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规模化,需要“六边形战士”破局
作者|刘佳艺
在新疆天池能源南露天煤矿,地表温度最高 80 度,最低零下 40 度。
极致温差与漫天尘土中,200 多台百吨级新能源无人驾驶矿卡,井然有序地进行「采、运、排」作业,7×24 小时无间断。
这是矿区无人驾驶中的冰山一隅,而冰山之下,是以易控智驾为代表的无人驾驶企业在躬身入局。
当 AI 照进现实,矿区无人驾驶从概念提出转向实践落地,资本与矿企都盘起了生意经。
根据 GLG 格里集团《中国露天矿运输市场专题报告》显示,国内露天矿运输市场规模高达 2000 亿元。
而矿区智驾企业,自然成为资本重点关照对象,易控在去年 11 月获得 4 亿 C 轮及 C+轮融资后,今年 3 月又宣布获得 3 亿元股权融资。
对于矿企而言,无人驾驶更是一笔值得长期投入的「买卖」。
矿区无人驾驶,等于设立了一道安全防线,而安全对于矿企而言,就是最大的降本增效。
毕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停工、整顿,带来的是难以预估的损失。
由此切入的智驾企业,正沿着安全这个主基调,推出降本增效的矿区无人驾驶落地方案。易控给这个方案取名为「著山」,并于 202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次日,推出了「著山 2.0」升级版,把商业化的步子进一步迈大。
可以确定,易控作为矿区无人驾驶赛道中跑出来的头部选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样本。它打开了一扇窗口,从中可以窥见矿区无人驾驶的落地难点、商业路径与未来生态。
01
著山 2.0,进阶版「六边形战士」
封闭式、固定式的作业环境,使得矿区成为无人驾驶落地的最佳土壤。
但这并不意味着矿区无人驾驶的门槛更低。
二者底层逻辑不同,矿区无人驾驶面临的,不是单纯从 A 点到 B 点的运输,而是深度参与到「采、运、排」的系统作业中。
由此,矿区无人驾驶的难点可以总结为三点:
一是感知。矿卡行驶道路崎岖,粉尘重,如果再叠加雨雾天气,传感器设备不仅难以控制精度,还易造成损耗;
二是控制。矿卡需在上下坡、连续弯道上平稳运行,同时要求在狭小空间中完成「采、排」作业,且需严格控制间距;
三是调度。百辆、甚至千辆有人、无人矿卡需高效、协同进行高密度作业,不同车型之间,以及与作业区辅助设备之间做到联动配合。
著山 1.0 的解题模式是重车端,即为每种矿型定制开发了智能化方案,解决了矿区无人驾驶的可用性问题。
也就是说,初始版本实现了从 0-1 的跨越,易控带给行业一套正向设计的方案,包括线控矿卡、智能云控平台、无人驾驶系统、协同作业系统四大产品。
但很快,著山 1.0 撕开的口子,不足以一次性容纳矿企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矿区智驾企业想要延伸商业化触角,必须筑高技术壁垒,让市场效益更直观化。
由此,著山 2.0 在 1.0 基础上,从可用性上升为易用性,产品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像是进阶版的「六边形战士」。
感知层面,从纯点云方案进阶到「BEV+Transformer+OCC」的架构后,能够在雨、雾、雪、煤灰、粉尘等复杂环境中做到精准识别。
易控战略副总裁林巧表示,这种多模态融合方案,通过传感器设备进行联合感知,使得准确性在原来量级基础上提升了 15% 左右。
系统对复杂场景的感知与理解力变强后,运输效率得到保障。
针对路面颠簸造成的硬件损耗问题,著山 2.0 还增加了路面自适应降速功能,矿卡在崎岖路面行驶时能自动调整速度,并且激光雷达等硬件设备增加了减震器辅助,使得损耗程度和乘用车行业持平。
这意味着,对于煤矿中土方剥离的排土位、煤矿中采煤场景下的破碎站、金属矿中的破碎站/溜井、砂石骨料矿中的破碎站等狭小场景,矿卡能够顺利完成排卸作业。
同时通行方面展现出更丝滑的骑行、绕行操作。
最后在调度上,著山 2.0 能够实现有人+无人矿卡的混编、混行管理,无需单独划分无人矿车作业区。
林巧指出,在遇到恶劣天气、单车损坏的异常情况时,依然能实现均衡性调度,不影响整体作业节奏。
在著山 2.0 应用下,易控矿区无人驾驶的作业边界再度扩张,从煤矿、砂石矿到金属矿和高海拔地区,在不同矿区中找到了一条通用路径。
这说明,智驾企业不再是做单一的项目,而是推出了可复制性的产品。
如今,国内十大露天煤矿,易控已部署入局多座,同时将生意做到了澳洲,与当地最大采矿承包商达成战略合作,矿区无人驾驶的增长曲线从国内延展至海外。
02
深耕「智选」模式,
年底前投放 1000 台无人驾驶矿卡
今年年初,易控又推出了 ET100、ET70M 两款量产新能源无人驾驶矿用车。
值得一提的是,ET70M 定位于采煤车,开创了行业新能源无人驾驶采煤车的先例。
如今,易控已拥有六七款新能源无人驾驶矿卡车型,覆盖土石方剥离、采煤等场景使用需求。
但这些车并非由易控制造,而是基于「智选」模式,与鸿蒙智行类似,即易控与主机厂合作造车。
科技企业与传统主机厂共同赋能,发挥出 1+1>2 的最大效用,易控站在智驾端,为主机厂提供相应支持。
这种支持基于智驾企业对整车的深度定义,涵盖三电系统、智驾系统、线控集成系统等重点环节,甚至包括核心零部件供应。
总结就是,电动化和智能化增量部件由易控做集成,而主机厂则负责传统机械、结构生产制造。
当然,基于矿山对于充电桩、换电站尚未建立成熟概念,目前推出的无人驾驶矿车以增程车型为主,并且四款车的节油率实测达到 20%-30%,若以 2-3 年的长期视角估算,相较于燃油车成本,经济效益依旧可观。
车的问题清晰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把商业模式打通。
在早期,尝试矿区无人驾驶相当于进入充满未知性的深水区,矿企很难通过虚无缥缈的想象承担不确定性风险。于是,易控先选择按照运力模式收费。
这阶段的目的在于做出示范案例,把单矿规模做大,甚至实现盈利,让矿企看到实际、确定性的结果后,商业化推广则水到渠成。
2020 年 11 月,新疆天池能源南露天矿正式与易控合作,实现业内首个多编组常态化下人运行,无人驾驶矿卡数量多达 203 台,是一项标杆性落地案例。
于是,易控把商业路径走宽了,生意模式进阶为「技术服务」,即售卖车辆外加部署整套无人驾驶系统和运维平台,最终收费可以跟运力、时间或矿石体量等不同维度挂钩。
也就是说,智驾企业化身「运营商」,矿企既可以选择无人驾驶技术运营服务,也能选择无人驾驶工程运营服务,区别在于是否需要配备专业车队,深度嵌入到矿区作业流程中。
实际上,在推出一套系统性著山方案后,易控已经拥有了坐稳牌桌的底气。
尤其著山 2.0 上线后,对多矿区、多矿种的泛化性,推动了矿区无人驾驶进阶到大规模落地阶段。
易控给自己定的目标是,2024 年底前实现 1000 台无人驾驶矿卡的投放和运营。
最新数据显示,企业已经投放了 617 台无人驾驶矿卡,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刷新中。
「明显感受到市场对于无人驾驶矿企态度的转变,从质疑、犹豫到坚决认可。现在每周能增加几十台订单需求。」林巧表示,1000 台是一个必然实现的目标。
03
矿区无人驾驶,
迎来规模化落地元年
相比乘用车无人驾驶总是因技术桎梏或商业化难题,时不时陷入低潮期。
矿区无人驾驶的发展,显得更为顺畅。尽管相比国外,国内矿区无人驾驶起步较晚,以易控为代表的智驾企业,2018 年才涌进赛道。
但伴随技术的落地验证,尤其基于国内庞大丰富的矿产资源,矿区无人驾驶市场正在以超 100% 的复合增长率狂飙。
尤其越来越多矿区示范案例的出现,让行业对于矿区无人驾驶这件事,寄予了长期主义的憧憬与期待。
一个共识就此成型,即 2024 年就是矿区无人驾驶规模化落地的元年。
从两个角度进行论证。
一是市场渗透率。
对标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情况就能直观看出,矿区无人驾驶已经有了市场爆发的迹象,2019 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还在 4%,2022 年到了 13.4%,如今已经高达 50%。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驾驶行业专题研究》显示,矿区智能驾驶凭借落地场景的优势,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
2023年,矿区智能驾驶市场渗透率为3%,今年上半年接近6%。也就是说,矿区无人驾驶已经来到规模化爆发的前夜,即将驶入指数型增长的快车道。
二是矿区无人驾驶热度。
从国家到省份,政策导向下,矿业迈入了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期,按照规划,2025 年是矿业智能化改造的关键节点。
如今,矿区无人驾驶成为了矿企会议桌上必须要谈论的话题,他们更关切什么时候到达无人驾驶的规模化时间点,并在认真思考、部署、规划这件事,包括购买大量无人驾驶矿车、设立无人驾驶专职人员等。
矿区无人驾驶迈入规模化落地,先决条件已经成熟。
尤其在著山 2.0 的推动下,针对不同环境下的复杂矿区、矿种的无人化改造,由于技术的可复制性,周期将进一步缩短,将进一步加速无人驾驶的全面普及。
目前,易控已经做出实绩,在邹城宏河百利石灰石矿项目中,以 20 台纯电运输矿卡无人驾驶车队承接全矿运力,实现单班 4 人管理 20 台车、常态化无人运营超 14 个月。
截至 2024 年 6 月,新疆天池能源南露天矿的运输运营里程已近千万公里,无人驾驶实际运营里程及运营经验在行业排名第一。
实际上,国内矿业环境已经为矿区无人驾驶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矿山通过兼并、淘汰,走向了集约化运营,这让无人驾驶有了施展空间。
同时,摆在矿区智驾企业面前的,是几十亿吨的煤矿储量,按照生产规划,采集时间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虽然留给矿区智驾企业的服务周期还很漫长,但行业已经走到关键的商业化节点,一场技术竞速在所难免。
毕竟,矿区无人驾驶是一次长线作战,各方都应坚定认为,当下看见的短期价值会投射到未来的长期回报上。