麻智能武当系列已经在走向量产的路上。
一汽红旗将基于 C1200 家族(C1236)打造高性价比的单芯片智能车控平台方案,产品将覆盖智能驾驶、整车数据交换及控制功能,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高性能的智能驾驶体验。
多域融合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高级阶段,即五大功能域(汽车座舱域、智驾域、动力域、底盘域和车身域)的跨域融合。
武当 C1296 定位为「多域融合的中央计算单元」,是行业首颗支持多域融合的芯片平台,全面支持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智能网关(数据交换)的跨域融合。
据了解,武当 C1296 同样以 7nm 车规工艺制造,内置车规级的高性能 CPU、GPU、DSP、CV 和实时处理能力(RT MCU);有行业最高 MCU 算力集成(16K ASIL-D);以自研的 NPU、ISP 为核心,有车身数据线速转发单元(ESDE),提供丰富的传感器接口、高低速车身接口、各类显示输出接口以及万兆以太网接口等,可以满足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演进的各阶段需求。
作为跨域架构,产品设计了硬隔离,将 MPU 拆分成功能安全隔离的 Main MPU 和 Isolated MPU,能在不使用虚拟机的情况下,方便高效的满足典型的舱驾跨域场景的任务布置;与 Hypervisor 相结合的形式,兼顾了灵活和方便高效,满足复杂的跨域场景。
均联智及 (NESINEXT) 与黑芝麻智能与共同打造基于 C1200 家族(C1296)的智能汽车跨域计算芯片平台的舱驾一体完整软件解决方案。
从部分域的功能融合到「驾舱一体」,要走完全过程,以一块高性价比的芯片满足复杂需求的单芯片方案路线,已成为行业共识。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预计到 2030 年,中央计算平台市场占比将突破 30%。
芯片企业对于这一未来方向并没有太多分歧,差别在于产品开发节奏以及对市场走势的预判——成本要素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02
降本潮之下,
芯片方案如何搭上 NOA 的快车?
NOA 场景落地加速,芯片作为数据处理的枢纽,处在汽车智能化变革的旋涡中心。
根据高工智能车发布的数据,截至 2023 年 8 月份,搭载高速 NOA 系统车型的智驾渗透率在 3% 左右,搭载城区 NOA 系统车型的智驾渗透率在 1% 左右。
早期,泊车功能和座舱技术融合的「舱泊一体」会出现在低端车型上,而只有中高端车型才可能搭载泊车功能融合到座舱的「行泊一体」方案。
现如今,汽车智能化配置的发展呈现「两极分化」状态:
高端车型,持续追求超大算力的极致体验,降本压力较小,一些深受市场关注的车型上甚至能够做到溢价; 中低端车型,借助单芯片降本能力,打出高阶智能化配置的跨域融合牌。
零跑 C10 搭载高通 8295 芯片、激光雷达和中央集成 EE 架构,其预售价只有 15 万元左右; 哪吒汽车与高通、车联天下将首发基于 Snapdragon Ride Flex 平台的舱驾融合方案,成本进一步压缩; 博世提供的舱驾融合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总成本可降低 30%; 四维图新、安波福推出「舱行泊一体」融合方案,在「舱驾融合」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动泊车这一控制域,可以降低 20% 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