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问界M9大定破十万,大疆车载还差爆款

白雪 汽车之心
2024-09-05


作者|白雪

同为在深圳出道的智驾练习生,大疆与华为在短暂交错后走向分叉路口。

2019 年,华为汽车业务第一次在上海车展亮相,人声鼎沸,华为展台成为车展打卡地。

2 年后,大疆车载(现更名为卓驭)在 2021 年上海车展公开亮相,DJI automotive 还没有可以展示的实车,却让人信心昂扬。


两家深圳企业,都从更早的时间入局汽车。华为 2013 年就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大疆则起步于 2016 年。

大疆和华为都有国货之光的名头,智驾产品做得也不负众望。

大疆车载在业内名声响亮,「上车快、问题少」,率先喊出油电同智的大疆车载是一个布道者的角色。

而华为则以大改革家的面貌存在,在技术和主导权上十分强势。

这也铸就了两家深圳企业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大疆车载主攻 15—25 万元车企市场,华为乾崑智驾主要渗透 30 万元以上市场

相比于大疆车载单纯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华为车 BU 多了一个为乾崑智驾破圈、卖车的鸿蒙智行。

华为车 BU 负责提供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座舱等技术,鸿蒙智行采用车 BU 技术卖爆款车型。

现在,华为车 BU 的明星产品——乾崑智驾通过问界,彻底让智驾出圈,鸿蒙智行继而卖出更多智能车,形成闭环。

最新消息是,问界M9上市6个月大定已经突破10万辆,成为50万级以上的销冠。

目前,国资辈车企几乎都已经在和华为合作。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与华为合作的车企,能力都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质变。

大疆车载已合作过大众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奇瑞汽车、中国一汽、东风汽车等,2024年将会陆续有20多款车型量产,拿下了不少订单。但从公开信息来看,大疆车载做了五菱宝骏、大众、奇瑞 iCar 等车型,却还差一个爆款。

01
华为车 BU 靠问界,
大疆还差爆款

大疆车载已公开的定点项目有7款车型,分别为宝骏 KiWi、宝骏云朵、宝骏悦也、大众途观 L Pro、大众全新一代迈腾、奇瑞 iCar03等。

很遗憾,截止目前为止,上述车型还没有出现爆款。

所谓爆款,是指至少月销量稳定在 1 万台以上,且能够产生智驾破圈效应。

大疆车载第一个量产项目是宝骏 KiWi,要知道当时在 A00 级市场,即便是 AEB 都是稀缺品,当时业界做智驾没有人关注 MINI 类小车,我们对于一个能在 10 万级搞定自动驾驶的小车倍感新奇。


大疆确实做到了,KiWi 表现还不错,但销量不尽人意。对大疆来说,KiWi 更像是一个练手项目,跑通量产交付各个环节。

从 2022 年上半年开始,五菱和大疆车载就为灵犀智驾系统做过很长一段时间预热,8 月盲定、9 月正式上市。

但五菱 KiWi 作为五菱宏光 MINI 的兄弟车型,销量却没有宏光 MINI 那么畅销。

从 2023 年 6 月至 12 月,KiWi 总销量 3089 辆,平均月销 441 辆,2023 年五菱 KiWi 的最高月销量只有 12 月,卖了 1081 辆。

第二款量产项目宝骏云朵在五菱 KiWi 推出半年后亮相。相比 KiWi,云朵的车身车长都更大,精致感也更突出。

云朵搭载了大疆第一代惯导双目摄像头智驾方案,是 KiWi 的升级版,大疆车载正式把这一版智驾方案命名为成行平台。

大疆似乎更认可,以云朵作为开山之作

云朵销量确实要比 KiWi 强,从 2023 年 7 月到今年 5 月卖了 15100 辆。月销量约 1372 辆,离爆款车型还差得远。

云朵之于大疆最重要的是,2023 年 10 月上海地区云朵订单,灵犀版比例超过 80%。

但大疆也仅公开了 10 月当月的智驾渗透率成绩单。

再看今年 5 月底上市的大众途观 L Pro,也没有成为爆品的迹象。

据车 fans 的消息,途观 L Pro 预售期,单店有 3-4 个咨询电话,只有 1-2 批客户专门开车,售价公布后,反而就没有客户了。

途观发售半个月,至今没有公布任何预售/销量。

大疆合作的定点车型中,表现最好的是奇瑞 iCAR 03

iCAR03 从去年 12 月至今年 5 月,这 6 个月总销量 15101 辆,平均每月销量 2516 辆,价格 10.98—16.98 万元,号称同级唯一全视觉高阶智能驾驶方案。

大疆拿到的项目,似乎是蚌壳要用粗粝的砂砾才能硬生生磨出一颗珍珠。

而华为不一样,华为智选车拿到的定点,就像在召唤一群淘金者。

华为车 BU 衍生出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汽车数字平台、智能电动、智能车云、AR-HUD 与智能车灯七大领域。

因此,华为智驾的赋能模式分四种:

  • 传统部件模式:采用 1-2 个车 BU 非核心解决方案;
  • 大部件模式:采用 3 个以上非核心方案或 1-2 个车 BU 核心解决方案(智能座舱或智驾方案)
  • 全栈模式:全栈采用车 BU 七大方案;
  • 鸿蒙智行(智选车模式):全栈采用车 BU 七大方案的同时还由华为负责销售、品牌建设等;

华为压强式的投入,使得它有压强式的爆发。

智选车的爆款,属于问界。

2023 年以前,问界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销量长期在两千的数字徘徊,甚至去年上半年问界 M7 一直销量不过千。

直至去年 9 月,一款手机引发了智驾破圈的蝴蝶效应。

华为 Mate60 遭疯抢——新 M7 大火——问界&鸿蒙智行顺势破圈——影响到整个行业的智驾消费者教育。

至今,江湖上流传着「做智驾得感谢华为」的说法。

问界新 M7 上市 8 个月,销量 18 万的壮举。连同打响名声的还有华为智驾,新 M7 上市不到一个月突破了 5 万订单,其中大约有 3.3 万台是智驾版本,这意味着当时华为智驾渗透率已经超过了 50%

华为的影响力还在扩散,今年前 5 个月鸿蒙智行总销量 13.4 万台。余承东曾表示,目前很多车厂都愿意和华为合作,但华为仅能承担四家。

华为车 BU 用问界撬开了鸿蒙智行的大门,大疆车载还在苦等一个大疆版问界。

02
爆款,
取决于为车企提供溢价

大疆车载目前还没有出现爆款,本质上是大疆车载的成行平台暂时还没有为车企带来品牌溢价。

这方面,华为车 BU 打了一个样。

乾崑智驾 ADS、鸿蒙座舱,是华为车 BU 的明星产品。即便是以全栈模式和华为合作的阿维塔,也十分乐意对外宣传用到了 ADS、鸿蒙座舱。

最近,阿维塔就以首批搭载华为 ADS3.0为宣传点,供应商与车企同台宣传,此前难得一见。

这些车企心里门清——华为技术在消费者心里有分量,不仅能卖出溢价,还能增加销量。

成行平台目前还没有为车企提供溢价的能力。

尽管在大众途观 L Pro 发布会上,沈劭劼作为重磅嘉宾介绍 IQ. Drive,但途观销量也没有因此大涨。

大疆车载和车企合作的状态,是目前智驾 Tier1 与车企合作的缩影。

在大疆身上,能照见自己。

第一,智驾并非标配

目前与大疆合作的车企把智驾版作为一个单独版本出售,SKU 太多,智驾版出圈难度更大。

很难想象,2024 年买智能车的复杂程度,跟燃油车时代差不多,SKU 多到挑花眼。

  • 五菱 KIiWi 分三个版本智潮版、智奢版、大疆版。价格分别为 8.78 万、9.38 万、10.28 万,大疆版可实现 L2 级自动驾驶。

  • 宝骏云朵从续航和智驾分了 7 个版本。云朵 2023 款 360Plus/Pro,460Pro/Max/Pro 灵犀版/Max 灵犀版/Plus 营运专属版。其中上成行平台的只有 460 Pro、Max 灵犀版本,分别售价 11.58 万、12.38 万,相比 460Pro 版本贵了 1-2 万元。

  • iCar03 分为普通版、智享版、智越版、进阶版、智驾版。从 13.98 万元的智享版开始,就会配置大疆 L2 级自动驾驶。

  • 大众途观 L Pro 是最夸张的。一共 13 款车型,分别划分成了智行版、智领版、智尊版、龙腾版、龙耀版、智享版、越享版。与大疆过往合作过的车型一样,只有智行版、智领版、智尊版标配 L2 自动驾驶,价格比该车型最低价 16.68 万贵了 6—8 万元。

天然地,当智驾率普及度还不高时,又遇见了让人眼花缭乱的 SKU,消费者选配智驾变得难上加难。


鸿蒙智行旗下的车型 SKU 就简单粗暴得多,无论什么版本基本都标配华为智驾。

  • 新款问界 M7:Max/Plus/Ultra,三个版本会有后驱、五座\六座的区别。除了 Max 版本,核心是 Plus 和 Ultra 都配备华为智驾。

  • 新款智界 S7:Pro/Max/Max+/Max RS,则全系标配华为智驾,其中 Pro 版本为纯视觉方案。


第二,车企对智驾的教育程度还不够

华为终端对智驾的营销和传播,对消费者的市场教育程度远超预期,带火了车 BU 的乾坤智驾。

以问界来说,AITO 问界系列智驾体验活动的项目,在赛力斯内部代号为「一号工程」。足以见得智驾在问界是头号位。

举个例子,华为门店进门就能看到华为智驾的宣传牌。并且,鸿蒙智行销售人员会主动邀请消费者试驾时体验智驾,其他大多数传统车企即便有智驾功能,销售也因时间成本变高、怕担责等因素,避开体验智驾。

甚至,还看到过问界销售专门在宝安机场接机口挥舞小广告牌———「免费体验华为智驾」。

300 亿的技术投入学不来,但这些营销、传播是能学的。

与大疆合作的品牌,没有高强度宣传大疆智驾的自觉,奇瑞 iCAR、五菱 KiWi、宝骏 MINI、大众途观,这些品牌对智驾看法也有些拧巴。

前三个品牌主打性价比,售价基本上在 10—15 万元级别,而加大疆智驾版要多加 2 万元左右。

虽然对比其他家动辄 3、5 万的价格,大疆的解决方案算是性价比王者,但花费 1/5 的整车价格去购置一个代驾司机,这并不是大多数买代步小车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途观 L Pro 主打「最聪明的油车」,一定程度会要扛起燃油车智驾市场教育的责任,另外由于价格整体高于消费者预期,智驾没有跟着车型出圈。

第三,Tier1 主导权还没那么大

大疆和奇瑞合作时有一些故事。比如,iCAR 原本全系标配大疆智驾,最终却多了一个不带智驾的普通版。

传统车企保守与激进的交锋,却势必要影响到大疆。

鸿蒙智行和车 BU 最开始也面临着如何与车企讨论智驾分配的问题,与北汽、奇瑞的合作也经历了话语权的争夺。但是在智驾上,华为很强势,不希望车企免费赠送 ADS,认为免费赠送会损害 ADS 的市场价值和品牌溢价。

这种在智驾上的主导权可以追溯到问界。

前期,大多数车企并不愿意把灵魂交给华为,一方面受上汽灵魂论影响,但另一方面阴差阳错,华为通过全面主导问界智能化,狠狠秀了肌肉,反而把事情干成了,通过问界彻底打响了车 BU 的技术,陆续又有北汽、江淮、奇瑞加入鸿蒙智行。

03
做复合型的 Tier1 更有趣

大疆车载和华为智驾有很多共同点。

都在 C 端拥有一定的品牌声量,都提出「油电同智」,都有类似的工程师文化。

早年间,坊间流传华为内部禁止技术工程师对外公开讲解技术,一方面希望工程师能够专心技术研发,另一方面从根本避免了其他公司挖人的渠道。

类似的,大疆也把工程师保护的很好,算一算在大疆的定点项目没有鱼贯而出之前,沈邵劼以及大疆技术团队也保持着相对低调的姿态。

走进华为智驾研发地华为松山湖与大疆天空之城一样,很容易就能嗅出工程师冷静克制的气息。

在一些企业运营的策略上,也能看到华为与大疆的一致性——智驾技术部门必须独立发展壮大

车 BU 要和长安成立合资公司引望智能,最新消息是包括乾崑智驾、车载光等所有的涉及车 BU 解决方案产品层面的业务,都会平移至引望智能。

相当于,华为智驾要剥离华为自我盈利了,今后鸿蒙智行将会是引望智能最大的客户。

类似地,大疆智驾也在自力更生,6 月 13 号大疆车载正式改名为卓驭,在一年前,大疆智驾就以卓驭科技为名,独立寻求融资。

两者最大的差别是华为两条腿走路,又搞技术又卖车,与车企合作中更有话语权。大疆车载更像一个创业型的智驾供应商,保持着乙方应有的克制。

众所周知,华为智驾由华为车 BU 作技术武器库,由华为智选车业务出门赚吆喝。

底层原因是华为能够提供全栈式的服务,全栈说的不止车 BU 七大业务,而是技术之外的积累。

比如,车辆可以进入华为门店的营销渠道,再比如除了车企,华为是少数有算力中心的。

在北京车展上,余承东表示,华为云端训练算力,已经达到了 3.5EFLOPS,这个数据还在持续增长中。

这些庞大的算力规模将会为华为提升端到端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大疆主要还是依照智驾供应商的逻辑运转,提供软硬件一体服务。

但也有一些转向迹象,在半年前,大疆车载也发现单纯提供技术、车企不会卖智驾也不行,有意向为车企提供一些咨询服务。

现在,华为已经举起了 30 万以上车型智驾大旗。华为的智驾很贵,余承东直言做 30 万以下的车型就是亏本,但同时车 BU+鸿蒙智行的组合,华为能获得更多的营收。

  • 加入鸿蒙智行的车企,要付给车 BU 三笔钱:第一笔是定点开发费,第二笔是硬件购置费+软件授权费,第三笔钱是高阶智驾软件包订阅费,车企与车 BU 之间分成。
  • 最后一笔渠道费:跟华为终端相关,车企如果要进入华为门店,华为终端要收取渠道费。

华为其实是给 Tier1 高价值竞争打了样本。余承东前段时间公开表示,价格卷王 NO.1 一定是比亚迪,但华为是卷高价值

最近业内高举反卷大旗不是没有道理。长城 CGO 李瑞峰在哈弗 H6 发布会上提到,要反卷,要共同合作让中国车企品牌集体向上。

此前大疆车载在 15 万级市场中活跃,试图加速智能平权,有行业人士借此评价,大疆做升级版的博世挺好的,也会有大量市场空间。

我们都知道,一个具备工程师基因文化的公司也一定会做高价值市场。

大疆车载,也在向上。比如,大众途观的智驾版在 26 万元以上、大疆 2026 年将量产激目方案。

此外,早在2018年,大众就敲定与大疆车载的合作,今年大疆将会上超过10款大众车型。

大疆能拿下许多订单的原因是大疆专注于卖技术,卖方案,没有一个和大疆联合开发设计的主机厂,但这也是目前没有出现大爆品的原因之一。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智驾要出爆款、车企想要集体寻求价值向上,就得智驾供应商与车企「分工协作」,智驾供应商应该在智驾领域具备更高的话语权。

如果说原来智驾 Tier1 与车企的关系是咨询型,即 Tier1 向车企解释「ABC 三种方案」有哪些利弊,由车企主导智驾上车的。

那么现在打造爆款,需要迈向解释型关系,即 Tier1 为车企提供方案,还要与车企打磨产品、提供咨询服务,车企应适当把权利让渡给 Tier1。

科幻小说作家亚瑟·C·克拉克曾言,魔法只是我们还不了解的科学,18 世纪初英国人曾认为马路上奔跑的汽车是「怪物」。

21 世纪,车企和 Tier1 有责任拉近智能驾驶与消费者的距离。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汽车之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